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卓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84-7686,7702
[目的]研究栽培措施对佳早1号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间筑小田埂,并覆盖地膜,排灌分开,每个小区面积是14 m2,栽插规格是20 cm×20 cm,每丛插4本。共进行播栽期试验、栽植密度试验、不同N肥水平试验、N肥施用比例试验。[结果]不同播栽期对佳早1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大,在不影响晚稻安全齐穗的前提条件下,佳早1号的播栽期可比当地正常时期推迟10 d左右。不同栽植密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栽植25、30和36丛/m2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比21.43、18.37丛/m2处理增产显著或极显著;以获取最大效率的高产为目标,现行适宜的栽植密度为25~30丛/m2(19.8 cm×16.5 cm至19.8 cm×19.8 cm)。不同N肥水平现行适宜的施N量为150~195 kg/hm2;比较各处理的产量构成看出,适量施N量的处理穗多穗大,单位面积总粒数多,结实率高;施N偏少的处理,穗数较少,单位面积总粒数少,引起减产;施N偏多的处理,虽然穗也多,单位面积总粒数多,但由于结实率偏低而减产。基蘖、穗粒肥比8∶27、∶36、∶4各处理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从平衡施肥的角度出发,现行适宜的基蘖、穗粒肥比例可选7∶3。[结论]该研究可为佳早1号在宁德市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种核桃适宜的栽植密度,为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早实核桃品种‘强特勒’‘香玲’为试材,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植密度(3m×3m、3m×6m、6m×6m)下两种核桃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差异.【结果】不同栽植密度核桃园内微环境存在差异,6 m×6 m的栽植密度更有利于核桃园内光合有效辐射(PAR)与空气CO_2浓度(C_a)增加,相对湿度(RH)减小,使果树间通风透光性增强.3种栽植密度下,两种核桃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光合‘午休’现象,且P_n的下降均由非气孔限制引起,其光饱合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_(n max))在6m×6m的栽植密度下均明显高于其他2种密度.‘强特勒’和‘香玲’分别在3m×6m和6m×6m的栽植密度下P_n、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非光化学淬灭(qN)日均值较高,表现出较佳的光合能力.两种核桃单株产量均在6m×6m的栽植密度下最高,‘强特勒’在3m×6m的栽植密度下比3m×3m和6m×6m分别显著高15.51%和87.68%,而‘香玲’在3m×3m的栽植密度下比3m×6m和6m×6m分别显著高33.05%和16.39%,两种核桃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及粗脂肪(CF)含量在6m×6m的栽植密度下均显著高于3m×3m的栽植密度,并有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栽植密度下两种核桃P_n与单株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与SS、SP及CF有一定程度正相关.【结论】3m×6m和6m×6m分别是‘强特勒’和‘香玲’核桃较为适宜的栽植密度,可以达到产量与品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水稻控释肥应用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控释肥的适宜用量、水稻栽植密度及施用方法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每667 m2控释肥用量以50 kg为宜,采用该用量水稻实粒数较30、40、60、70 kg处理分别提高15.4%、7.0%、16.7%和28.1%,产量增加15.2%、6.5%、2.5%及9.9%。水稻栽植密度以每667 m2栽植1.6万科较适宜,其穗数明显高于1.2万科和1.4万科处理,略低于1.8万科处理,但实粒数明显高于1.8万科处理,产量较1.2、1.4、1.8万科分别增加8.9%、2.4%和5.7%。在施用方法上以重施基肥,移栽后35~40 d轻施追肥处理的穗数、实粒数及千粒重优势较强,产量水平也略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4.
以铁粳9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的插秧密度和插秧株数研究其最佳的栽植模式。结果表明,插秧密度为30 cm×13.3 cm和插秧株数为3株时,由于铁粳9号具有较高的亩有效穗数及每穗总粒数,同时其他产量构成因素也达到适宜优化,群体结构合理,使得其产量达最高为706.2 kg/亩,较其他各处理提高4.1%~19.0%,因此可以作为铁粳9号的最佳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栽植密度、播期对广两优5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两优5号栽植密度为22.5万穴/hm2、播期在4月25日产量最高。广两优5号随栽植密度增大,茎蘖数峰值提高、有效穗数增多、每穗实粒数减少;随播期推迟,该组合分蘖峰值滞后,无效分蘖增多、穗实粒数减少。4月25日后播种、栽植密度22.5万穴/hm2时,广两优5号产量最高可达753.3 kg/667 m2;5月5日及以后播种,广两优5号产量显著降低。广两优5号在湖北省种植适宜播期为4月中下旬,栽植密度应保持22.5万穴/hm2。  相似文献   

6.
以中籼杂交稻品种隆两优866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播期处理(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和5个移栽密度处理(30cm×12cm、30cm×14cm、30cm×16cm、30cm×18cm、30cm×22cm),通过对不同处理产量及其构成指标等生育特征的考察,探索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的适宜播期和移栽密度.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隆两优866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5月10日播种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结实率最高,较其他播期处理增产5.3%以上;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隆两优866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30cm×14cm移栽密度处理产量高,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实现.综上,沿江地区隆两优866毯苗机插条件下的最佳播期为5月10日左右,最佳移栽密度为30cm×14cm.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纬寒地不同水稻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以早熟大穗型品种黑粳6号和极早熟9片叶品种黑粳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品种物候期、分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粳6号最佳种植密度为28~34穴?m‐2即(26.4 cm ×13.2 cm或29.7 cm ×10.0 cm);黑粳5号的为38穴?m‐2左右(26.4 cm ×10.0 cm)。不同品种的移栽密度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应该区别对待,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密度对红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索良种红薯的栽培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广西红薯生产寻找适宜的栽培密度.2007年在广西大化县大化镇流水村进行了红薯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冬种红薯以100cm×15cm(行距×株距)规格栽培即6.75万株/hm^2为桂薯1号在当地的适宜密度,其薯块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半夏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种不同种植密度、3种不同种茎规格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收获后测产量和主要成分含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cm×3cm种植密度的产量和净增重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小规格种茎分别比大、中规格种茎作种的产量提高20.0%和35.0%。不同密度和不同种茎规格栽培的半夏质量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生产上宜采用5cm×3cm种植密度、选择直径低于1.0cm规格的种茎作种栽培半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播期和密度对日光温室冬季黄瓜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3-1995年在吐鲁番市亚尔乡对日光温室冬季黄瓜不同播期、密度的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9月258至10月15日、6.67—7.67株/m2为适宜的播期和密度。在此条件下,植株进入深冬时冠层光截获量最大,对产量形成最有利。产品上市期为12月中旬至5月,其中3—4月为产量形成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禹明甫  祁峰  李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46-7447
为了明确栽植密度对杏李"恐龙蛋"早期产量和生产的影响。设置行株距分别为2 m×2 m3、m×1.5 m3、m×2 m4、m×1.5 m4、m×2 m于2001~2006年进行杏李"恐龙蛋"栽植密度试验。苗木定植后第2~3年行株距2 m×2 m和3 m×1.5 m处理单位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定值后第4~5年就出现树冠内膛郁闭的问题,红点病等病发病率高,难以控制,单位产量明显低于3 m×2 m4、m×1.5 m和4 m×2 m处理。在定植后第6年,行株距4 m×2 m和3 m×2 m处理单位年产量和6年累计产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杏李红点病等病情指数较低。合理密度可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果实品质,是杏李恐龙蛋连年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株距4 m×2 m和3 m×2m是杏李恐龙蛋比较适宜的密度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营建油茶早实丰产林的最佳品种与最适栽培密度。[方法]调查设2个示范基地,一是调查栽培品种与生长量、产量的关系,二是调查栽培密度与生长量、产量的关系。[结果]在不同品种中,岑软2号的树高、地径、冠幅积显著高于长林4号、长林27号,且岑软2号的产果量显著高于长林4号、长林27号;从花芽分化分析,长林4号的花芽分化量显著高于长林27号,而岑软2号与长林27号、长林4号均无显著差异;从不同的栽培密度分析,栽培密度为1.5 m×2 m的树高和冠幅积显著高于1.0 m×1.5 m、2.0 m×2.5 m栽培密度的树高和冠幅;而栽培密度为1.5 m×1.0 m的地径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栽培密度的地径;从产果量分析,栽培密度为1.5 m×2.0 m的产果量显著高于其他的栽培密度。[结论]岑软2号品种,早期植株生长量大,产果量高,营建早实丰产林的栽培密度采用2.0 m×3.0 m;岑软3号品种,早期产果量高,营建早实丰产林的栽培密度采用1.0 m×1.5 m或1.5 m×2.0 m,第4~6年投产后进行移栽。  相似文献   

13.
密度与株形对叶用银杏产叶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 4种密度、 3种定干高度处理 ,研究不同密度和株形对 1~ 4年生银杏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和单株、单位面积产叶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密度与单位面积产叶量呈正相关 ,定植第 4年 ,A4 ( 0 .2 m× 1 .0 m)的单位面积产叶量比 A1( 0 .8m× 1 .0 m)增加 1 88.7%,达 1 80 0 .9×1 5kg· hm-2 ;定干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分枝 ,但对产叶量的影响逐年减弱 ,研究结果为叶用银杏密度与株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泛麦8号播期播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泛麦8号小麦的最佳播期,进行了泛麦8号的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10月10-30日)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播量(112.5×104~450×104苗/hm2)处理间产量差异达0.05显著水平,以225×104苗/hm2处理产量最高,为7 074kg/hm2,播量112.5×104~337.5×104苗/hm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泛麦8号在河南中部的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播量在112.5×104~337.5×104苗/hm2。  相似文献   

15.
闫德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23-623,633
[目的]改善豫南平原地区的葡萄生产状况,减少腐烂病的危害。[方法]在豫南平原按台地1.5m×2.5m、平地1.0m×2.0m栽植巨峰、黑奥林和凤凰-51,观察葡萄的生产情况和腐烂病的发生程度。[结果]3个品种之间病害和收入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密度低的台地易于清理野草,葡萄高挂,通风透光,病毒、细菌、真菌难以造成危害,单株产量相同时总产量较低,但是投入的工少,管理方便,效益高,且台地之间的凹地宽1.5m,可以种蒜苗,杀菌消毒,增加土壤肥力。低密度台地与高密度平地在葡萄抗腐烂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1.5m×2.5m的台地种植比农村通常的1.0m×2.0m的平地种植抗腐烂病,且用工量少,管理方便,改善了豫南地区的葡萄生产状况,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胡晖  冷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1033-11035
[目的]研究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L.)保健含片的制备工艺。[方法]以车前草浓缩汁、麦芽糊精、甘露醇、阿斯巴甜和山梨糖醇为主要原料,经混合、造粒、干燥和压片等工序开发研制车前草含片。[结果]车前草浸提液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85%乙醇为浸提液,以料液比为1∶6和1∶4,在65℃条件下分别超声提取30、20min。车前草浸膏添加0.2%β-环糊精有助于改善产品口感。车前草含片的配方为:50%左右车前草浸膏50ml,填充剂70g,清凉剂为5%薄荷脑-乙醇液3ml,润湿剂为1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醇溶液35ml。[结论]制得的车前草含片爽口、细腻、入口柔顺、有清凉感、甜味适中、醇厚、表面光滑、有光泽,且低糖、低热量、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提升优质稻米品质。以甬优7872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插密度(30 cm×24 cm,30 cm×21cm,30cm×18cm,30cm×16cm,30 cm×14 cm),测定甬优7872的 产量及品质。试验结果显示栽培密度的增加,生育期缩短,分蘖力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减弱,产量对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栽插密度为30 cm×24cm时,甬优7872稻米综合品质最好。栽插密度30 cm×16cm时,甬优7872平均亩产最高。甬优7872的优质高产稳产,栽插密度30 cm×18cm更加适宜。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肥城对36户种植的栝楼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当地4种不同种植密度下鲜瓜蒌的产量。结果表明,牛心栝楼种植密度越大,初果期瓜蒌的产量越高。初果期瓜蒌产量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从整个栽培周期考虑,以行株距为2.5 m×2 m的种植密度对栝楼秧苗的伸展和坐果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锥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行距4m×5m、每667m2种植33株处理的栽培效果最好,挂果前7年平均单株年产量达4.48kg。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立地及各项生长指标,分析银杏用材林林木生长与立地条件、造林方式以及经营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海拔与低海拔的银杏用材林生长差异显著,高海拔银杏用材林生长缓慢;嫁接苗与实生苗的高生长差异显著,嫁接苗木的径向生长较快,高生长受到抑制;在不同的年龄段,用材林适宜经营密度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长空间的需求也增大,要适当加大用材林的经营密度。8-10年生银杏用材林以1.5 m×2.0 m、2.0 m×2.0 m 2种造林密度为宜。12-45年生银杏用材林以3.0 m×3.0 m和4.0 m×4.0 m 2种造林密度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