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采自中国陕西省(陕)长安区、华阴县、三原县、兴平市和山西省(晋)太谷县5个地区的粘虫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5个地区粘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均表现为敏感,抗性倍数(RR)为0.6~1.6;对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为0~6.2;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RR为0.1~32.8;对辛硫磷,除陕西省三原县种群表现为敏感外,其他4个种群均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为19.4~70.1。药剂毒力相关性分析表明,毒死蜱和甲维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氯虫苯甲酰胺与甲维盐、毒死蜱及辛硫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陕晋两省上述地区的粘虫防治推荐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同时应注意将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毒死蜱等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宁夏8个地区烟粉虱成虫田间种群对4类5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 表明,供试烟粉虱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了中等至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3.31~227.98倍;对烯啶虫胺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14~69.33倍;对毒死蜱和吡虫啉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63~38....  相似文献   

3.
粘虫抗药性监测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沿着粘虫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迁飞途径分别采集试虫,测定其三龄幼虫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发现吉林、山东及广东的粘虫对溴氰菊酯抗性分别是1984年的5.17、6.23和11.13倍,对氰戊菊酯为6.33、3.59和3.30倍的抗性。抗药性发展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关,与酯酶的关系不大。本文还讨论了迁飞对粘虫抗性发展的影响,并对其抗性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害虫抗性问题。而抗性谱调查和抗性监测是合理选择替换农药、延缓害虫抗药性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本文作者以对氰戊菊酯抗药性达613.6倍的菜缢管蚜(Lipaphis erysimi Kalt)种群为基础,研究了其对4种类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谱,以便为该害虫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北京地区蔬菜烟粉虱的种群发展动态及对常用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烟粉虱防治适期的确定及高效杀虫剂的选择提供基础资料及科学指导,2009年调查了北京地区春茬和秋茬蔬菜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并监测了该地区2009-2011年度烟粉虱种群对3种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春茬蔬菜烟粉虱在5月中旬种群快速上升,持续到春茬拉秧;秋茬蔬菜烟粉虱在塑料棚内9月上旬种群数量即开始上升,露地出现时间较晚,10月中旬后种群数量下降;塑料棚内种群数量明显高于露地蔬菜烟粉虱数量。烟粉虱2009年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抗药性很高,2010年和2011年抗性程度显著下降,LC50处于133.94~251.16mg/L,属中等抗性水平;而对新型杀虫剂烯啶虫胺的抗药性在近3年内持续升高,抗性倍数由6.68倍升至83.62倍,即由低抗性水平升至高抗性水平。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蔬菜烟粉虱的防治应掌握春季5月中旬前、秋季9月中旬前种群处于低密度时进行。烟粉虱对新型杀虫剂烯啶虫胺的抗药性在近三年内快速上升,生产中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北京地区黏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黏虫3龄幼虫的毒力最高,氯虫苯甲酰胺和虫螨腈次之,毒死蜱和氯氟氰菊酯的毒力较低.建议在黏虫应急防控中应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或虫螨腈(延庆除外),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贵州省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3年和2014年采自贵州省贵阳、平坝、遵义、黔西、平塘及玉屏6地白背飞虱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对噻虫嗪的敏感性最高,LC50值为0.060~0.93 mg/L(平均0.33mg/L);其次为吡虫啉、毒死蜱、环氧虫啶和噻嗪酮,其LC50值分别为0.080~2.84mg/L(平均1.03mg/L)、1.09~3.89 mg/L(平均2.27 mg/L)、0.59~10.07 mg/L(平均2.71 mg/L)和0.28~18.15 mg/L(平均4.96mg/L);白背飞虱对敌敌畏、吡蚜酮和异丙威的敏感性相对较低,LC50值为0.89~57.96mg/L,LC50平均值分别为10.03、12.16和22.44mg/L。两年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贵州省6地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噻嗪酮和吡虫啉表现出低至中等水平的抗性,而对其余5种药剂仍较敏感。  相似文献   

8.
采用饲料浸药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的相对敏感基线,并测定了广东省广州、东莞、开平、平远和阳江等5地田间草地贪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虫螨腈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上述4种药剂对敏感草地贪夜蛾种群2龄幼虫的LC50在0.037~0.300 6 mg/L之间。除平远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保持敏感外,其余4个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在3.51~9.99倍之间,属低水平抗性;阳江和东莞种群对多杀霉素的抗性分别为17.62倍和17.71倍,属中等水平抗性;其他3个种群对多杀霉素抗性在4.69~7.60倍之间,属低水平抗性;除平远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为5.34倍,属低水平抗性外,其他4个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在0.39~1.08倍之间,属于敏感水平;开平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为10.77倍,属中等水平抗性;广州、东莞和阳江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在4.21~8.84倍之间,属低水平抗性;平远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为2.37倍...  相似文献   

9.
测定新疆棉区沙湾的棉蚜种群对常用杀虫剂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溴氰菊酯、氟啶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当地棉田开展了新型杀虫剂防治棉蚜试验。室内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21—2022年新疆沙湾棉蚜种群对溴氰菊酯、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大于4 500倍、大于3 500倍),对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6~237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7~27倍),对氟啶虫酰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8~15.0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喷施处理第3天对棉蚜的防效为86.0%、83.4%,第7天防效为93.1%、96.0%,第14天防效为92.6%、92.0%,明显优于其他4种供试药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由此得出新型杀虫剂品种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新疆抗药性棉蚜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利用棉蚜抗性种群的适合度代价,指导田间棉蚜种群抗药性治理,笔者采用浸渍法测定并明确了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差异,并组建了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期明确河北省抗性棉蚜种群的适合度变化。结果表明,邯郸棉蚜种群对丁硫克百威(RI=80.5)、氰戊菊酯(RI=28.6)和阿维菌素(RI=108.7)的抗性明显高于保定和沧州地区棉蚜种群。从各地区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来看,邯郸棉蚜种群净繁殖率(37.9±2.51)和相对适合度(0.78)明显低于室内敏感种群,而保定和沧州棉蚜均与敏感种群没有显著性差异。结合已有棉蚜抗性种群适合度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河北省邯郸棉蚜种群适合度下降可能与其对丁硫克百威或阿维菌素的高抗性有关。因而,针对邯郸棉蚜种群抗药性治理,应暂停使用丁硫克百威和阿维菌素,轮换使用抗性风险较低的吡虫啉、噻虫胺等杀虫剂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光周期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生存繁殖的影响,于室内研究了5种不同光周期对其世代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光周期对黏虫孵化率、1~4龄幼虫历期以及蛹重没有显著影响,对卵期、幼虫期以及蛹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成虫存活率以及成虫期影响显著,且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均呈现单峰趋势,光照时数为12 h时均达最高,全黑暗条件下最低;当光照时数大于8 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黏虫产卵前期逐渐降低。光周期为12 L∶12 D时黏虫世代发育历期最长,为49.4 d,存活率最高,为86.5%;全黑暗和全光照条件下的世代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37.2 d和37.7 d;全黑暗条件下的世代存活率最低,只有6.4%,全光照条件下为25.3%。在5种光周期下黏虫均没有出现生长发育停滞现象,但全黑暗和全光照条件下黏虫出现了明显的死亡现象。研究表明光周期为12 L∶12 D为室内饲养黏虫种群最适光周期,全黑暗和全光照对其生长发育和生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应用转录组测序高通量发掘东方粘虫SSR标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高通量发掘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SSR标记,利用MISA软件对第2代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08 494条粘虫unigenes进行SSR检测。结果显示,共发现12 483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11.505%,分布于10 685条unigenes中,发生频率为9.848%,平均每6 126 bp含有1个SSR位点。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是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SSR总数的75.206%和15.325%;六核苷酸重复所占比例最小,仅为0.008%。粘虫转录组SSR中共发现42种重复基元,单核苷酸重复基元A/T出现频率最高,占总SSR的74.141%;其次是AC/GT和ATC/ATG,分别占4.390%和4.094%。10次重复的SSR数量最多,有6 557个,占总SSR的52.527%;11次重复的为1 872个,占14.996%;12次以上重复所占比例均不足5.000%。表明粘虫转录组中SSR位点数量多、出现频率高、基元类型丰富。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脂蛋白受体(lipophorin receptor,LpR)在黏虫Mythimna separata生殖中的潜在作用,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克隆黏虫的2个LpR基因cDNA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黏虫雌虫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谱。结果表明,从黏虫中克隆得到的2个LpR基因分别命名为MsLpR-1和MsLpR-2,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857 bp和1 935 bp,分别编码618个和644个氨基酸;且均具有LpR家族典型的5个结构特征,其区别位于表皮生长因子前体同源结构域和O-糖链连接结构域之间插入或缺失29个氨基酸。MsLpR-1和MsLpR-2基因在黏虫雌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5日龄雌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分别是1日龄雌蛹中表达量的2.70倍和3.72倍。2个LpR基因均在雌成虫卵巢和中肠中显著上调表达,其中MsLpR-1基因在卵巢和中肠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头部表达量的67.28倍和222.15倍,而MsLpR-2基因在卵巢和中肠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头部表达量的5.27倍和5.64倍,此外MsLpR-2基因还在脂肪体和胸部中显著上调表达,其表达量分别是头部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Ⅴ在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幼虫中的穿透及代谢。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均不能从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的体壁穿透到血腔或从血腔穿透到中肠,但很容易从中肠穿透到血腔,且穿透速率无差异;苦皮藤素V在小地老虎幼虫体内的代谢解毒速率远大于其在粘虫幼虫体内的代谢速率,其半衰期分别为5.5和13.1 h。本研究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对粘虫和小地老虎幼虫的选择毒杀作用与药物的穿透能力无关,其在试虫体内的解毒代谢差异才是其对昆虫具有选择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生物钟timeless基因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迁飞、交配等周期性活动的调节作用,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粘虫timeless基因,命名为Mstim,采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昼夜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Mstim的c DNA全长为3 132 bp,编码1 043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质Ms TIM分子量为117 k D,等电点5.14,具有timeless保守的PIS、NLS等结构域,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及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成虫期的Mstim表达量最高,卵期和蛹期次之,6龄幼虫的表达量最低;在雌、雄蛾中均以触角及头部中的表达量较高,飞行肌、足及生殖腺中的表达量较低。粘虫雌、雄蛾触角中Mstim的昼夜表达模式相似,均为光期表达量低于暗期,光期5 h的表达量最低,光期末期逐渐升高,至暗期后3 h达到最高值,暗期末期表达量开始下降。说明Mstim基因在粘虫中的表达不仅具有发育时期和组织的时空特异性,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昼夜特性,推测其可能参与粘虫生长发育和迁飞与生殖等行为、生理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蛾飞行时体温和呼吸强度等生理因素的变化,采用昆虫飞行磨固定吊飞装置,通过模拟粘虫蛾夏、秋季节不同迁飞活动的环境温度,采用半导体点温计和CO2呼吸测定仪测定了25℃和19℃条件下对其体温和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粘虫蛾在25℃和19℃飞行时体温均显著增加,且在15~20 min后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并趋于稳定;在25℃飞行20 min时,雌、雄蛾最高体温分别为29.78、30.71℃,在19℃飞行15 min时,分别为22.90、22.72℃;在25℃和19℃飞行时呼吸强度显著提高,在15 min时达最高值,分别为149.98×10-6/min和106.12×10-6/min;在2种温度下粘虫蛾飞行时的呼吸强度与体温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粘虫蛾在飞行时呼吸强度显著增加,体温显著升高,代谢速率和能量消耗加快,以满足其飞行的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雌蛾的性信息素特征成分及其不同配比的室内引诱效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检测了雌蛾性腺浸提液,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粘虫雄蛾对不同配比性信息素特征成分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从粘虫的求偶雌蛾性腺浸提液中可分离到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3种特征成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依次为15.82、16.06和17.27 min,含量分别为3.37、1.83和0.10 ng,比例约为34∶18∶1。无论是天然存在于雌蛾性腺还是人工合成的顺-11-十六碳烯醛均能够激发雄蛾的电生理反应。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不同配比对雄蛾表现出不同的引诱活性,最大引诱率达87%,极显著高于对照溶剂石蜡油对雄蛾的引诱率。表明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为中国粘虫种群的雌蛾性信息素特征成分,且其不同配比对雄蛾有不同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绿色防控黏虫Mythimna separata,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 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不同密度黏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和Holling Ⅲ两种模型;在拟合Holling Ⅱ模型中,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709、30.075、16.215和24.319头,控害效能分别为13.544、36.180、28.377和30.739,其中5龄若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大;在拟合Holling Ⅲ模型中,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855、20.960、14.700和18.180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4.084、8.497、5.370和7.322头/盒;黄带犀猎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搜寻效应与黏虫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头黄带犀猎蝽的捕食量与其自身密度呈负相关;黄带犀猎蝽5龄若虫相较于4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有较高的捕食能力,更具有田间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灯光诱控黏虫Mythimna separata的选择性与效果,采取成虫趋光反应行为试验箱分别测定14种单色光波LED灯下、不同试虫密度下及不同光强下黏虫的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在18:00—21:00时段,不同光照时间下,试虫密度为20头时黏虫成虫趋光率最高;在光强为40~640 lx下,光强对黏虫成虫趋光率无显著影响,当光强为160 lx时,黏虫雌、雄成虫趋光率最高,分别为52.0%和27.6%;在365~660 nm波长范围内,雌成虫的趋光率显著高于雄成虫。当波长为420、590、600、630和660 nm时,黏虫雌成虫的趋光率较高,分别为41.0%、40.0%、41.0%、40.6%和45.0%;当波长为365、380、445和480 nm时,黏虫雌成虫的负趋光率较大,分别为33.6%、24.6%、20.0%和20.6%;当波长为570、590、630和660 nm时,黏虫雄成虫的趋光率较高,分别为33.6%、32.4%、30.8%和33.2%;当波长为365、590、600和630 nm时,黏虫雄成虫的负趋光率较大,分别为21.2%、20.2%、21.8%和21.2%,表明黏虫趋光行为主要受波长影响,且雌、雄成虫敏感波长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