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_(B-9),是选自高光效大豆材料P77-78-0的0.3毫米主根根瘤,经与B_(15)、61A76等相比较地进行水培初选和复选、盆栽和田间的接种试验,以及较大面积的中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而选育出来的高效菌种。R_(B-9)经生化鉴定,证明是典型的大豆根瘤菌。R_(B-9)在试管培养基上,其生长速度比B_(15)及A110、61A76等快一天左右,但其余生化特性与已报导的其它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相类似。在黑龙江省不同土区测定结果,R_(B-9)接种的净回收率为28.1—38.1%。R_(B-9)接种的大豆不仅结瘤早,根瘤衰败晚,而且比接种B_(15)的根瘤多而大,其固氮酶活性也强。单株固氮量比接种B_(15)的及未接种的分别增加41%和179.8%。R_(B-9)接种还可提高大豆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碱解性氮含量。 1981年的小区试验和1982、1983两年29个点次中间试验结果,其效果分别比对照增产15.8%和16.3%,比接种B_(15)的增产10%和9.5%。  相似文献   

2.
杀菌剂新剂型—“40%多菌灵胶悬剂”防治大豆灰斑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浩然  李勇 《大豆科学》1989,8(1):75-85
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有效成分40克加水40—50kg于R_2(大豆开花盛期)至R_3(结荚始期)最迟至R_4(结荚盛期)在以“合丰25号”,“绥农4号”为主的大豆品种上,田间常规喷雾防治大豆灰斑病100.68万亩。据5县58个防治地块调查,病粒率降为0—21.4%平均5.44%;防治效果35.1—100.0%平均71.8%。又据15个重点防治点调查,防后大豆平均增产12.1%,百粒增重1—2g,亩可多产大豆18.0kg,并能提高大豆一个等级,改善大豆品质。并对药剂品种及剂型、施药器械、施药时期及次数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创造高产土壤环境,跟踪大豆群体动态发育,探索地下部养分平衡,水分动态及对地上部分群体植株的发育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顷产3750kg大豆的土壤有机质为2.623%,土壤养分全氮0.198%;水解氮5.404mg/100g土;全磷0.166%;速效磷7.058mg/100g土;速效钾8.598mg/100g土,土壤容重为1.0—1.1g/cm~3;土壤孔隙为56—60%。土壤水分含量在幼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分别为21%、23%、27—28%、28—30%和27—28%(田间最大持水量为34%)。研究认为在花荚期及鼓粒期土壤含水量低于24%应及对灌水。 绥农四号大豆品种公顷产3750kg的大豆群体生育动态植株日生长量(株高)由出苗(VE)到分枝期为0.64cm/日,分枝到初花期(R_1)为1.2cm/日,初花期至盛花期(R_2)为1.11cm/日,盛花期至结荚期(R_3—R_4)为1.33cm/日;叶面称指数(LAI)自出苗到盛花期不断增长,结荚期(R_3)最高达5.5左右,黄熟期(R_6—R_7)仍保持3.5—4.0;干物质积累苗期42.6g/m~2,分枝期104g/m~2,初花期149g/m~2,盛花期351g/m~2,结荚期709g/m~2,鼓粒期(R_2)916g/m~2,黄熟期1197g/m~2;公顷产3750kg大豆群体产量结构为790—888荚/m~2,1767.5—2072.7粒/m~2,粒重375.1g/m~2以上,百粒重18.9—22.4g。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择大豆鼓粒期长度(SFP)不同的4个亲本配制8个组合,估测其F_1和F_2的6种SFP值。结果表明:同一组合不同SFP分级和同一分级不同组合的SFP杂种优势存在差异,F_1SFP的中亲优势率平均值为97.5%—99.5%。SFP遗传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无母体效应存在,具有较广泛的遗传变异,F_2广义遗传力高于产量遗传力,可以作为育种后代选择指标,但在早期世代不宜采用。确定R_3—R_6为SFP时期,应用于高产育种的后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在吉林公主岭田间条件下,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大豆轻花叶、重花叶、皱花叶、皱缩,矮化,和芽枯症状。不同症状型对感病大豆植株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导致的产量差异显著。初步确定了里外青大豆单株产量与根据这些这些症状转换的感病指数之间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0.99)。不同品种鼓粒期(R_5—R_6)的根瘤鲜重和根瘤固氮活性都与这些性状表现密切相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这些性状反应是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6.
用枯斑寄主菜豆品种Top Crop测定了大豆花叶病毒(SMV)一强株系在3个抗性基因不同的大豆品种内的病毒浓度。结果表明:SMV在感病品种合丰25(r_1r_2r_3),中抗品种铁丰18(R_1r_2r_3)内的病毒浓度相同(P>0.05),高抗品种诱变30(R_1R_2r_3)内的病毒浓度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合丰25(P<0.05)。中抗品种铁丰18与高抗品种诱变30内的病毒浓度无差异(P>0.05)。症状调查结果表明:SMV侵染大豆不同品种产生的症状,与大豆体内的病毒浓度无关。试验结果揭示:大豆花叶病毒与大豆品种的相互作用中,症状反应是SMV株系与大豆品种的特异组合,大豆品种对某一小种抗性并不一定代表其田间抗性。  相似文献   

7.
以慢生型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2-39为供试菌株,分别以不同浓度(5,10,15,20,25μg·mL~(-1))的大豆黄素、4-甲基伞形酮、金雀异黄酮、芒柄黄花素为诱导物,利用毛细管培养法对趋化的根瘤菌进行定量测定,研究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外源类黄酮对大豆根瘤菌趋化性的影响。选取对根瘤菌趋化性影响显著的外源类黄酮与大豆嫩丰16进行盆栽试验,进一步探究外源类黄酮对大豆结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外源性类黄酮中,大豆黄素和金雀异黄酮对根瘤菌的趋化作用显著强于其它试验组,其最适作用浓度为15μg·mL~(-1)。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外源类黄酮大豆黄素和金雀异黄酮同时加入能够有效促进大豆结瘤。  相似文献   

8.
通过长日照(18小时)短日照(8小时)方法,比较研究相同原产地(25°44′N)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光周期效应。(1)大豆出苗8天内即有明显光周期效应,(2)在短日照下,野生大豆光照阶段长度9—12天,栽培大豆3—6天,野生大豆从出苗到0.9复叶,栽培大豆从出苗到真叶期间通过光照阶段。(3)大豆光周期效应不仅制约开花,且制约能否结荚与成熟,(4)讨论了由野生大豆进化为栽培大豆光周期效应特性的变化趋向。另外,野生大豆光周期效应的强度,低纬度的高于高纬度的,同纬度低海拔的高于高海拔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析豆荚结构特征及其与大豆品种对食心虫抗性的关系,对45份东北春大豆品种的荚毛密度、长度、颜色、形状及荚皮各层组织厚度等结构特征进行观测分析,提出相对抗性系数法对大豆品种抗虫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5个品种荚毛密度的频次分布符合韦布尔方程Y_(荚毛密度)=9.21(1-EXP(-((X-2.77)/2.90)^-6.37)),荚毛长度的频次分布符合双曲线方程Y_(荚毛长度)=-151.28+138.39X-29.46X~2;荚皮表皮角质层、皮下厚壁细胞层、中果皮细胞层、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的频次分布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分别为Y_(角质层)=-42.23+2.30X-0.02X~2、Y_(厚壁)=-103.14+3.12X-0.021X~2、Y_(中果皮)=-72.32+0.23X-0.000 1X~2、Y_(内壁)=-109.17+1.44X-0.004X~2。品种抗选择系数k_1、抗钻入系数k_2、综合抗性系数k_(综合)与虫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_1=-0.649(P=0.004 0)、R_2=-0.723(P=0.025 8)、R_(综合)=-0.717(P=0.000 1),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可以将相对抗性系数作为评价当地品种抗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根韦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和埃尔坎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elkanii)为研究材料,以0.001~100 mg·L~(-1)浓度的烯效唑培养两种根瘤菌,探究烯效唑对根瘤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烯效唑浓度范围内大于10 mg·L~(-1)时抑制根瘤菌数量,烯效唑浓度为1 mg·L~(-1)时对根瘤菌数量具有促进作用。大豆以1 mg·L~(-1)浓度烯效唑浸种,每2.5 kg土壤拌有30 m L对数生长期的根瘤菌菌液,在花荚期测定大豆叶片与根系的SOD、POD、CAT酶活力、丙二醛含量(MDA)及大豆根系酰脲含量,确定根瘤菌与烯效唑互作对大豆生长及共生固氮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根瘤菌处理相比,根瘤菌与烯效唑互作可降低大豆植株中MDA含量达40%~60%,提高大豆根系酰脲含量达5%~8.4%,但对测定的3种酶活性影响不显著。试验结果证实了根瘤菌与烯效唑互作可提高大豆固氮能力,降低MDA含量。  相似文献   

11.
大豆品质区划是优化大豆种植环境和优质品种布局的重要依据,对于大豆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根据5个大豆品种在东北三省11个地点种植的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和年推广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97份大豆品种的品质指标,依据大豆品质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对东北三省进行了品质区划.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的年份效应、地点效应、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效应、基因型×地点互作、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依据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兼顾行政区的完整性,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五个大区,即北部高油大豆产区(Ⅰ-1区)、中西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1区)、中部高油大豆产区(Ⅰ-2区)、中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2区)、南部高蛋白大豆产区(Ⅲ区).  相似文献   

12.
60Coγ射线照射大豆植株的诱变效果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 60 Coγ射线 3 0、50 Gy照射大豆苗期植株 ,对 M1代 (照射当代 )大豆的生长发育、籽实产量有抑制作用 ;出现 2个以上的生长点等形态变异。 M2 代幼苗出现 1 -3片真叶 ,子叶连体或皱折。同一剂量条件下 ,小剂量率高于大剂量率的诱变效果。照射大豆植株能提早熟期 ,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在 M8代筛选出熟期早 2周左右的高蛋白质的突变体 ,96-3 1 91 ,蛋白质含量达 4 9.84 %。  相似文献   

13.
以控制大豆绿子叶的两个重叠隐性基因(d_1d_2)为标志基因,研究了花粉给体和受体基因型及两者之间的相对距离对大豆天然异交率的影响。花粉受体和给体以10—80厘米距离在行间种植时,大豆天然异交存在显著的受体基因型效应和受体×给体互作效应;距离对大豆天然异交率无显著影响;给体基因型对大豆的天然异交率有显著影响,通交83—932为给体的异交率显著大于以其它基因型为给体的异交率。  相似文献   

14.
8个品种分别在V_3、R_1、R_3期渍水14天、20天和30天测定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R_1期是大豆渍害的敏感时期,此期渍水使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品种不同,下降的幅度差异较大宝交83—5029、合丰25下降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选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以大豆等行距单作和带状单作为对照,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边际效应对大豆表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边际效应对大豆苗期和成熟期植株主茎长、平均节间长产生正向效应,对节数、茎粗、地上部生物量(或茎干重)产生负向效应;受综合边际效应—边际劣势影响,带状套作大豆的有效分枝数、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均发生负向效应。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大豆植株平均节间长和主茎荚数的边际效应指数(绝对值)大,表型可塑性强;就品种类型而言,无限型大豆较亚有限型和有限型大豆的边际效应指数(绝对值)更大,表型可塑性更强。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的边际效应指数与苗期平均节间长的边际效应指数显著负相关,与苗期地上部生物量及有效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粒数等的边际效应指数显著正相关。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玉米收后大豆的边际优势难以弥补与玉米共生期间(苗期)的边际劣势,因此,选用边际效应敏感度低、表型可塑性弱的大豆品种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C0~(60)γ-射线1.2万伦照射龙辐73-8955大豆(Glycine Max. (L.)Merr)稳定系的风干种子,于干燥器中贮存不同时间,以探明辐射的贮存效果。研究表明,贮存对M_1—M_3的某些性状的变化存在差异,M_1代的出苗率,出苗速度,处理间没出现差异。出苗后一周的苗高,存活率随贮存时间延长显著下降(P<0.01);不孕株率则随时间延长而上升(P<0.01)。M_2代,叶绿素总突变率起伏变化,于播前16天处理组形成最高值。贮存使籽粒变小,植株变高。M_3代,株高、籽粒大小仍因贮存表现出差异。早熟株出现率总趋势随贮存时间延长而下降,M_1代的辐射损伤和M_2—M_3遗传性状变化的差异,说明辐射贮存于M_1(生物学效应),也存在于M_2、M_3代(遗传效应)。不过M_3代的遗传性状差异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7.
Bhat.  PK 《大豆科学》1992,11(2):178-180
本文以10个有限型和10个无限型(或亚有限型)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参照Fehr和Caviness(1977)的方法,记载了印度Pantnegar地区大豆的各个生育阶段。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间,从一个生长阶段到另一个生长阶段的间隔天数在V_5前是3.5天,在V_5后是3.0天。不同生长习性的大豆之间没有差别。开花后,有限型品种只继续生长1~2节,有的甚至停止生长;而无限型品种则继续性伸长数节。有限型品种的R_1和R_2同时出现,无限型品种的这两个阶段之间则有足够的间隔时期。总的讲,有限型品种的开花和成熟都比无限型品种早。  相似文献   

18.
辐射诱变育种,就某种意义来讲,往往能超过常规育种的变异范围,并具有较早稳定的特点,是作物育种不可忽视的一种手段。1961年以来,我所利用Co~(60)—γ射线照射大豆种子,获得一些有益的突变类型。1971年用Co~(60)—γ射线10000伦琴照射“黑河三号”大豆风干种,1972年用15000伦琴重复照射,选出比原来品种早熟16天的优良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可用于干旱半干旱区春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估算的高光谱植被指数,2017年通过测定春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冠层的田间高光谱与叶绿素含量,利用光谱指数波段优化算法分别计算400~1 300 nm光谱波段中不同波段两两组合的比值光谱指数(ration spectral index,RSI)、归一化光谱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pectral index,NDSI)、叶绿素指数(chlorophyll index,CI)、简化光谱指数(CI/NDSI,NPDI),并将这些参数及其他17个不同高光谱植被指数分别与实测冠层叶绿素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通过变量重要性准则筛选最优光谱参数,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冠层叶绿素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RSIs、NDSIs、CIs和NPDIs与冠层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都优于前人研究中定义的17种高光谱植被指数,并且冠层叶绿素含量与NDSI(R_(849),R_(850))、RSI(R_(849),R_(850)),CI(R_(849),R_(850))和NPDI(R_(849),R_(850))表现出强相关性。(2)用此4个优化光谱指数分别建模时,以CI(R_(849),R_(850))、 CI(R_(539),R_(553))、 CI(R_(540),R_(553))、 CI(R_(536),R_(553))为自变量的X-3模型预测精度最高(r~2=0.74,RMSE=0.272 mg·g~(-1))。(3)结合4个优化光谱指数构建的组合模型预测精度,其r~2=0.83,RMSE=0.187 mg·g~(-1)。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两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促进新型调节剂的实际应用,以大豆合丰5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AP_2和CGR_3浸种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在大豆盛花期(R~2)和盛荚期(R4)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片胞间CO_2浓度,分析了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的浓度下均可使大豆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100 mg·L~(-1)AP_2和50 mg·L~(-1)CGR_3浸种浓度处理使合丰50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8.90%和11.30%。应用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了大豆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由此,初步推断AP_2和CGR_3使大豆增产可能与调节剂对叶片光合生理的调控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