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高原少热灌区多熟立体种植高产高效技术原理高旺盛,黄高宝,胡恒觉,黄鹏,李同祥(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市730070)兰州、白银、临夏、平凉等地位于甘肃中东部,海拔高度1500~2100米,年均温7~8℃,℃积温为2500~3600℃无霜期140~190...  相似文献   

2.
鲁中平原年平均气温在12~13℃,无霜期200天左右。如何改变种植单一,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更趋合理,从1984年以来桓台、周村、邹平、张店、临淄等区县开始试行麦瓜菜间套作种植方式,其效果较好。一般每亩收获小麦300~400公斤,菠菜500~1000公斤,西瓜1500~3500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高效立体种植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马铃薯面积在中原地区发展很快.结合其它粮菜进行立体种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笔者根据多年经验,现介绍几种适合中原两作区的马铃薯高效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地无三里平”是贵州全境皆山的生动写照,即贵州农业是一个纯山区农业。贵州山多,而且是石山多,土山少,岩溶(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73%以上,总厚度达6200—8500m,是全国岩溶最集中、比重最大的省,也是发展农业难度最大的一个限制因素和致贫的重要原因。因此,贵州的立体农业以山地立体利用和山区农业综合发展为主要特点,旱地的立体种植、林农结合的立体种植比较普遍,其他类型的立体农业,如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有零星分布。豆贵州山地立体农业布局与地貌特声、的关系贵州地貌的立体…  相似文献   

5.
秦巴山区魔芋玉米立体高效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安康市根据魔芋喜荫怕晒的生理特性和秦巴山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地安排魔芋与玉米的立体种植,既满足魔芋生长发育的要求,又能合理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复种指数,减轻魔芋病害发生程度,增收一季玉米,2004年推广面积达到5200hm^2,玉米和魔芋平均单产分别达到228.1kg/667m^2和1422kg/667m^2,产值2621.55元/667m^2,效益十分显著。为此,中国魔芋协会在安康市召开中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实践证明,魔芋玉米立体种植是协调粮经争地矛盾,提高山区种植魔芋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叠种     
分析和总结立体种植的实用模式,提出叠种的概念。叠种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上下分层相间种植不同植物的种植方式。按照不同依据,划分叠种类型。肯定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出口农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秦基伟 《科学种养》2010,(10):24-24
<正>襄城县地处豫中,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4.7℃,全年≥10℃以上活动积温4763.2℃,常年无霜期218天以上,年降雨量744.4毫米左右,是传统蔬菜种植大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近年来,随着传统蔬菜种植效益下降,部分菜农开始尝试露地覆  相似文献   

8.
吴登  徐世宏 《作物杂志》1996,12(1):24-26
桂东南一年四熟种植模式吴登,徐世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530022)广西桂东南地区,气温高,热量丰富,夏长冬短(或无冬),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20~22.5℃,大于10℃的有效积温6500~7500℃,全年无霜期……  相似文献   

9.
西北高海拔地区荷兰豆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助县属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地处北纬36°51′,东经101°56′,海拔2330~2620m,年均温度3.2~4.0℃,年降水量400~500mL,无霜期110~120d,全县总耕地面积约6.67万hm2;农业人口34.5万,占总人口的93%。随着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重点发展以茄类、辣椒为主的特色蔬菜;以樱桃、油桃为主的果品;以章丘大葱、甜脆豆、娃娃菜、荷兰豆等为主的露地蔬菜等特色产品。荷兰豆以采收嫩荚为商品,鲜荚质嫩清香、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年我县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现将最佳种植技术模式介绍如下。1种植技术1.1品种选择选择优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盆地甜瓜/棉花复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瓜棉复合立体种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种植模式,瓜的产量降低较少,甜瓜和棉花的品质未受到不利影响,作物生育进程主要受播种时期影响。甜瓜/棉花复合立体种植,可以较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提高收益。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蚕豆+青菜/春玉米+地刀豆-秋玉米”一年5熟新型立体种植模式同传统的“棉花/蚕豆”旱地种植模式相比,667m^2产出高2.77倍,净收入高3.89倍,劳动生产率高2.89倍,是替代“棉花/蚕豆”较好的立体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芳 《中国种业》2004,(12):45-45
东北北部高寒地区是指黑龙江省北部广大高寒山区的第五、第六积温带.第五积温带年活动积温为 1900℃~ 2100℃,无霜期为 90~ 105d;第六积温带年活动积温为 1700℃~ 1900℃,无霜期为 80~ 90d.两区气温低日照长,土地资源丰富,适于发展大豆生产,但适宜种植的大豆品种极少.应加强适应高寒地区种植的超早熟、丰产、优质的大豆品种的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地处103°35′E至106°12′E、22°48′N,东西横距255km,南北纵距190km,面积32 239km2。国境线长438km,最高海拔2 991.2m,最低海拔107m,平均海拔1 000~1 800m,年均气温19℃,年降雨量779mm,全年无霜期356d,日照时数2228.9h。年平均气温12.0~23.1℃,≥10℃积温4 500~7 500℃。立体气候特征显著,特别适宜草果种植。  相似文献   

14.
玉屏县长发村水资源严重贫乏,尤其是近年来的持续干旱,水稻种植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玉屏县在长发村因地制宜地推行了由水田向旱地转变的立体种植模式,即菜用玉米、秋豇豆、双膜马铃薯一年3熟立体种植模式。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探索,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3.33hm2,平均单产鲜玉米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合理地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后人多地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争地问题,促进农林牧用地协调,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00~2001年在宁南山区的西吉县硝河乡上店村进行为期3年的立体复合种植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 / /胡萝卜 /地膜玉米1季2种3收的粮食产量为7557kg/hm2,经济产量13293kg/hm2,生物产量为27646.5kg/hm2,产值14617.50元 /hm2,扣除投入成本4875元 /hm2,获纯收入974……  相似文献   

16.
棉田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作物田间配置,作物间竞争互补关系,复合群体内生态因子变化规律,经济效益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对棉田各类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菜(瓜,豆)间套作中春棉∥西红柿,春棉∥春甘蓝,大蒜/春棉。园葱/春棉和春棉∥西瓜是优化模式,五模式的亩收益分别是单作春棉的3.94,3.59,3.27,3.19和3.19倍;麦棉套作的最佳模式是“3:2”式,亩纯收益比单作春棉提高49.4%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旱地立体农业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调查河北省现有的立体种植模式下,按照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类型,将其分为粮粮、粮果、粮油等八大类型,并分析比较得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32种立体农业种植模式。该研究详细介绍了安国市粮药组合、赵县粮油组合、固安县棉粮油组合模式,并具体分析了各种作物的投入、产值及净收益,得出小麦瓜篓比小麦玉米增效55.7% ̄64.7%,玉米大豆间作比玉米单作增效46.28%,棉花地芸豆红小豆间作比小麦玉米增效61.4%。对不同种植模式进行产值分析得出,粮果>粮瓜>粮药>粮菜>粮棉>粮油>粮粮。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的金乡县,地处鲁西南地区,属黄泛平原,土地面积5.67万hm2,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但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全年大于0℃以上积温5100~5200℃,降水量620~690mm,光照时数2050~2200h,土壤有机质达1.15%,全N0.08%,速效N78.8mg/kg,速效P25mg/kg,速效K107mg/kg。从1997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大蒜间菠菜套种西瓜与玉米4种4收立体种植模式,经有关专家验收,三年共推广5万hm2,干蒜头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19.
早熟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方式王春珍,李荫藩(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所大同037004)山西省大同盆地,海拔1100m左右,无霜期125天左右,土壤有机质0.5%~1%,年降水量400mm左右。根据大同市7月中旬是马铃薯市场淡季的情况,结合生产实际,总结……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引进适宜作物品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水平。利用1961—2014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初、终霜冻日(最低地温≤0℃)和年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早,无霜期显著延长。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时间序列分别存在8~10年、9~11年和9~10年准周期变化。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气候突变。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初霜冻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冻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无霜期为山区短于荒漠区短于绿洲平原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与年气温和海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