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某动物表演场1只2月龄的幼东北虎与隔壁笼舍亚成年东北虎玩耍,将右前肢通过隔离网伸入对方笼舍时被咬伤脚掌,伤口约8 cm长,并致右前肢第四掌骨开放性骨折。经我们兽医院为其手术治疗,用克氏针行内固定术取得成功,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东北虎,2月龄,母,体重15 kg。2014年12月6日上午,幼东北虎与隔壁笼舍亚成年东北虎玩耍将右前肢伸入对方笼舍时,被亚成年东北虎咬  相似文献   

2.
野生东北虎的驯养与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东北虎的驯养与繁殖林万植,金光洙,契钟源(延吉市人民公园)(延边农学院)该虎是于1984年12月19日,在珲春某地区被夹子捕捉的野生东北虎(经上级批准)通过精心的治疗,人工驯养与饲养管理,已繁殖2胎。到目前为止对野生东北虎的驯养与繁殖,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3.
野生东北虎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禹 《野生动物》2008,29(1):40-43,46
目前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仅有20只左右,分布在吉林、黑龙江两省的3个不相连的"孤岛状"分布区内.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猎物种群下降是造成野生东北虎濒危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野生东北虎保护计划包括改善虎栖息地质量、控制猎物种群、开展环境教育、解决人虎冲突、完善保护区网络等多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4.
据史书《盛京通志》记载,虎在东北“诸山皆有之”。因此,东北虎是我国拥有的宝贵财富和自然历史遗产。近五十年来,由于过度的猎捕,森林的采伐,生存条件骤变,东北虎的数量不断减少。据一九七六年实地调查,我国野生东北虎还有一百五十余只,现在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估计已不足五十只。分布区缩减至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等有限林区,且成岛状分布,难以繁衍。并且就是这些地方也不是东北虎安生之地,请看一九七九年访问调查的部分记录: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年双鸭山林业局三叉河林场发现死虎骨架;  相似文献   

5.
简讯十四则     
《野生动物》2005,26(2):20-21
2004年12月24日,黑龙江省鸡东县境内的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传来消息,其境内发现了野生东北虎家族式种群。 东北虎为世界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据国际联合调查小组最近一次野外探察显示,我国现存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不足20只。有关专家说:虽然  相似文献   

6.
<正> 1 历史背景及试验目的 东北虎为我国稀有珍贵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虎(体长2~3米,体重100多公斤),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危害,致使目前在自然界中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减少至40只右左。据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管理办公室1976年调查,东北虎已面临绝种的边缘。为了保护东北虎宝贵资源,我园于1987年进行了一年繁殖两胎仔虎的试验,以期取得经验,进一步在全国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幼龄东北虎缺钙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并就幼龄东北虎缺钙症的发病原因以及东北虎纯肉日粮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东北虎一年繁殖两胎五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滨市动物园东北虎繁殖研究组,1980年进行了东北虎一年繁殖两胎的试验,已经获得初步成功,现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前言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 Temm)是国内外著名的珍贵观赏动物,虎骨是名贵的药材,虎皮是珍贵的装饰品,虎全身都是宝。但目前数量稀少,因此饲养繁殖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森林之王的虎大约起源于100万年前的中国南部、然后逐步辐射演化为8个亚种,即巴厘虎、爪哇虎、里海虎、苏门达腊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印支虎和孟加拉虎。前三种已经灭绝。东北虎是现存虎的所有亚种中体型最大。  相似文献   

10.
<正>东北虎(FelistigrisaltaicaTemminck)是世界上的稀有动物,也是我国的珍贵动物之一。为促进东北虎的繁殖发育和今后对东北虎人工授精技术的开展,于今年四月份,我们对一只年龄在十二岁左右的雄性东北虎尸体的生殖器官进行了剖检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用凯氏定氮方法测定8只东北虎脾脏的蛋白质含量。干燥东北虎脾粉末在CuSO4,K2SO4混合催化剂作用下,被浓H2SO4在400℃下消解后,在KJEL-AUTO、Vs-KT-P(全自动凯氏定氮仪)上自动定氮。测得东北虎脾脏含水率为72.96%,干脾中蛋白质含量为82.17%,鲜脾中蛋白质含量为22.22%。因此,东北虎脾脏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野生动物园东北虎繁殖行为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笼养情况下,东北虎(Pantheratigris altaica)的饲养繁殖报道很多,但大群散放情况下的繁殖行为观察还少见报道.我园自1995年建园以来,在散放东北虎的饲养管理和繁殖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从1998年第一例繁殖成功至今,共繁殖30多只东北虎.期间,我们对东北虎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1发病经过2007年7月本人受青岛森林野生动物园邀请,对该园东北虎死亡原因进行调查诊断。到达现场时已有2只东北虎死亡。与该园饲养人员沟通饲养史与发病史,该园东北虎是群养状态,平日经常饲喂新鲜的牛内脏饲料。发病前期有多只东北虎发  相似文献   

14.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体型最大的猫科(Felidae)动物之一,是极具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现有研究表明,我国野生东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近交水平较高。尽管目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在逐步增长,但通过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会更利于其数量的恢复,通过野化放归进行遗传拯救是一种关键策略,但实施遗传拯救之前,必须确定圈养个体与现存野生个体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粪便DNA的高通量测序数据组装了51只横道河子圈养东北虎和13只完达山、老爷岭等地的野生东北虎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估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圈养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所有遗传变异均为无害。部分圈养个体与野生种群同属一个进化支,且具有野生种群所不包含的遗传变异,可用于实施遗传拯救。此外,圈养种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一个与当前野生种群关系很远的分支可能代表未知的地理种群,因此,建议对该远缘分支开展野外来源的追溯,确定其谱系地理学地位和保护价值,使其成为恢复野外历史遗传多样性的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圈养东北虎近5年的繁殖行为观察,总结了动物繁殖期发情行为、交配行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动物的发情行为有周期性,交配行为有兴奋期、高潮期、消退期过程性特点,认为圈养东北虎繁殖期界限并不明显,全年可发情交配。  相似文献   

16.
东北虎的人工哺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人工哺乳,还是自然哺乳。东北虎幼仔的成活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野生东北虎已濒临灭绝的今天。研究如何提高人工哺乳技术,合理的配合日粮,加快东北虎园养繁殖的数量,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总结国内人工哺乳经验的基础上,对人工哺育东北虎幼虎的日粮配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应用了母牛初乳代替母虎的初乳,以奶牛厂纯质牛奶,代替市场上的零售袋奶。并在哺乳的全过程中,注重了日粮的全价配比,特别是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使人工哺乳的三只幼虎全部健康成长,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现将材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东北虎以体型大、毛色美著称于世,与熊猫、金丝猴、丹顶鹤等同为我国一类保护的稀有动物。目前自然界的东北虎为数已经很少,因此如何使动物园内的老虎能正常繁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玄武湖动物园一头东北虎:雌性,3岁,自幼发育欠佳,曾思过佝偻病,拱腰,右前肢腕关节受过伤,  相似文献   

18.
东北虎肺心病的病理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虎属世界濒危珍稀物种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草食性动物鹿、狍等为食。野生东北虎3~4岁性成熟,多在冬季发情交配,妊娠期103~106d,每胎产1~5仔。目前,野生东北虎十分稀少,已达濒危状态。为有效地保护东北虎,我国各动物园均加强了东北虎的移地保护工作,相继开展了东北虎的繁殖和人工育幼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境内东北虎数量分布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龙江省境内东北虎数量分布现状吴宪忠(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150001)张明海高忠信(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瞿中亮,赵玉峰,刘伟新,于立国,慕保国(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管理局)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Temm...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2月2至3日,经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提议,WCS中国项目、吉林省林业厅、黑龙江省林业厅共同主持的“中国野生东北虎种群恢复工程建设进程国际研讨会”在珲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召开。国内外有关东北虎野外种群保护方面的专家和各级专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共33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重点讨论了建议跨省界、国界的东北虎保护区,东北虎栖息地的保护、生态走廊建设以及野生动物的损害补偿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野生东北虎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