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控制温度:温度对育雏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是1周龄内33~35℃;1~2刷龄30~33℃:2~3周龄27~30℃:3~4周龄24~27℃:4~5周龄21~24℃;6周龄以后直至出栏保持在20~25℃即可。要注意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造成雏鸡大量失水.食欲减弱,代谢受  相似文献   

2.
刘青春 《中国家禽》2001,23(10):28-28
1原因分析 1.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 农家育雏一般采用自然温度育雏,有的用纸箱、箩筐等做育雏保温设施,条件好的在育雏舍内用炉火保温或用红外灯保温,很难控制育雏室的温度,常引起室温偏高或偏低。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外层的雏鸡将头钻入雏鸡堆中,俗称雏鸡“打堆”,由于相互挤压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若温度长期过低则影响雏鸡生长发育,造成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死亡率升高。 1.2鸡舍卫…  相似文献   

3.
1 环境条件 1.1 温度 雏鸡1周龄时的温度要求为33—31℃,2周龄的温度要求为31~29℃,3周龄的温度要求为29~27℃,4周龄的温度要求为27—25℃,5周龄的温度要求为25.22℃,雏鸭、雏鹅的温度要求比雏鸡稍低一些。  相似文献   

4.
肉鸡呼吸道病的发生可能由许多因素所致,如细菌、病毒感染等。但在生产上最常见的呼吸道病则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不良的环境因素引起鸡机体抵抗力下降,使细菌、病毒有可乘之机,引起鸡群发病。鸡呼吸道病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鸡群危害极大,为控制该病必须重视环境因素的改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鸡呼吸道病的发生。一、与鸡呼吸道病有关的环境因素1.温度。温度对鸡的影响主要在雏鸡阶段。雏鸡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周内要求的温度为30~33℃。如果育雏前期的温度过低,容易引发呼吸道病。此外,雏鸡对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温…  相似文献   

5.
《饲料工业》2002,23(8):55-55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掌握适宜的育雏温度是保证育雏成功的首要环节。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条件好些的在育雏舍内采用火炕保温、红外线保温、煤炉保温等,因此,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拥挤打堆,由于相互挤压,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温度如长期过低,则影响鸡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鸡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升高。2疾病预防工作不力雏鸡的各…  相似文献   

6.
《农业新技术》2005,(2):34-34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   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  相似文献   

8.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 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9.
1 育雏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在农村养鸩中,育雏时很难掌握合适的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平衡,会导致部分雏鸡相互扎堆,呼吸闲难,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0.
春季育雏 ,常因温度变化较大 ,易引发脱水、脐炎和白痢等病 ,有时导致雏鸡成批死亡。因此 ,抓好“三防”是春季育雏成功的关键。一、防室温不均。雏鸡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尤其是 1 0日龄以内的雏鸡 ,常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诱发疾病而死亡。正常的育雏温度是 :第 1周 2 9~ 30℃ ,以后每周降低 1~ 2℃。掌握育雏的适宜温度 ,可观察雏鸡的表现 ,若拥挤成团或尖叫 ,则是温度过低 ;张口呼气 ,远离热源 ,则说明温度过高 ,可据此调节育雏室温度。二、防脱水、脐炎。用新鲜种蛋孵化 ,出雏 1 2~ 2 4小时内供水 ,然后开食。饮水以温凉开水加庆大霉素 …  相似文献   

11.
1温湿度1.1温度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条件,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鹧鸪在1~2周龄时,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3~5周龄室内温度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为24℃。1.2湿度湿度过大易感染真菌,湿度过小易得呼吸道疾病。一般1周龄时室内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  相似文献   

12.
<正>鸡蛋孵化的最优温度为37.8℃,次优蛋壳温度(EST)为36.7℃~37.8℃~38.9℃在1~2~3周。孵化后雏鸡33日龄起安置在较高的环境温度(35℃)或常温(21℃)72h。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与家畜研究中心联合进行了评价雏鸡质量的相关试验。解剖1日龄EST组试验公鸡,测定无卵黄部分(YFBM)、卵黄以及  相似文献   

13.
冬季气候变化异常,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如果育雏温度过低,肉鸡容易受凉而引起腹泻或产生呼吸道疾病等,严重时会造成大量死亡。1严格温度指标肉育雏生长适宜温度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1~2日龄肉鸡育雏室温度24~25℃;3~7日龄31~34℃,肉鸡育雏室温度22~24℃;第2周龄21~22℃;第3周龄19~21℃;第4周龄  相似文献   

14.
正刚出壳的雏鸡,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周围环境温度适应范围较小,因此7日龄以内的雏鸡温度一般要求控制在32~35℃,以后温度逐渐降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雏鸡的饮食、活动和休息,造成雏鸡卵黄吸收不良,生长发育迟缓,鸡群的免疫力下降,进而诱发感染多种疾病,造成死淘率增高或进入产蛋期后难以实现鸡群产蛋上高  相似文献   

15.
<正> 商品蛋鸡0~6周龄为育雏期,7~20周龄为育成期。育雏期头3周要求育雏舍的温度较高,在30℃以上。刚孵出的小鸡,体温低于成年鸡31℃,而且体温调节机能较差,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10天后才与成年鸡体温接近。雏鸡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因此,舍内必须维持较高温度,这样便于雏鸡正常采食、活动。1~2日龄的雏鸡环境温度可达35℃,以后每周降低3℃,到5周龄舍内温度维持到20℃。  相似文献   

16.
斗鸡又称咬鸡、打鸡,是我国特有的珍禽品种。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视野的开阔,人们玩斗鸡的热情不断兴起,斗鸡这一古老的娱乐活动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使斗鸡娱乐活动的推广普及、人工养殖也展现出良好前景。1只斗鸡售价80~1000元不等,开发斗鸡产业颇有商机。现将斗鸡的饲养与驯斗技术介绍如下:一育雏期的饲养管理1温度育雏舍应在接雏前2~3天提前预温。育雏舍温度应保持在35~36℃,以后每周下降1~2℃,直到降至25℃。2湿度第1周最好在75%~80%,随雏鸡日龄的增长,应逐渐降低湿度,育雏后期湿度为50%~55%。湿度过高雏鸡易患真菌感染性疾病;过低易患呼吸道疾病。3通风在保证温湿度的前提下,要注意适当通风换气,防止缺氧和有害气体中毒,以利于雏鸡新陈代谢。4光照雏鸡出壳后3天内应保持24小时光照,光照时间随日龄增长而逐渐缩短,以后每天减少1小时,直到利用自然光照为止。5饮水雏鸡应先饮水后开食。初次饮水要用温开水,温度为18~20℃,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或蒽诺沙星等抗菌药物,可预防雏鸡胃肠炎和痢疾的发生。6开食饮水后2小时即可开食。开食料可用煮熟的蛋黄或用开水浸泡的雏鸡料,并在料中加多种维生素。以后用雏鸡料直到育雏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养鸡业的发展,各地养鸡数量不断增加,为取得良好的育雏效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雏鸡的管理.1温度温度的掌握除看温度计外,还可根据雏鸡行为表现来判定.当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大量饮水,翅膀张开下垂;温度偏低时,雏鸡靠近热源,密集成堆,夜间不安静发出尖叫声,排稀便;温度适宜时,雏鸡精神活泼,饮水适度,羽毛平整光亮,采食正常,夜间休息时均匀分布在热源附近.温度要求尽量平稳,逐渐降低,避免雏鸡因受突然的温度变化而引起应激.进雏后前3d育雏器应保持在33~35℃,4~7d保持在31~33℃,2周龄保持在27 ~ 31℃,3周龄保持在23~27℃,4周龄保持在20~23℃,5周龄后保持20℃恒温.  相似文献   

18.
1.合适的温度.雏鸡的育雏温度为:1~2天35~33℃,3~7天为33~32℃,以后每周约降低2~3℃,到5~6周龄为21~18℃为止.供给的温度是否适宜,除观察温度计外,还应观察雏鸡的行为状态.例  相似文献   

19.
1 控制适宜温度 育雏期第1d以33-35℃为宜,以后每周下降2℃,直到20℃左右,并保持到饲养期结束。温度过低会造成雏鸡互相挤压,导致死亡,影响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0.
肺型白痢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白痢继发肺部感染疾病,出现在集约化养鸡之后,特别是在地面平养、环境卫生恶劣、空气污浊潮湿、温度过低情况下,可造成雏鸡10~18日龄小批量的持续死亡,常见于白痢后期雏鸡肠道适应饲料的过渡阶段,发病群体主要为开产苗或雏鸡前期沙门氏菌感染较重者,在白痢治疗过程中肺部和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感染了如葡萄球菌、支原体、霉形体、链球菌等环境中的常见细菌,以至于败血死亡,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本病以发病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为特点,是白痢后期死亡率较高的继发病之一,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