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群养猪中出现咬尾的现象,是由于体内某种元素缺乏导致的猪的一种疾病.这种病轻者猪只相互骚扰,影响采食和休息,降低生长速度;重则相互打斗,一旦有猪尾巴被咬出血,其他猪群起而攻之.若被咬猪不逃(或跳)出圈外,会被追逐撕咬得遍体鳞伤,甚至毙命.  相似文献   

2.
1猪的咬耳、尾行为猪群先出现异食现象,如哄食粪便,啃咬异物,食欲有所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猪体各部位都成为攻击目标,尤以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成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猪群咬斗,在效应激强烈,饲料内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猪合群和某些疾病情况下常发生群攻,呈现群发、急性经过,常导致猪群相互残杀,弱者、病者和好斗者常成为众矢之的,发现不及时,可导致死亡。被咬猪耳、尾尖出血,严重者尾巴、耳朵被咬掉,耳、尾部出血肿大、发炎,甚至发生坏死,继而波及全身,引起脓肿、跛行、瘫痪乃至菌血症。严重影响生长速…  相似文献   

3.
吴韬 《四川畜牧兽医》2007,34(12):54-55
1 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多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 病猪起初躁动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不振,眼光呈恶毒状,个别猪只相互咬斗,以后逐渐发展为多只咬斗,出现咬尾或咬耳现象。不断的咬斗会造成继发感染并引起骨髓炎、脓肿等。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被咬猪可因败血症而亡。该病多发于育肥猪,以25~40kg猪发病率较高。母猪咬尾症的发生率比去势公猪高。  相似文献   

4.
对应对猪咬尾,被描述为“一个有用的出发点”,研究者建议猪农:1)给涉嫌咬尾的猪喷涂标志,以帮助识别个体;2)尽快转移被咬尾的猪,以预防这种行为模式蔓延到其他的猪身上;  相似文献   

5.
在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高强饲养和高强生产对猪造成的应激现象普遍增加,使规模猪场及规模养猪专业户的猪自身咬尾和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轻者将尾巴咬断、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甚至全部咬掉,有的相互咬耳,被咬猪只因失血过多而发生贫血,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1—3月和8—12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千克猪,24—40千克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猪以公猪为多,据估计被咬公猪约  相似文献   

7.
<正>猪咬尾、咬耳综合征是一种应激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生长猪,被咬猪的尾巴或耳朵多被咬伤、咬流血。生产中,咬尾比咬耳更容易发生,轻者尾巴被咬破,重者尾巴被咬掉,咬尾可引起猪尾部发炎、溃烂,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猪只死亡。1发病原因1.1仔猪的吸吮习惯仔猪断奶后仍有吸吮母猪乳房的习惯,但此时已没有母猪乳房可供吸吮,仔猪会寻找其他吸吮对象,如其他仔猪的耳尖、奶头、包皮、外阴、尾巴等,而尾巴特别容易成  相似文献   

8.
猪群常出现相互咬架,撕咬尾巴、耳朵等现象,轻者尾巴被咬去半截,重者尾巴被全部咬光,更甚者耳被咬掉,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并可引起伤口感染和其它并发症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1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相食症是肥育猪饲养中常见的一种恶癖,最常见的是咬尾,其次是咬耳等部位。相食症在育肥猪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很大,被咬部位伤口感染会扩展到全身,化脓感染伤口会蔓延到脊椎,形成恶臭的化脓灶或者在内脏器官、关节处出现脓肿。在肉检时明显可见这些脓肿,常会造成部分胴体或全部胴体废弃掉。  相似文献   

10.
正猪咬尾咬耳综合症是猪行为异常的一种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集约化猪场处于应激状态的生长猪群,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轻症者猪尾巴咬去半截,重者猪尾巴被咬光,直至在尾根周围咬成一个坑。被咬猪的耳朵充血,出血和水肿。发生咬尾咬耳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可下降20%左右,有的甚至发生感染而死亡。1病因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引发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现象。管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造成的应激  相似文献   

11.
晨疆 《山东饲料》2004,(9):29-29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8~12、1~3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千克猪,24~40千克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的母猪较公猪多,据估计被咬公猪约4.6%、母猪约3.4%。  相似文献   

12.
造成仔猪咬尾症的原因很多,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尾巴被咬成半截,重者整个尾巴被咬光。一般来讲,造成咬尾的原因主要包括营养、环境、管理和疾病等几个方面,如,当饲粮营养失衡时,会刺激猪只发生咬尾症;当舍内有害气体、温度和光照超标,或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引起咬尾现象;当猪只患贫血和体内外寄生虫时,也会发生咬尾现象。针对以上原因可采用以下综合措施预防咬尾症。1提供充足全面的营养根据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供给全价的配合饲粮。育肥猪前期要适当增加蛋白质或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矿物…  相似文献   

13.
猪的咬尾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它是许多养猪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几年来,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饲养密度的增大,这种恶癖发生趋势上升,并带来严重后果,其表现为: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都明显降低,被咬猪体表的创伤还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入侵,引起腿跛、瘫痪,体表留有伤痕和脓肿,进而影响胴体品质。为杜绝、减少此类恶癖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猪咬尾症是应激综合征的一种表现。规模化养殖中,猪咬尾现象较常见,一旦发生咬尾,会很快蔓延至全群。猪被咬部位易发生感染,可导致后肢瘫痪、淘汰,甚至死亡。被咬猪生长速度降低、饲料转换率下降、肉品品质降低。1病因接种、运输、转群、换料等导致猪发生应激反应;养殖环境不良,遇高温、高湿、噪音,舍内光照强度过高、光照时间过长,长期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大量蓄积;  相似文献   

15.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多头猪群居在一起,这种环境下,猪易发生相互咬斗现象,这是猪的一种恶癖,猪刚分群时较为多见,一般以20-40kg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起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主要是咬头部和尾部,咬伤后有血液流出,猪对血液产生异嗜,逐渐多头之间相互咬斗且更加厉害。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食欲不佳,影响增重,受伤严重的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受感染后还会引起死亡。该症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如不设法控制,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雒容农场第四大队有一栋肉猪舍。今年7月22日以来,第13栏饲养的25头猪中,发现一头汉×长母猪有专咬他猪尾现象,至8月上旬,同栏24头猪全部尾巴被咬,轻者被咬去2~3厘米,中者被咬去一半,重者被咬至尾根。咬出的断尾全被吃掉,由于尾巴被咬,已先后死亡和病宰5头。尾巴被咬的部位流血,发炎,经外伤处理和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伤口很难愈合,后来想了一  相似文献   

17.
猪咬癖症是指猪群相互啃咬为特征的一种恶癖。随着农村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猪群发生咬癖现象较为多见,特别是50千克以下猪群发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规模化猪场健康养殖的保健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场保健应包括猪的环境和猪病防治两部分。而环境与猪的疾病又是相互联系的,当环境条件好时各种疾病就不易发生,猪群就相对健康,当环境条件恶劣时,各种细菌、病毒就具有了滋生的条件,疾病也容易发生,因此在搞好猪病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猪的环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尤其是8~12、1~3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8~80公斤猪,24~40公斤猪(12~14周龄)发病率较高。发病的母猪较公猪多,据估计被咬公猪约4.6%、母猪约3.4%。  相似文献   

20.
牛猪血液中凝血酶含量与效价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改进的工艺,分别对牛,猪血液中凝血酶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分别进行了效价测定及其它常规检测。通过相互比较证明,牛血液中凝血酶的效价高于猪,但猪血液中凝血酶的提取量高于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