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探究母猪初情日龄对其主要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共选用美系大白母猪923头,观察并记录了母猪初情日龄及其各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出生窝重,然后将母猪根据初情日龄的早晚分为4组,Ⅰ组:≤200日龄、Ⅱ组:201~215日龄、Ⅲ组:216~230日龄及Ⅳ组:230日龄,对各试验组母猪的第1胎、第2胎、第3胎及综合3胎后数据和综合6胎主要繁殖性能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Ⅳ组母猪头胎总产仔数为12.05,显著高于Ⅰ组母猪头胎总产仔数的11.45(P0.05),其他繁殖性状没有显著差异;2)Ⅱ组母猪第2胎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1.84和11.40,显著高于Ⅰ组母猪的总产仔数11.09和产活仔数10.66(P0.05);3)3胎和综合3胎后母猪Ⅱ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健仔数分别为12.47、11.82和11.48,显著高于Ⅳ组的总产仔数11.89、产活仔数11.22和健仔数10.85(P0.05);4)Ⅱ组母猪前6胎平均产仔总数、平均产活仔数和平均产健仔数分别为74.23、71.41和68.86,显著高于Ⅳ组母猪的前6胎平均产仔总数70.48、平均产活仔数67.32和平均产健仔数64.86(P0.05)。综合比较,初情期日龄较早的母猪具有更好的繁殖性能(最佳日龄为201~215)。本研究通过挖掘出该群体后备母猪的最佳初情日龄和初配日龄,为后备母猪的挑选和猪场生产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养猪》2017,(2)
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和哺乳期2胎母猪饲粮中添加低聚木糖(XOS)和益生菌对母猪繁殖性能、乳成分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膘情、体况及预产期相近的2胎健康纯种母猪(大白和长白)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喂基础饲粮+0.05%低聚木糖的饲粮,试验2组饲喂基础饲粮+0.05%低聚木糖+0.03%益生菌的饲粮。试验期52 d(母猪妊娠90 d至断奶后发情)。结果表明:1)试验1组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健仔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3组初生窝重、断奶个体重、仔猪个体增重、仔猪窝增重、母猪背膘损失、产程和发情间隔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1组和试验2组产程分别比对照组缩短8.67 min(P0.05)和22.33 min(P0.05),试验2组发情间隔比对照组缩短0.25 d(P0.05);3)3组母猪初乳和常乳的乳成分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整体来看,低聚木糖能显著提高2胎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健仔数,低聚木糖和益生菌协同作用不仅可以提高2胎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健仔数,还可以缩短母猪产程和发情间隔。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配种时精液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催产素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头胎或经产大白、长白和杜洛克母猪288头,分为3组,分为输精时在精液中添加催产素0.5 mL组、1 mL组和1.5 mL组,每组头数分别为128、43和117头。试验结果表明,0.5 mL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1.39±2.67和10.24±2.31;1 mL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0.71±2.58和9.95±2.24;1.5 mL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11.10±2.73和9.72±3.31。经差异显著性检验,0.5 mL组、1 mL组和1.5 mL组之间总产仔数差异不显著(F=0.981,P=0.376);产活仔数之间差异不显著(F=1.05,P=0.351)。0.5 mL组产活仔数比1 mL组和1.5 mL组分别提高了0.29和0.52头,说明母猪配种时精液中添加催产素的剂量不是越大越好,最优的剂量是添加0.5 mL。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猪深部输精技术与常规输精技术对经产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试验将56只大约克经产母猪平均分为2组,第Ⅰ组的经产母猪采用深部输精技术输精,第Ⅱ组的母猪采用常规输精技术输精。结果表明:第Ⅰ组母猪窝平均总产仔数11.56头,窝平均产活仔数10.16头,窝平均产健仔数8.84头;第Ⅱ组母猪窝平均总产仔数10.20头,窝平均产活仔数9.32头,窝平均产健仔数9.04头。深部输精比常规输精母猪窝平均总产仔数多1.36头(P0.05),窝平均产活仔数多0.84头(P0.05),但窝平均产健仔数少0.20头(P0.05)。说明深部输精技术可以提高母猪的窝平均总产仔数和窝平均产活仔数,对母猪的窝平均产健仔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必迁  周安国 《养猪》2012,(5):33-34
为研究母猪妊娠期饲粮中添加L-肉碱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选取配种时间相近的长大母猪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喂基础饲粮+L-肉碱100 mg/kg、试验2组饲喂基础饲粮+L-肉碱200 mg/kg。妊娠母猪基础饲粮分为妊娠0~90 d和91 d至分娩两个阶段配制,都采用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结果表明,母猪妊娠期饲粮中添加L-肉碱100 mg/kg和200 mg/kg能显著提高仔猪初生重及母猪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有效降低窝产弱仔数。  相似文献   

6.
妊娠后期提高饲喂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从产前 2 8、2 1、14、7天开始提高母猪饲喂量 1kg/日 /头 ,研究了提高饲喂量对母猪妊娠期天数、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初生窝重、初生仔猪平均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妊娠母猪产前 2 1天开始加料时 ,妊娠期显著短于产前 7及 14天加料 (P <0 .0 1) ;初生窝重也显著提高 (P <0 .0 5 )。但是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量、仔猪平均重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妊娠母猪产前 2 1天与产前 2 8天开始加料对所有观察性状没有显著影响 (P >0 .0 5 )。产仔胎次、母猪及与配公猪的品种都对母猪主要繁殖性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大白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大白母猪1 178头,统计6个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窝重、断奶发情间隔、哺乳期背膘损失等性状,根据哺乳期的背膘损失情况将母猪分为6组:<0、0~1、1~2、3~4、5~6、>6 mm,以断奶窝重为协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检验开展组间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发情间隔等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大白母猪6个胎次平均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窝重、断奶发情间隔和哺乳期背膘损失分别为13.67头、11.51头、10.32头、65.90 kg、4.83 d和2.89 mm,大白母猪1~6胎产仔数在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全部6个胎次的结果可知,第4、5、6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第1、2、3组(P<0.05);第4组总产仔数最高,达13.54头,比第1、2、3组分别高出1.90、2.29和1.63头(P<0.05)。虽然各胎次中各组间产活仔数和健仔数性状有时也出现显著差异,但综合分析6个胎次组间并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从断奶发情间隔性状来看,各组间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大白猪生产中,将哺乳期母猪的背膘损失控制在3~4 mm可以获得更高的总产仔数。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大白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大白母猪1 178头,统计6个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窝重、断奶发情间隔、哺乳期背膘损失等性状,根据哺乳期的背膘损失情况将母猪分为6组:0、0~1、1~2、3~4、5~6、6mm,以断奶窝重为协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检验开展组间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发情间隔等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大白母猪6个胎次平均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断奶窝重、断奶发情间隔和哺乳期背膘损失分别为13.67头、11.51头、10.32头、65.90kg、4.83d和2.89mm,大白母猪1~6胎产仔数在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全部6个胎次的结果可知,第4、5、6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第1、2、3组(P0.05);第4组总产仔数最高,达13.54头,比第1、2、3组分别高出1.90、2.29和1.63头(P0.05)。虽然各胎次中各组间产活仔数和健仔数性状有时也出现显著差异,但综合分析6个胎次组间并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从断奶发情间隔性状来看,各组间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大白猪生产中,将哺乳期母猪的背膘损失控制在3~4mm可以获得更高的总产仔数。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或组合猪多产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 1 2个品种或组合猪为研究对象 ,收集了其 1胎、2胎及经产共 42 6 9窝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数据资料。纯种猪混合胎次窝产仔数以四川白猪Ⅰ系为最高 ,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 1 1 6 1头和 1 0 71头 ,本地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居中 ,分别为 1 0 86头和 1 0 0 6头、1 0 0 7头和 9 33头、9 85头和 9 2 6头 ,大白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低 ,分别为 9 34头和 8 87头。二杂母猪的窝仔数以DL、DI、YI、DY较高 ,其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分别为 1 1 4 9头和 1 0 80头、1 1 4 8头和 1 0 38头、1 1 36头和 1 0 4 5头、1 0 89头和 1 0 89头 ,YL、YB较低 ,分别为 1 0 2 7头和 9 6 5头、1 0 1 8头和 9 84头。二杂母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平均杂种优势率分别为 8 2 6 %和 9 4 1 % ,其中DL、DI、DY3个组合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平均杂种优势率分别为 1 1 1 4 %和 1 3 1 3% ,TI、YL、YB相应为 5 39%和 5 6 8%。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母猪繁殖效率,探究妊娠期不同背膘厚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分娩产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某公司2 969头大白母猪和1 787头长白母猪为试验群体,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妊娠期3个阶段(妊娠30、80和107 d)背膘厚与分娩接产记录数据,分析背膘厚与分娩产程、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等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白母猪分娩产程时间显著短于长白母猪(P<0.05),大白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显著优于长白母猪(P<0.05)。在妊娠30 d时,背膘厚在18~20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背膘厚在18~20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在妊娠80 d时,背膘厚≥20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产程最短;背膘厚在16~18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较高、母猪产程较短。在妊娠107 d时,背膘厚在14~16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但母猪产程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背膘厚≥20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较大。妊娠期背膘厚减少1~2 mm的大白母猪,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初生窝重较小,产程较长。而背膘厚减少>2 mm的长白母猪,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初生窝重较大,产程较短。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在母猪妊娠期间,合适的背膘厚可有效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母猪分娩期间的福利水平。养殖场可以根据营养配方和猪群品种建立背膘数据库,通过精准饲喂将母猪背膘厚调整至最佳范围,同时合理控制妊娠期背膘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金华猪繁殖性状的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金华猪场1979~1999年金华猪的繁殖性能生产记录,测定了2355头金华母猪(纯繁)和金华猪(K)与约克夏(Y)、长白(L)、杜洛克(D)、汉普夏(H)杂交后代的繁殖性状。综合考虑各性状的各种固定效应,并建立各性状的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各性状的最小二乘均数(LSM),对影响较大的固定效应在各观察水平上的LSM进行分析与比较。固定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品种、胎次、季节、年份对产活仔数、60日龄头数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产仔数受胎次、季节、年份的影响极显著(P<0.01)。金华猪纯繁组以及LK×D、K×L杂交组的产仔数、产活仔数较高,K×L、K×Y杂交组合的60日龄头数较高。而其他外来品种之间杂交组合的繁殖性状显著低(P<0.01)。说明金华猪具有高产的优良特性。金华猪产仔数、产活仔数随胎次逐渐递增,6~7胎达到高峰。金华猪夏季产仔数最高为15.72±1.66,显著高于秋、春、冬(P<0.01)。产活仔数春、夏、秋季无差异(P>0.05),但高于冬季(P<0.05)。1982~1987年间金华猪无论是产仔数还是产活仔数整体都维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背膘厚对母猪产程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母猪繁殖效率,探究妊娠期不同背膘厚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分娩产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某公司2 969头大白母猪和1 787头长白母猪为试验群体,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妊娠期3个阶段(妊娠30、80和107 d)背膘厚与分娩接产记录数据,分析背膘厚与分娩产程、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等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白母猪分娩产程时间显著短于长白母猪(P0.05),大白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显著优于长白母猪(P0.05)。在妊娠30 d时,背膘厚在18~20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背膘厚在18~20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在妊娠80 d时,背膘厚≥20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产程最短;背膘厚在16~18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较高、母猪产程较短。在妊娠107 d时,背膘厚在14~16 mm组的大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最大,但母猪产程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背膘厚≥20 mm组的长白母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且初生窝重较大。妊娠期背膘厚减少1~2 mm的大白母猪,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初生窝重较小,产程较长。而背膘厚减少2 mm的长白母猪,其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初生窝重较大,产程较短。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在母猪妊娠期间,合适的背膘厚可有效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母猪分娩期间的福利水平。养殖场可以根据营养配方和猪群品种建立背膘数据库,通过精准饲喂将母猪背膘厚调整至最佳范围,同时合理控制妊娠期背膘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15,(5)
为确定母猪最佳使用年限和产仔月份,同时为后备母猪的选种提供指导,研究统计分析了胎次、产仔月份对长大二元母猪产仔性能(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大母猪1~6胎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随胎次呈增加趋势,第6胎达到高峰,分别为11.88头和11.28头,极显著高于第1、2和8胎次(P0.01);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7胎之后出现显著下降趋势。3月份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高,12月份最低,且3月份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12月份(P0.05)。第2胎与第3胎、第3胎与第4~5胎、第4胎与第5胎的总产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2胎与第4胎的总产仔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第2胎与第3胎、第3胎与第4~5胎的产活仔数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2胎与第4胎、第4胎与第5胎的产活仔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该猪场长大二元母猪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且以3月份的产仔性能为佳;第2胎产仔性能可作为后备母猪选留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二花脸杂种母猪的繁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花脸、大×二、长×二、杜×二和汉×二母猪的初情日龄分别是66.9天、105.0天、112.5天、120.5天和110.7天,第三次发情的持续期分别是3.4天、4.0天、3.6天、4.0天和3.7天,初产母猪的总产仔数分别是12.97头、13.2头、9.22头、10.15头和10.1头,产活仔数分别是12.55头、12.68头、9.11头、9.93头和10.0头。289胎次大×二经产母猪的平均产仔数、产活仔数、45日龄育成仔猪数和窝重分别为14.44头、13.93头、12.76头和144.75千克。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妊娠后期母猪饲粮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为主的复配产品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选择45头长白或者大白母猪参与试验。按照胎次、品种和妊娠天数均衡的原则将这些母猪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饲粮处理中,对照组母猪22头,饲喂猪场的常规玉米-豆粕-小麦麸型基础饲粮;试验组母猪23头,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头每天额外添加3 g NCG复配物,从妊娠中后期(怀孕第55~65天)开始饲喂,直至母猪分娩。参与试验的母猪饲养于发酵床饲养舍中,每栏饲养2~3头母猪。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饲喂1次,对于NCG复配物组母猪,下午添加完基础饲粮后根据栏中母猪头数额外补加一定数量的NCG复配物,搅拌均匀任其采食。预产期前1周左右将母猪转移产房饲养。母猪分娩后24 h内对仔猪进行个体称重,记录活仔窝重、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弱仔数。以母猪个体为单位利用SAS的GLM程序对生产性能指标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妊娠第55~65天开始在母猪饲粮中添加NCG复配物有效改善母猪的窝产性能,试验组母猪活仔初生窝重更高、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更多,仔猪头均重更大,同时也发现NCG复配物组母猪的弱仔率和死胎率有所降低;除此之外,在发酵床饲养体系中使用NCG复配物可能还有改善母猪机体健康降低死淘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后备母猪不同初情日龄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方法,将738头后备母猪按照初情日龄的早晚分为4个处理组(初情日龄200 d为Ⅰ组;200 d≤初情日龄220 d为Ⅱ组;220 d≤初情日龄≤240 d为Ⅲ组;初情日龄240 d为Ⅳ组),检测母猪第1胎、第2胎、第3胎及综合6胎的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仔猪初生均重、哺乳仔猪断奶均重、哺乳仔猪日均增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母猪头胎,Ⅱ组与Ⅰ组相比,母猪产活仔数、哺乳仔猪断奶均重、哺乳仔猪日均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2)母猪第2胎,Ⅱ组、Ⅲ组与Ⅰ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均显著提高(P0.05);(3)母猪第3胎,Ⅱ组与Ⅰ组、Ⅲ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均显著提高(P0.05);(4)母猪综合6胎,Ⅱ组与Ⅰ组、Ⅲ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哺乳仔猪日均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后备母猪初情日龄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存在显著影响,最佳初情日龄为200 d~220 d。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妊娠期添加L-肉碱对母猪生产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30头临产长大母猪.随机分到3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1饲喂基础日粮+100mg/kgL-肉碱、处理2饲喂基础日粮+200mg/kgL-肉碱。妊娠母猪基础饲粮分为0。90d和91d-分娩两个阶段配制.都采用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结果为母猪妊娠期添加100和200mg/kg的L-肉碱能显著提高乳猪初生重、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P〈0.05),能有效降低窝产弱仔数。表明母猪妊娠期添加L-肉碱能改善母猪生产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8.
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梅山猪育种中心2007-2012年间繁育记录进行研究,结果可知:(1)母猪初情日龄平均为73.4±7.5d,初配为6月龄;公猪第一次射精日龄为78.6±4.2d,初配为8月龄。(2)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为10.31±1.44头,产活仔数为9.85±0.2I头;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为15.3±1.82头,产活仔数为i4.87±0.60头,育成13.38±0.48头,经产母猪产仔数、初生重、20日龄窝重及45日龄窝重较初产母猪均显著提高(P〈0.05)。(3)以经产梅山猪作为母本与大约克和长白杂交,平均产活仔数12头以上,仔猪平均育成数达ll头以上,45日龄窝重达1i6.71±6.97kg和100.77±5.86kg。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大白母猪在不同妊娠阶段的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在妊娠前期、中期、后期对怀孕母猪进行背膘测定,根据测定的背膘厚将每个阶段的母猪分为3组,同时记录母猪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产死胎数、初生窝重和仔猪平均初生重。结果表明,在妊娠前期,1组(背膘厚<14mm)、2组(背膘厚介于14~19mm)的窝总产仔数分别为13.54头、13.35头,显著高于3组(背膘厚> 19mm)的12头(P <0.05);1组、2组的窝产活仔数分别为12.95头、12.86头,显著高于3组的11.35头(P <0.05);1组的初生窝重为20.31kg,极显著高于3组的17.18kg(P <0.01),显著高于2组的19.46kg(P <0.05);1组的平均初生重为1.58kg,显著高于2组的1.53kg(P <0.05)。在妊娠中期,在母猪的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死胎数和平均初生重上3个组均无显著差异;1组的初生窝重为19.71kg,显著高于3组的18.20kg(P <0.05)。妊娠后期母猪在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死胎数上3个组均无显著差异;1组的初生...  相似文献   

20.
不同胎次对不同品种猪产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北京养猪育种中心某种猪场5 697窝大白母猪和2 226窝长白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按照胎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大白和长白母猪中胎次对产仔数影响显著。大白母猪产仔高峰在第4胎次,总产仔数为(12.37±2.52)头,产活仔数为(11.74±2.86)头;长白母猪产仔高峰也在第4胎次,总产仔数为(12.57±2.41)头,产活仔数为(11.83±2.44)头,胎次对产仔数的影响在大白母猪和长白母猪中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