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提出把“广泛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办开放式大林业”作为林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各林业企业突破单一木材生产格局,充分发挥林区资源优势,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扭转经济危困局面。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林业部门的广大职工长年工作在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多年来木材的过度采伐和受计划经济单一产业、单一经济结构的影响,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两危”,特别是国家“天保工程”的全面实施,木材产量的大量调减,又给森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这种形势,总局抓住国家天保工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30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由于长时期过量采伐,林区可采资源锐减,企业逐渐陷入了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为了摆脱林区的“两危”,笔者拟就开发人造板工业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我国开发建设最早的林区之一,由于过去长期集中过量采伐,森林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该省森工林区正处于可采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时期。如何使这个老林区的森林得以恢复,经济得以振兴,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对该省“五五”时期和“六五”时期的两次森林资源的清查,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除了进一步认清了可采资源危机的严重事实外,还认为只要更新观点,改变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在木材利用领域中的潜力仍然是很大的,特别是林业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5.
2003年我国木材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形势比2002年要好。尤其是东北国有林区,通过几年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历练,可以说已基本度过了经济危困和资源危困的时期。前不久,国家林业局周生贤局长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林业发展座谈会上对东北地区的林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由于长期受单一的木材生产、单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以及林业生产特殊性的影响,林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陷入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天保工程”的实施,林业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林区走出困境、谋求发展、实现振兴,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几点:一、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目标。事实证明,走公…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林区资源危机,并由此造成经济危困,一方面是由于长期过量采伐的结果,另一方面与森林火灾、滥砍滥伐、森林病虫害即所谓“三害”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森林火灾,在林区对森林的危害尤为严重。据统计,1952年至1988年全林区共生产木材10843万立方米,年平均生产木材293万立方米。而1962年至1988年因火灾烧毁的森林1372万立方米,  相似文献   

8.
目前,林区已陷入“资源危困”、“经济危困”、“人才危困”的三危之中。解决“三危”的主要途径是推行企业全面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国有林业局正处在资源、经济双重危困之中,而宁西林业局也概莫能外,甚至更加严重。为了缓解“两危”,应优先考虑上“短、平、快”的项目,并将单一的林木采伐经济转为综合林区经济;建立“以短养长,以阔养针,发展多种经营,互生互养,永续利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我国国有林区存在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问题,财政部、林业部制定了《关于国有林区森林工业财务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包括:财务体制改革,由“利改税”改为“财务包干”办法;在1986年提高木材价格的范围内,适当增加营林资金;恢复固定资产折旧和建立伐区道路延伸费制度等。所有这些改革和措施,对缓解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经济危困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林区的问题,特别是育林基金不足的问题。一、“财务包干”与“利改税”都是建立在多采伐森林资源基础上的办法财政部、林业部《通知》规定,从1987年起,财政部门对森工主管部门改为实行“财务包干”办法,退出“利改税”。分析一下“利改税”与“财务包干”的实质,可以看出,两种办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采轻造思想的影响,营林跟不上采伐,导致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急剧下降,进而引起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开发较早的林区更为严重。为了维持林区社会再生产,不得不加大采伐量,这又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质量下降,从而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这种恶性循环就是造成现今林区“两危”(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主要根源。要使林区走出“两危”的困境,除了国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及林区本身积极发展林木产品深加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  相似文献   

12.
席万华 《经济林研究》1990,8(2):101-102
我省是国家重点林区,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发展北方经济林,前景十分广阔。1.发展意义我省林区经济落后,长期单一经营木材生产,忽视多种经营,造成资源锐减,企业经济危困。重点加速发展经济林,充分发挥其周期短,效益大的优势,走以林莽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道路,是山区群众致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林业改革的着眼点必须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发展和扩大,使林业生产摆脱两个“危困”,实现“两增”,走上“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了摆脱“两危”,现在林区正在发动群众开展讨论,为战胜资源危困,经济危困献计献策。无论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还是实行立体开发,增加效益都离不开现有森林资源。如果现有资源都保护不好,任其遭受危害,怎么谈得上增加资源。资源不能增加,增加经济效益又从何谈起。造成林区资源危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执行过量采伐的结果。另一方面与森林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的“重采轻育”的林业政策,造成了目前森林采育比例、投入产出比例失调及林业企业经济危困的严重局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解决措施。首先,全力抢运大兴安岭林区的积压木材,减少火烧木腐朽损失;同时,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品结均,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再就是大力发展林业科技,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林业职工的素质和现代化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绿色宝库”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近年来可采伐的成过熟林锐减,出现“两危”的严峻局势。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几十年来一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木材生产经营上,延续单一木材生产的老格局。长期高强度的超额采伐,必然超越资源的固有承受能力,因而资源越采越少,质量越采越差,林区可采资源全面枯竭将不可避免。高德占部长指出:“改变单一木材  相似文献   

16.
为摆脱“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困境,主要是调整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单一的采运产业结构,对“三剩物”的利用和木材深加工,精加工,种植、养植、采集、加工业要大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为“三上一下”,即:大上营林、大上木材综合加工利用,大上多种经营、木材产量下降。加强对调整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由于可采森林资源危机,黑龙江省森工企业木材产量逐年调减,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加剧了企业的经济危困。如何复苏和发展林区经济,是摆在每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发展木片生产是治危兴林的重要途径。木片生产工艺简单,有销路,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短平快”项目。实践证明,发展木片生产一是可以提高森林资源利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林区的认识很片面,提出了“绿色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号。随着森林的过量采伐和林区人口的不断增加,林区出现了经济危困和资源危机,“两危”的现实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为了摆脱困境,发展林区经济,一些有识之士都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上寻找突破口,有的已经收到成效。笔者认为,发展林区经济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有林区正面临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严重局面,这已不是个别林区、个别企业的状况,而成为整个国有林区的通病。导致“两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许多同志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笔者在本文里仅就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优化区域经济,并实施相应配套的扶持政策来根治“两危”,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国国有林区的28.7%和28.1%。建国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4.29亿m~3,占全国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的48%,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长期以来,由于经营指导思想失误和某些经济政策的失当,积累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可采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这已引起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相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