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露露  梁英  黄文树  聂品  黄贝 《水产学报》2023,47(8):089414-089414
为探究鱼类TRAF3在鱼类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实验利用逆转录PCR克隆获得了日本鳗鲡TRAF3转录本 (AjTRAF3),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AjTRAF3的结构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对其表达规律、功能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AjTRAF3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707 bp,编码568个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结果显示,AjTRAF3由N端的环结构域2个锌指结构域以及1个螺旋结构域和C端高度保守的TRAF-C (MATH)结构域组成。qPCR结果显示,AjTRAF3在日本鳗鲡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头肾,心脏中的表达量最低。Poly I:C刺激6 h后,日本鳗鲡脾脏组织中AjTRAF3上调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15.83倍。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24 h后,日本鳗鲡脾脏组织中AjTRAF3上调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31.47倍。此外,本研究构建了AjTRAF3真核表达质粒,发现过表达AjTRAF3能显著上调炎症及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显著增强AjIFN2、AjIFN4和NF-κB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并能显著上调由AjRIG-INAjMAVSAjIRF3诱导的AjIFN2、AjIFN4和NF-κB启动子活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jTRAF3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与AjMAVS存在共定位。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jTRAF3通过MATH结构域与AjMAVS相互结合,缺失该结构域后,其与AjMAVS的相互作用消失,推测AjTRAF3可通过介导RIG-I/MAVS信号转导途径调控鱼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鱼类TRAF3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杰  许国绿  沈和定  顾冰宁  杨铁柱 《水产学报》2018,42(12):1857-1868
为明确石磺钙通道蛋白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基因和蓝尼碱受体(RyR)基因的序列和结构信息,初步研究不同石磺中的Onchidium struma-IP3R/Onchidium struma-RyROs-IP3R/Os-RyR)基因表达量百分比与石磺系统进化的相关性,实验在瘤背石磺表皮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克隆得到2条钙通道蛋白基因Os-IP3ROs-RyR,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基因及所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2个基因在瘤背石磺、平疣桑椹石磺和紫色疣石磺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Os-IP3R核酸序列为4 574 bp,包括2 808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935个氨基酸,预测编码的蛋白有6个跨膜区;Os-RyR核酸序列为1 253 bp,包括1 131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376个氨基酸,预测编码的蛋白有3个跨膜区。将瘤背石磺IP3R和RyR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位于钙离子通道区的G*R*GGG*GD序列处高度保守;发现3种石磺Os-IP3R/Os-RyR 的相对表达百分比的高低顺序与各石磺从陆地到浅海的梯度分布趋势相一致,依次为瘤背石磺>平疣桑椹石磺>紫色疣石磺;石磺的陆栖性越强,则Os-IP3R/Os-RyR 的相对表达百分比越高。不同种石磺的Os-IP3R/Os-RyR表达量百分比的研究能为分析海洋无脊椎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学说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线索。  相似文献   

3.
蒋鑫坤  李丽  董双林 《中国水产科学》2022,29(12):1693-1703
海水贝类钙化过程将产生 CO2, 但由于不同养殖海区碳酸盐体系组成差异大, 需要在考虑海区碳酸盐体系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更精确地量化该过程导致的 CO2 释放量。本研究将各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产生的 CO2 源/汇效应强度定义为 Φ, 在钙化作用过程中, Φcal 值可表示特定海区水文条件下, 贝壳钙化作用实际释放到大气中的 CO2 与该过程产生的 CO2 的比率。应用新碳酸盐化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 Φcal 值呈现季节变化特点, 胶州湾、桑沟湾和深澳湾的 Φcal 值均为夏季最低; 养殖海区内碳酸盐系统的区域性差异可改变 Φcal 值, 胶州湾、桑沟湾和深澳湾的平均 Φcal 值分别为 0.79, 0.72 和 0.72; 在贝类主要生长季节(3―7 月), 养殖海区的 Φcal 值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 多项式拟合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区该阶段 Φcal 值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在温度高于 18 ℃后, Φcal 值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 Pearson 相关分析表明, 胶州湾内 Φcal 值与表层海水的 CO2 分压相关性极显著(P<0.01)。最后, 基于模型计算的胶州湾内 Φcal 值水平, 按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年产量 3.2×105 t 计, 胶州湾养殖菲律宾蛤仔贝壳生长部分预计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 1.084×105 t CO2。本研究初步证实 Φcal 可在考虑海区碳酸盐体系特征的基础上, 更精确地量化贝类钙化作用导致的 CO2 释放量, 为后续的贝类的碳源/碳汇过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洪贵 《水产学报》2010,34(7):1062-1071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龙须菜对铜、镉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增焕  王许诺  林钦  李刘冬 《水产学报》2011,35(8):1233-1239
通过以人工培育的龙须菜在低浓度Cu2+、Cd2+污染水体中对铜(Cu)、镉(Cd)富集与释放的模拟实验,探索龙须菜对Cu、Cd污染水体的修复作用。富集实验结果表明,龙须菜对Cu2+、Cd2+有较强的富集能力,龙须菜中Cu、Cd的含量与水体中Cu2+、Cd2+的浓度以及暴露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Cu2+、Cd2+共存的环境中,龙须菜Cu、Cd的含量均比Cu2+、Cd2+单独存在的环境中高。应用双箱模型,对富集和释放实验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龙须菜富集Cu2+、Cd2+的速率常数和释放速率常数。拟合结果显示,龙须菜对Cu的富集能力高于对Cd的富集能力。龙须菜的富集能力随水体中Cu2+、Cd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释放实验结果表明,离子交换和络合是龙须菜富集Cu2+、Cd2+的重要途径,被龙须菜吸附的Cu2+、Cd2+通过解吸能重新被释放。  相似文献   

6.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6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亲本(G0)及其后代(G1)的基因型分离情况,同时对G0和G1的所有座位期望杂合度进行配对比较分析,并且通过对G1群体每个位点的F-statistics分析检验群体的遗传分化,以期对凡纳滨对虾育种进行遗传监测。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4个等位基因。G0和G1的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分别为6.14和6.2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86和0.73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09和0.695。7个微卫星座位的累计排除概率为0.99,并且在有亲本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将6个家系分开。G0与G1的所有座位期望杂合度的配对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0平均期望杂合度要显著高于G1(P<0.01)。G1各座位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270 3~0.465 4,平均分化系数为0.358 4。说明亚群间属于高度遗传分化。最后,根据6个家系的遗传距离,利用UPGMA法对G1个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家系A和B以及C和D的相似系数很高分别各聚为一类,E和F分别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光强和光谱对鳜(Sinioerca chautsi)行为、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对不同光强和光谱条件下养殖 8 周的鳜的摄食、生长进行观测,并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对鳜摄食的影响研究发现, 光强在 10、25 和 50 lx 下时鳜的摄食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5、300 和 500 lx 组(P<0.05); 不同光谱下, 在绿光条件下摄食比例最高(P<0.05)。 光强和光谱条件对鳜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10 lx 的光强可以极大地改善鳜的生长, 该组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同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 200 和 500 lx 条件下生长性能提升不显著(P>0.05)。另外, 10 lx 光强下生长相关基因 igf1 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 同时促食欲基因 npyagrp 显著上调(P<0.05), 抑食欲基因 cartpomc 下调; 而在 200 和 500 lx 条件下, npyagrp 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不显著(P>0.05), 500 lx 条件下 pomc 表达显著高于 10 和 200 lx 组(P<0.05)。绿光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 观察到生长性能的改善。在红光条件下观察到了相反的结果,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肝体比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 红光和绿光组 igf1 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促食欲基因 npy 表达在绿光组中显著升高(P<0.05), agrp 在红光、绿光和蓝光组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白光组(P<0.05)。综上所述, 鳜更加偏好低光强和短波长的光, 并且在这种光照条件下摄食行为更加活跃且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8.
王淼  周轩  洪波  徐开达  张亚洲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1):1325-1332
为掌握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的生长特性,根据2018年2月、5月、8月和11月于杭州湾北部(30°37''N~30°47''N,121°26''E~121°59''E)进行的张网调查数据,利用幂函数、相对体重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其体长与体重关系、肥满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安氏白虾的体长、体重组成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从春季至冬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体长与体重关系参数a为条件因子,反映出安氏白虾种群所处环境的优劣,a值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春季到冬季呈现先升高后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参数b为异速生长因子,可用来判断安氏白虾种群是否处于匀速生长,b值表现出与a值相反的变化趋势。协方差分析表明,安氏白虾体长与体重关系参数仅春季和夏季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白虾的肥满度从春季到秋季逐渐上升,秋季达到最高值,冬季又降至最低值。方差分析显示,春季和夏季间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季节间肥满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安氏白虾体长与体重关系参数ab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且这个变化受捕食关系、捕捞压力和环境因子等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我国主要养殖区域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对来源于湖北、江西、安徽、湖南、重庆和山东的6个黄鳝群体共187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6 bp的COI基因序列在6个群体的碱基含量基本相同,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7%,30.7%,24.5%和17.1%,包括61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位点突变16个,简约信息位点45个,变异位点以C/T间的转换为主。6个群体中共检测到38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86,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094,群体整体遗传多样性高,湖北和山东群体遗传多样性都较高(Hd>0.8),湖南群体和江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次之(Hd>0.5),而安徽和重庆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较低(Hd<0.5)。6个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贫乏(Nm<1)。群体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6个黄鳝地理种群群体内的遗传变异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树显示湖南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遗传关系较远。重庆群体可能由单一或很少几个群体进化而来的,起源比较单一。就目前而言,黄鳝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苗种频繁流动和人工养殖尚未对其种群结构造成较大影响,仍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10.
奥利亚罗非鱼AMH基因结构及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也称缪勒氏管抑制物质(mu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 MIS),为肽类生长因子,属于TGFβ生长和分化因子家族。应用RTPCR和RACE法,从奥利亚罗非鱼精巢组织中分离出AMH的cDNA。分离到3′UTR长为621 bp和168 bp的两条cDNA,除了长度不一,两者之间只存在两个碱基的差别。5′UTR为 27 bp,阅读框为1 545 bp,翻译成514个氨基酸,其中,AMH-N域237个氨基酸,TGFβ域93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AMH保守性偏低,奥利亚罗非鱼与其它鱼类的相似性为32%~60%,与哺乳类动物只有19%~21%,而TGF-β域的保守性相对较高,与其它鱼类的相似性为54%~72%。基因结构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AMH存在6个内含子,和斑马鱼AMH结构相似,和人、鼠AMH有较大差别,它们缺少奥利亚罗非鱼和斑马鱼AMH基因共有的内含子Ⅰ和Ⅵ。然而,启动子转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AMH启动子中也存在SRY, SF-1, GATA-4, Sox5, Sox9等结合位点。使用Taqman探针分析奥利亚罗非鱼AMH在成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鱼苗、鱼种、成鱼性腺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AMH在成鱼的卵巢、精巢中均有表达,而在脑、肝、肌肉以及心脏中不表达。AMH在鱼苗性腺中不表达,在鱼种、成鱼中雄鱼AMH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而鱼种雄鱼AMH表达量是成鱼雄鱼的10倍。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面临盐度胁迫时的分子应答机制, 本研究克隆了青海湖裸鲤葡萄糖调节蛋白 78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kD, Grp78)基因, 并采用 qPCR 法检测 5‰, 10‰和 15‰盐度胁迫后 Grp78 及其相关基因的应答模式。结果显示, 青海湖裸鲤 Grp78 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 1962 bp, 编码 653 个氨基酸, 并包含 HSP70 超家族保守结构域。Grp78 在青海湖裸鲤 9 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肠道、肝脏和心脏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n=3, P<0.05)。在鳃组织中, 随着盐度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 Grp78Hyou1Prdx1Nqo1 UBC 基因的表达先被抑制, 随后逐渐上调, 而 DNAJC2、Cu/Zn-SOD、Mn-SOD Hmox1 基因的表达则先上调后逐渐下调, 随后又上调; 在肾脏和肝脏中, DNAJC2Cu/Zn-SODMn-SODHmox1 Nqo1 基因的表达也呈现类似的先上调后下调再上调的模式。以上结果表明, Grp78 及其相关基因对盐度胁迫具有复杂的响应, 可能参与了青海湖裸鲤适应和应对盐度胁迫的过程。此外, Grp78 及其相关基因 Hyou1、DNAJC2、Hmox1、Nqo1、UBC、Prdx1、 Cu/Zn-SOD Mn-SOD 参与了机体抗氧化应激调节, 在减少盐度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完善东平湖刀鲚(Coilia nasus)的基础生物学数据, 并为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根据 2021—2023 年东平湖定置三层多目刺网调查获得的刀鲚体长、体重数据, 利用 ELEFAN_GA 技术对刀鲚的生长和死亡参数进行估算, 拟合 Von Bertalanffy (VBGF)生长方程, 构建了基于体长结构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和单位补充量产卵亲体量(SSBPR)模型。结果显示, 东平湖刀鲚体长范围为 4.9~26.2 cm, 平均体长为 (12.2±2.4) cm, 体重范围 1.1~51.8 g, 平均体重为(6.6±4.5) g; 使用基于 bootstrap 的 ELEFAN_GA 方法估算刀鲚渐进体长 L=31.65 cm, 生长速率 K=0.66, 理论生产起点年龄 t0= ‒0.23, 季节性生产振幅 C=0.65, 1 年中生产最快的时间段 ts=0.40; 刀鲚的总死亡系数 Z=2.71, 自然死亡系数 M=1.074, 捕捞死亡系数 F=1.641、开发率 E=0.604, 平均选择体长 L50=9.15 cm; YPR 模型结果显示, 随着 F 增大, YPR 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生物学参考点 F0.1Fmax 的值分别为 0.978 和 2.204; SSBPR 模型结果显示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 SSBPR 呈下降趋势, 现阶段捕捞强度介于 F20%(2.848)与 F40%(1.065)之间, 略大于 F35%(1.286)。综上所述, 东平湖刀鲚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在与其他地理群体对比中, 东平湖刀鲚在生物学参数上的差异体现了其生长过程的空间异质性, K 值最大表明其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生长到接近极限体长, 说明东平湖饵料丰富, 而同时较高的开发率和较低的开捕体长则表明目前东平湖刀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SSBPR 曲线得出现阶段捕捞强度小于极限值 F20%, 略大于生物学参考点 F35%。研究结果表明, 为使东平湖刀鲚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平衡, 可在适当减少渔船数量以降低捕捞强度的情况下, 通过增大网目尺寸以增加开捕体长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Dorsalin-1 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家族成员,  在调控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
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国内外有关脊椎动物 Dorsalin-1 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
(Cynoglossus semilaevis) Dorsalin-1-like基因的cDNA序列,  并分析了Dorsalin-1-like mRNA在半滑舌鳎成鱼的组织
表达差异及其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半滑舌鳎Dorsalin-1-like基因cDNA全长为1 961 bp,
包括了 153 bp 的 5′非翻译区(5′UTR)、 编码 419 个氨基酸的 1 260 bp 的开放读码框(ORF),  以及 548 bp  的 3′非翻译
区(3′UTR)。 同源性分析和分子进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半滑舌鳎 Dorsalin-1-like 鲀 与红鳍东方 (Taleifugu rubripes)、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的同源性最高,  并与之共同聚为鱼类 Dorsalin-1 分支。此外, Dorsalin-1-like
mRNA 在半滑舌鳎成鱼的 13 个组织中具有广泛的分布,  并在心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在肝、脊髓等组织中次之。
在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卵期、仔鱼、稚鱼、幼鱼)中, Dorsalin-1-like 在卵期中的胚胎期表达量最高,  其次为前期
仔鱼期。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Dorsalin-1 在调控卵期和仔鱼期的早期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并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
统的发育进而参与心脏、骨骼等组织的发育调控。本研究旨在揭示 Dorsalin-1-like 基因在调控半滑舌鳎早期神经
系统发育的重要作用,  并为筛选半滑舌鳎骨骼发育的调控因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岩  李思发  唐首杰 《水产学报》2009,33(6):893-900
以团头鲂“浦江1号” 选育后期3个世代群体(F7、F8、F9)为试验对象、其选育奠基群体(1985年淤泥湖野生群体)后代、淤泥湖野生群体(2007年)、梁子湖野生群体(2007年)为对照材料,通过ISSR标记技术分析,并通过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测序的补充验证,了解选育所产生的遗传变异及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现状。主要结果:(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6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共16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49.39%。细胞色素b基因在选育良种3个世代中只发现一种单倍型。(2)选育群体同选育奠基群体后代、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如群体多态位点百分数,F9(28.05%)比选育奠基群体后代(40.24%)减少了30.29%,比淤泥湖野生群体(41.46%)减少了32.34%。选育群体同淤泥湖野生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935 0),距离最大(0.067 2),两两配对FST值最大(FST=0.305 72);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选育群体同野生群体处于两个大分支,而在野生群体大支中,选育奠基群体后代与淤泥湖原种野生群体间配对FST值最小(FST=0.050 45)。(3)选育群体F7、F8、F9各世代间遗传分化虽弱(低GST 0.141 7值,高Nm 3.027 9值),但多态位点百分数、位点基因平均多样性、Nei氏基因多样性、群体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参数仍然都呈现随选育世代数的累进而降低的趋势。(4)ISSR比细胞色素b基因更适合近缘种的相关关系研究。(5)经过二十多年9代的选育,相对于野生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性状已相当稳定,但离选育极限尚有一定距离,今后应在继续监测其遗传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选育潜力,同时要避免种质混杂、近交衰退及瓶颈效应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孔玮  李世国  谢莉萍  张荣庆 《水产学报》2015,39(11):1613-1621
筛选出能促进合浦珠母贝外套膜细胞培养及矿化功能的细胞因子,以作为优化本物种细胞培养基的参考,挑选三龄合浦珠母贝,获取其外套膜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向各实验组细胞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通过比较细胞活性、贴壁能力、迁移能力和4种基质蛋白基因(pif80、n16、msi7及accbp)表达水平的变化,来评判这些因子对细胞培养及细胞矿化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EGF能显著提高原代培养细胞的活性、贴壁能力和迁移能力,并促进pif80、n16和accbp基因的表达;(2)ECGS能增强细胞的贴壁能力和迁移能力,并大幅提高pif80、n16和msi7基因的表达水平;(3)IGF-1能显著增强细胞活性、贴壁能力、迁移能力和msi7的基因表达水平,但对pif80、n16和accbp基因的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强细胞的活性及贴壁能力,并显著提升pif80、n16和accbp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脊椎动物源细胞因子具有延长细胞培养时间、增强细胞活性及促进矿化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能够用于优化合浦珠母贝外套膜细胞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6.
牙鲆不同家系生长性能比较及优良亲本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牙鲆生长慢的问题,实验室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生长性能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对日龄80~230 d的不同家系鱼苗的体长和体重进行了测量,发现家系之间存在明显的生长差异,生长最快家系平均体重是最慢家系的3.08倍,最大体长是最小体长的1.47倍。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分布在0.138~0.478。利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对家系因子进行分析表明,牙鲆家系生长日龄对家系体长和体重未达显著影响(P>0.05);利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和多重比较法(SNK)对63个家系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后表明,所有家系可分为生长快速、生长较快、生长一般、生长较慢和生长最慢5个组,5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筛选出19、36、51、21、69、61、64和81号8个生长快速家系。利用多重比较法对RS×JS♀、RS×RS♀、RS×YS♀、JS×RS♀、JS×JS♀、YS×RS♀、YS×JS♀ 7个杂交组合产生的后代生长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JS×RS♀杂交产生的家系生长最快(P<0.05),不同群体间与群体内杂交产生家系在生长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利用半同胞家系进行后裔性状测定和分析,对牙鲆3个群体中14个父本和12个母本的生长遗传性状进行鉴定,发现JS29、JS12 和RS41 3个父本及 RS75、RS28、RS86、JS21和JS22 5个母本产生的家系生长较快(P<0.05)。利用生长最快家系和生长最慢家系的体长和体重数据,建立了体长和体重关系式,决定系数R2>0.5、a值相近、b<3,表明家系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密切相关,家系生长环境较稳定,两家系都处于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F2的表型性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2007年9月,对选育的菲律宾蛤仔不同壳色品系(C:对照组;Tr:两道红品系;Tw:两道白品系;Ab:玛瑙黑品系;Or:海洋红品系;Pw:珍珠白品系;Z:斑马蛤品系;W:波纹蛤品系)F1和F2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F1的壳长以Pw最大,与Tr差异不显著(P>0.05),明显大于对照组及其它品系,Z壳长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C的壳长明显小于Tw、Ab((P<0.05),但与Or、W差异不显著((P>0.05);F1鲜重也以Pw最大,Z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Tr、Tw、Ab和Or鲜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大于C((P<0.05);F1产卵量Pw、Tr明显高于其它品系,Z、C明显小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和W彼此差异不显著((P>0.05);F2的表型性状,C的孵化率低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Tw无显著差异((P>0.05),各壳色品系间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结束时(9日龄),W与Z幼虫壳长明显大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Pw、Z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虫存活率大小顺序为,Ab、Z>Or、W>Tw、Pw >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变态时间和变态规格各品系间无显著差异((P>0.05),变态率大小的顺序为Ab>Z>Tw>Or>Pw>W>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室内培育阶段结束时(240日龄),Ab壳长最大,但与Or、Tr差异不显著,Z壳长最小,但与C、W差异不显著((P>0.05),C与Pw、W,Tr、Tw、Or之间,以及Tw与Pw差异也不显著;Z的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除Ab外的其它品系,C的存活率最低,明显低于除Tr、Tw外的其它品系,W>Or>Pw,彼此差异显著((P<0.05)。360日龄时,Pw壳长和鲜重最大,显著大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壳长和鲜重显著小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的存活率高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Or、Pw差异不显著((P>0.05),Or存活率高于C((P<0.05),其它各品系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从相对产量上看,Z(678.63%±56.80%)>Ab(554.88%±69.42%)>Or(527.23%±76.21%)>W(475.97%±90.25%)>Pw(405.90%±55.19%)>Tw(224.89%±47.85%)>Tr(178.50%±34.50%)>C(100.00%±22.10%)。  相似文献   

18.
小展弦比立式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健  黄洪亮  陈帅  李灵智  吴越  徐国栋  饶欣 《水产学报》2013,37(11):1742-1749
为研究不同倾角和迎流冲角下小展弦比立式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通过水槽模型实验计算网板的升力系数(CL)、阻力系数(CD)、浮力系数(CZ)和升阻比(K)。结果显示:(1)CLK随冲角(α)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CD随冲角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无倾角情况下,冲角为30°时,升力系数最大值CLmax=1.699,此时CD=1.140,K=1.490。冲角为15°时,升阻比最大值Kmax=2.421,此时CL=1.120,CD=0.463;(3)横倾角(β)在-10°~10°变化时,CLmax=1.816(α=25°,β=-10°),Kmax=3.405(α=10°,β=-10°)。横倾角为-5°和-10°时,网板具有一定浮力。冲角为10°~30°时,CZ平均值分别为0.16和0.25;(4)纵倾角(γ)在-10°~10°变化时,CLmax=1.823(α=25°或α=30°,γ=-10°),Kmax=2.729(α=5°,γ=-5°)。纵倾角为-5°、-10°和5°时,网板具有一定浮力。冲角为10°~30°时,CZ平均值分别为0.16、0.18和0.16。结果表明,该网板的最佳工作冲角范围为15°~30°,该冲角范围内网板CL>1.1且K>1.45。  相似文献   

19.
曹丽萍  贾睿  杜金梁  丁炜东  殷国俊 《水产学报》2013,37(10):1452-1459
四氯化碳(CCl4)作为一种经典的肝脏毒物,被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的肝损伤模型构建及保肝药物筛选。低、中、高浓度的CCl4橄榄油溶液(6.25%、12.50%和15.00%,0.01 mL/g)腹腔注射建鲤72 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肝组织病理切片技术,测定血清中肝损伤生化酶来考察CCl4对肝细胞DNA的毒性作用;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中CYP3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6.25%CCl4作用建鲤72 h后肝组织切片检查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对血清中酶学指标无显著影响,CYP3A的mRNA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变化,而彗星实验结果显示该浓度的CCl4作用肝细胞后,尾长、TDNA、尾矩及Olive 尾矩等DNA损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大;随着CCl4作用浓度的增加,肝细胞肿胀、广泛空泡变性,出现核固缩和核溶解等组织学的变化,12.50%和15.00% CCl4均能显著引起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升高,15.00% CCl4能显著促进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大量生成;彗星实验中各项损伤指标也随着染毒剂量增加而极显著增大;同时,12.50%和15.00% CCl4组的CYP3A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CCl4对建鲤肝细胞DNA具有毒性作用,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CCl4 能抑制CYP3A mRNA表达;随着CCl4作用浓度的增大,血清酶、病理切片和彗星实验结果表现出剂量效应,并有一定的一致性,彗星实验表现出更高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20.
壳聚糖对Cd2+和Pb2+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开发新型吸附剂,降低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研究了壳聚糖对Cd2+和Pb2+的吸附条件,探讨了pH、温度、反应时间、壳聚糖添加量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壳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 7~8和pH 5~6条件下壳聚糖对Cd2+和Pb2+的吸附能力最强;低温有利于壳聚糖的吸附;在8 h时壳聚糖对Cd2+的吸附容量达到最大,而对Pb2+的吸附在实验时间内是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其对Cd2+和Pb2+的吸附能力也增强;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对Cd2+的影响不大,而在高的金属浓度下对Pb2+的吸附率显著降低。壳聚糖对Cd2+、Pb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别符合Lagergren方程二级吸附模型和Langmuir吸附方程。研究表明,壳聚糖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单一金属溶液中,壳聚糖对Cd2+的吸附能力要强于对Pb2+的吸附能力。系统地研究了壳聚糖对Cd2+和Pb2+的吸附条件及性能,为壳聚糖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