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玉米螟是为害辽宁凌海市玉米生产的重要害虫,受气候变暖因素的影响,玉米螟呈现出日趋加重的发生态势,严重威胁着辽宁凌海市粮食稳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玉米螟主要为害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等,其中玉米受害减产最重。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针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食形成排孔,并开始转移蛀入茎秆,为害雄穗、花丝及雄穗,受害玉米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防治玉米螟提倡使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或物理、生物防控措施。其主要技术有白僵菌封垛灭杀越冬幼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杀虫灯诱杀成虫、赤眼蜂寄生虫卵、投撒或喷洒生物药剂防治幼虫。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蛀茎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新疆除伊犁地区为欧洲玉米螟外,其它地区发生的均为亚洲玉米螟。一、危害症状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危害性大,主要危害玉米,特别是对 SC704玉米的危害更加严重,其次也危害高粱、谷子、大麻、小麦、豇豆、啤酒花。玉米螟以幼虫潜入玉米心叶危害,被害叶片长出后,显示出"排孔";玉米茎秆被钻蛀成孔道,后期易造成折茎;果柄和果穗的浆粒被蛀食,严重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一、危害特点玉米螟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数十种,主要危害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棉、麻及豆类。玉米螟一幼虫蛀茎为害。玉米螟第一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衰,掉穗。造成空瘪粒而减产,如遇风折倒伏则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在乌鲁木齐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世代重叠严重,以第二代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310天。其成虫白天隐蔽在湿度较大的小麦、苜蓿田及杂草丛中植株叶背面或其他隐蔽处,傍晚飞出活动,卵多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处。它以幼虫为害玉米的果穗、花丝、果柄、雄花、茎秆等部位。1—3龄幼虫咬食玉米心叶,4—5龄蛀入茎内取食。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1、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此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各国。为害辽宁省的是亚洲玉米螟。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被害植株茎秆组织遭到破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2005,(5):24-24
棉、麻为、害豆类作物:玉米、高梁、谷子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发病特点: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1~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湖…  相似文献   

8.
安徽六安广城子接近山区,旱地在51年大都种的是玉米,玉米螟为害颇严重,减收二三成。在玉米收获后,即把玉米秸堆积起来。52年春天,"防重于治"热潮掀起,我们便在玉米秸内检查玉米螟的幼虫,发现每一茎秆都有四、五条幼虫藏在里面越冬,多的一株达八、九条,这些玉米秸已被全部清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是昌图地区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可以导致减产幅度为10%~30%,对玉米生产存在很大的威胁,有必要进行防治。一、发生规律及特点在昌图地区发生的玉米螟为亚洲玉米螟。玉米螟1年发生多代,在玉米各生育时期都可以为害玉米植株的地上部分,取食叶片、果穗、雄穗、钻蛀茎秆,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受害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转Bt基因玉米MC2884在黑龙江省的种植,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MC2884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显著,心叶末期,MC2884受玉米螟为害的食叶级别显著低于东农250和2884;穗期MC2884茎秆中的活虫数、虫孔个数、虫道总长度均为0,东农250、2884、东农250(化防区)玉米均不同程度受害。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刚孵化后的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致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和孔洞,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此后陆续蛀入茎秆继续为害玉米的雄穗、茎秆、穗轴以及穗柄,致使玉米雌穗穗柄折断倒挂,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就玉米螟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特点等入手,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如何应用无公害技术对玉米螟进行无害化的有效防治,对无公害玉米生产以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农民的丰产增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是中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由于不同类型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程度不同,影响玉米螟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器官对玉米螟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也不相同。笔者在室内研究了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的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不同。高油玉米298的心叶组织最适合玉米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发育,而心叶期抗螟品种邢抗2号和的心叶不利于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高油玉米、甜单8号和白糯4号的雄穗上存活率高,幼虫体重较重,而在邢抗2号雄穗上的存活率和幼虫体重最低。甜单8号玉米苞叶总体上比较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白糯4号和邢抗2号的苞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甜单8号、农大108和高油298的花丝适宜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超甜2号和邢抗2号2个品种的花丝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有不利影响。超甜2号玉米的穗轴适宜玉米螟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甜单8号和白糯4号穗轴上取食存活率和化蛹率高,但蛹重较轻。邢抗2号穗轴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有不利影  相似文献   

13.
对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等玉米钻蛀性害虫的幼虫、蛹、成虫和卵4种形态及其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发生为害的特征分别进行了比较,同时,总结了适于当地的玉米钻蛀性害虫的主要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为害果穗、茎秆,造成玉米花叶、果穗秃尖、籽粒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种植产量。试验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防治,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学名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可使得玉米减产10%~30%,严重者可达50%以上;胡杨河市发生的是亚洲玉米螟。该虫在胡杨河市各垦区均有发生。玉米是新疆主要的粮食和饲用作物,本文通过调查胡杨河市玉米产区玉米螟的习性及为害动态,制定经济,简易,安全,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本地区有效预防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它可以为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折断率增加,使子粒产量下降。一、发生规律及特点玉米螟一年一般发生2~4代,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  相似文献   

17.
1 为害症状 以幼虫在玉米的喇叭口期和抽穗期进行为害,在喇叭口期以初孵幼虫蛀入心叶内为害,当心叶随植株生长而展开时,可见心叶上有一横排圆孔.这是玉米螟为害的典型症状.心叶受害时在喇叭口内可见大量虫粪,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4龄后可蛀茎为害.抽穗期幼虫可钻蛀雄穗或茎秆,也可咬食花丝.受害处可见大量虫粪排出.被害的雄穗和茎秆易受风折.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为害对象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是玉米最严重的虫害之一。它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玉米被害株茎易遭风折,受危害玉米田一般减产10%~20%,为害严重的玉米田减产幅度可达到30%,若谷子苗期被蛀枯心严重时减产幅度可达20%左右。玉米螟的幼虫也能为害棉株主茎、青铃,引起棉铃腐烂及落铃。  相似文献   

19.
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56-357,359
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各代次在玉米、棉花上的分布转移规律不受玉米栽培方式的影响 ,一致表现为 :1代基本上发生在玉米田 ;2代期有少量转入棉田为害 ,但仍以玉米田为主 ;3代期大多数转移到棉田为害 ,成为危害棉花的主害代次。从发生为害的数量来看 :1、2代亚洲玉米螟的差异不大 ,但在 3代期的棉田内发生了分化 ,春玉米直播类型区棉田的亚洲玉米螟百株虫量和铃害率分别为春玉米移栽类型区的 2 .12倍和 3 .2 0倍。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移栽玉米田内的亚洲玉米螟发育进度加快 ,收获期提前又与 2代亚洲玉米螟最易受损的化蛹高峰期吻合 ,加之玉米收获物提早离田带走部分虫体等因素起了压低棉田 3代虫源基数的作用所致。通过调查还发现 ,春玉米育苗移栽的栽培技术对玉米来说 ,兼有节约用种量 ,解决苗期鼠害 ,苗床占地面积小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 ,生育期提早 7d左右 ,最终产量增加一成以上等效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风洞试验法研究了白星花金龟群集为害玉米的行为机制。结果表明:鲜食甜玉米的穗在各器官中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的诱集力最高,达85%;白星花金龟成虫或玉米螟幼虫为害玉米穗时对白星花金龟成虫有诱集作用,其选择系数分别为0.33和0.03,且白星花金龟成虫和玉米螟幼虫共同为害玉米穗时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的诱集作用最强。通过室内饲养及野外观察初步明确了白星花金龟成虫昼夜取食、多次交尾、多次产卵及幼虫腐生、腹面朝上倒行等主要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