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林类型及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火地塘林区的天然次生林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针叶林和阔叶林;6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个群系。低山地带分布有马尾松林和青冈—短柄栎林群系,表现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植被特征。同时,对各群系的动态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火地塘林区次生锐齿栎林类型和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低中山地带锐齿栎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北温带区系成分为优势,亚热带和华西等区系占一定比重,植物种类组成的过渡性比较明显。经Bray-Curtis距离等级聚类分析和极点排序,划分出4个群丛组,即鞘柄菝奖—山杨—锐齿栎群丛组,华北绣线菊—漆树+山杨—锐齿栎群丛组,箭竹—华山松+油松—锐齿栎群丛组,榛子—板栗—锐齿栎群丛组。近熟林时期,锐齿际林的群落优势度、α多样性和种类丰富度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桥山天然油松林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陕北桥山林区天然油松林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群落植物组成成分在59种以上;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多样性指数以乔木层最低,灌木层最高;植物区系以北温带的种类占绝对优势,旧世界温带、东亚、泛热带等成分明显较少;乔木层集中了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4.
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营养循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相似文献   

5.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辐射平衡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和分析了2005年8-10月份、2006年4-7月份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太阳辐射的变化,并通过归类对晴天、阴天辐射平衡分量以及反射率、净辐射率、有效辐射率的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林日平均总辐射、净辐射、反射辐射和有效辐射分别为14.83、9.13、1.29、5.83M J.m-2;晴天,总辐射、净辐射、反射辐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阴天呈多峰曲线;油松林林冠有效辐射始终为正值;不同天气条件下反射率、有效辐射率呈“U”形变化;净辐射率变化趋势为白天高,早晨、傍晚低,晴天净辐射率为63.58%~65.08%,阴天净辐射率为56.36%~71.60%。  相似文献   

6.
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室仪器分析数据,研究了秦岭天然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随龄级、海拔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碳在油松各器官中的分配以树干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树枝,树皮最小;不同器官生物量碳密度在0.491 6~0.529 8之间波动,由大到小顺序为:皮,叶,枝,干,根;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为183.26 t/hm2,其中土壤层(0~60 cm)约占2/3,植被层约占1/3;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在海拔1 700~1 800m最大,达196.53 t/hm2,海拔低于1 500 m和超过1 900m,都较小,分别为173.80 t/hm2和169.31 t/hm2;5个龄级的天然油松林的生物量碳密度以平均树龄20 a为最小,50 a为最大.
Abstract:
Based on data in a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biomass carbon density (BCD) in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were studied. According to measurement data and analysi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s were drawn. Distribution of carbon was 47.91% for the trunk, 22.80% for the branches and 6.20% for the bark, and BCD of different Pinus tabulae forris organs ranged from 0. 491 6 to 0. 529 8, in the order of bark > leaf > branch > trunk > root. Total BCD in the P. tabulaeformis ecosystem was 183.26 t/hm2 ,of which about 1/3 was stored in the plant (including root) and 2/3 in the soil. The highest BCD value,196.53 t/ha, occurred at the elevation from 1 700 m to 1 800 m; the BCD value was 173.80 t/ha for an elevation of < 1 500 m and 169.31 t/ha for an elevation of > 1 900 m. Of the 5 age classes studied, the class of 50 a had the highest BCD values and the class of 20a had the lowest.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与生态特征。【方法】对采自秦岭火地塘林区8个样点的样品进行固定、酸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硅藻门植物进行观察、计数和拍照,研究林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生态类型及分布特点。【结果】共鉴定出硅藻门植物126个分类单位,包括91种29变种6变型,分别隶属于2纲6目10科29属,优势种包括Diatoma hiemale(Roth)Heib.、D.hiemale var.mesodon(Ehr.)Grun.、Cymbella ventricosa Agardh、Gomphonema lanceolatum Ag.、G.subclavatum(Grun.)Grun.、Cocconeis placentula Ehr.和C.placentulavar.euglypta(Ehr.)Grun.。火地塘林区大部分硅藻的生态类型为淡水性种类,并有较多的普生性种类及高山冷水性种类,其余种类较少。从硅藻的生活习性来看,49.2%的种类既可营浮游生活又可营附着生活,42.1%的种类为浮游硅藻种类;61.9%的硅藻为水生种类,31.0%的种类为水生或气生种类。【结论】探明了秦岭火地塘林区硅藻植物种类组成和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土壤类型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秦岭火地塘林区棕壤、暗棕壤及草甸土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类在磁性淋溶过程、养分状况及化学性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种土类的酸性淋溶过程和物质迁移过程顺序为:暗棕壤>棕壤>草甸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在表层土壤N:棕壤>暗棕壤>草甸土,P:暗棕壤>草甸土>棕壤;K:暗棕壤>棕壤>草甸土;阳离子交换星、交换性盐基总量及盐基饱和度在土壤A层暗棕壤均大于棕壤及草甸土,而交换性酸及水解性酸小于棕壤和草甸土。这与不同土类上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的差异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火地塘林区主要林分土壤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建立隶属函数,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火地塘林区7种主要不同林分的土壤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这7种不同林分的土壤营养状况均属富级以上,并进行了相对分析排序  相似文献   

10.
秦岭火地塘林区原生森林景观曾因森林主伐遭到严重破环,经过20多年的恢复,到1988年该地区基本形成以次生天然林和人工林为主的森林景观格局。利用该地区198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对天然及人工干预形成的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的破碎化程度比人工林低,并且主要林分破碎度明显低于其它林分,同样外界干扰下,树种的生长习性决定其破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密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精确估计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储量,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OC-VTH-2000A型TOC分析仪测定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干、皮、枝、叶、根的含碳率,结合已建立的乔木不同器官生物量模型,计算了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碳储量和乔木层的碳密度,分析了不同含碳率下各树种各器官碳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各器官含碳率明显不同;在相同生物量下,以实测含碳率、0.45和0.50作为植物的平均含碳率计算的油松的干、皮、枝、叶、根,锐齿栎的枝,华北落叶松的皮、枝、叶、根的碳储量有显著差异;油松群落乔木层碳密度为6.594Mg·hm-2.  相似文献   

12.
外生菌根真菌促进油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选择了其中劣味乳菇、赫丝膜菌、褐环乳牛肝菌、毛边滑锈伞4株优良菌处,对油松人工幼林(5年生)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幼林接菌,能够使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接菌后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比不接菌的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真菌增加732.35%。对接菌油松进行菌根调查发现,接菌后的油松菌根侵染率为75%,不接菌的为20%;对连续两年接种菌剂的油松幼林调查发现,与不接菌剂的相比施用菌剂的油松地径、株高显增加。由此认为,外生菌根真菌作为一项生物接种技术对促进油松幼材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油松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军胜  刘广全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08-609,718
通过对黄土高原常用造林树木油松的光响应曲线、ACI曲线、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特性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树种的光饱和点为750.9μmol/(m·2s),该树种在光饱和点的光合速率为5.7μmol(CO2)/(m·2s)。油松光合日进程呈单峰曲线,在一定CO2范围内,光合速率与CO2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该文研究了太岳山油松人工林不同郁闭度林分以及荒地生长季节内的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节内,荒地与林地贮水量差异并不显著,但森林郁闭度越大,贮水量越小.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降雨、蒸腾和蒸发的影响,干旱季节,林地蒸腾占主导地位,土壤剖面出现20~40cm的根系分布层偏下层土壤含水率最低,且郁闭度越大,该最低值越小;随着雨季的到来,各层土壤含水率的最大值依次出现,且郁闭度越大,该最大值越大,也出现的越迟;雨季过后,蒸发转变为主要因素,林地土壤含水率大于荒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越稳定。  相似文献   

15.
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北京密云县不老屯镇0.6hm^2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乔木层共有5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油松种群的密度最大,槲树种群次之,其它种群密度极低。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种群密度大小顺序为中树〉大树〉幼树。群落个体直径分布与树高分布关系密切,均呈双峰山状分布。油松种群和槲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尺度关系密切,均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种间关系为负关联,种间竞争激烈。油松林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随尺度变化,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呈现集群分布,幼树的聚集程度最大,中树次之,大树的聚集程度最小。不同发育阶段种群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以负关联为主,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时,油松不同发育阶段种群趋于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减弱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黑茶山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点格局方法,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油松天然林径级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及优势种群油松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点格局。结果表明:油松径级结构呈单峰型,中径级的林木个体数较多。辛普森多样性和香农-维纳多样性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0~1 m尺度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呈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中树-大树),油松天然林的空间格局趋于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种群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7.
秦岭油松人工林与次生林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秦岭旬阳坝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次生林与人工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研究,旨在比较天然油松林遭砍伐后经过自然恢复或人工栽植恢复40a左右群落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恢复次生林有维管植物66科104属134种,人工林有维管植物73科104属125种,2种群落含1~2个种的科均较多;人工林与次生林共有种为70种,种类组成相似系数为53.03%。2种群落的垂直结构相似,都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3层,乔木层又分3个亚层;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密度低于次生林,草本层密度高于次生林。2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Richness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impson指数均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Evenness指数的变化不一致,天然次生林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人工林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次生林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人工林,而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人工林;人工林与次生林灌木层各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人工林草本层的优势度显著高于次生林。人工林凋落物厚度显著高于次生林,土壤营养指标在2种群落间均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说明,经过40a左右的恢复,人工林与次生林群落特征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油松适合作为该地区的造林树种恢复天然植被。表9参21  相似文献   

18.
火地塘油松群落中9种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测定了秦岭火地塘林区人工油松林下9种植物(漆树、木姜子、鹅耳枥、三桠乌药、锐齿栎、水榆花楸、尖叶四照花、白檀、披针叶苔草)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环境因子、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并对9种植物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林下9种植物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整体上呈"单峰"曲线.(2)年平均光合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漆树、木姜子、鹅耳枥、三桠乌药、锐齿栎、白檀、水榆花楸、尖叶四照花、披针叶苔草.(3)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含量鹅耳枥均最大,三桠乌药其次,披针叶苔草最小,其他植物差异不显著.本  相似文献   

19.
以宁夏地区油松天然次生林(贺兰山、罗山)和人工林(六盘山)为研究对象,对其0~4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土壤特性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油松林细根生物量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大小关系表现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死细根生物量呈相反规律。除表层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外,3个地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大小关系均表现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全C、全N和全P含量大小关系表现为:罗山> 贺兰山>六盘山。相关分析表明,该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相关性更大,人工林则与土壤养分如全N、全P等指标的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