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冬作马铃薯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低海拔地区马铃薯冬作栽培的品种类型与栽培方式,为冬作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费乌瑞它、米拉和威芋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起垄覆黑膜栽培、起垄覆白膜栽培和常规栽培方法,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类型冬作产量表现和不同栽培方式的保温效果及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具有增温效应,其增温效果依次为:起垄覆白膜起垄覆黑膜常规栽培。米拉平均产量最高,为1706.43kg/667m~2,其次是威芋5号,产量为1567.80kg/667m~2,费乌瑞它产量最低,为768.56kg/667m~2。费乌瑞它虫害率最高,达到90%,商品率最低,为55.41%。米拉虫害率为10.57%,商品率为85.24%。威芋5号虫害率最低,为2.33%,商品率为84.94%。覆膜栽培能起到增温保湿、提前出苗的作用;中熟和中晚熟品种产量和商品率高,虫害发生轻,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2.
陈敏 《种子科技》2022,(10):13-15
2021年在巧家县关山农业有限公司租赁的土地上进行马铃薯不同地膜与覆膜方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地膜覆土比露地不覆膜(对照)产量增加15 649.8 kg/hm2,增产率21.35%,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产量达极显著差异;产值增加15 649.8元/hm2,收入增加13 729.8元/hm2,投产比7.15。由此可知,普通地膜覆土可以作为一项提高马铃薯单产的农技措施在巧家县高寒冷凉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不覆膜为对照,研究了白膜全膜覆盖、黑膜全膜覆盖、白膜全膜覆盖+膜上盖土、黑膜全膜覆盖+膜上盖土、侧膜覆盖、稻草覆盖后盖白膜6种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覆盖+膜上盖土能促进出苗,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马铃薯的干物质含量、商品薯率及产量,是适合黔中地区马铃薯栽培的最佳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4.
旱作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农作物都不适合生存在较为干旱的环境中,而马铃薯是一种抗干旱能力较强的农作物,具有全年可播种的特点。但是如果在较为干旱的地区播种马铃薯,其产量就会明显下降,不利于种植户收益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要想切实提高干旱环境中马铃薯的产量,就需要种植人员积极探究可提高其产量的新种植方法。而旱作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出现,为干旱环境中马铃薯产量的显著提高开辟了新途径。就旱作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5.
春马铃薯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属马铃薯二季作区。近年来,随着脱毒马铃薯的繁育及推广,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春马铃薯中小拱棚及地膜覆盖栽培有了很大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效益。春马铃薯覆膜栽培,早熟丰产,成本较低。一般666.7m^2产2000kg左右.产值达1500元。为进一步提高商品薯的效益,现结合试验示范结果.将春马铃薯覆膜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黔西北山区马铃薯的产量,以威芋 5 号马铃薯原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白色透明膜垄作、黑膜垄作覆土自动破膜、白膜半膜覆盖集雨、黑膜半膜覆盖集雨 4 种不同覆膜方式及露地栽培不覆膜对马铃薯的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有效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覆膜最高能缩短 16d;不同海拔地区覆膜方式也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在海拔为 953m 的地区以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分别达 2079.91kg/667m2、2078.54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 25.17%、25.09%;海拔高度 1562m 的地区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达 2286.12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 28.99%。4 种不同覆膜方式均较露地栽培不覆膜纯收益增加。因此,推荐在黔西北山区中低海拔 950m 左右地区种植马铃薯采用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在海拔 1500m 以上地区采用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花生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两因子两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黔花生四号和本地品种露地净作与地膜覆盖的生育特点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花生起垄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引进的黔花生四号其产量比本地花生高73.72kg/667m~2,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免耕栽培模式下不同马铃薯品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费乌瑞它、大西洋在低海拔地区可作主推品种,鄂马铃薯4号、5号可作搭配品种。  相似文献   

9.
苗国辉 《种子科技》2019,(1):34-34,36
马铃薯是我国很多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采用机械播种的方式,完成马铃薯的栽培工作。在此背景下,结合马铃薯机械播种的环节,对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凤珍 《种子世界》2010,(10):51-51
<正>1品种选用根据东北地区生态特点,适合早熟马铃薯生长,双层覆膜栽培必须选用经过审定的早熟、抗病、结薯集中、薯块整齐、商品性好的品种,如东农303、早大白、克新21号等品种。同时应选择这些品种的优质脱毒种薯,因为种薯是否脱毒,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1.
青海不同生态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田丰  张永成  张凤军 《作物杂志》2011,27(3):109-112
通过对青海农业区的川水地、浅山地、半浅半脑山旱地、脑山地以及柴达木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特点的分析,阐述了马铃薯地膜栽培中适宜的覆膜技术。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覆膜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不同的种植方式和覆膜时期为处理,研究半干旱区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使得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其他种植模式分别提高9.0%~46.8%和9.20%~59.62%。  相似文献   

13.
在青海浅山旱地通过研究起垄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区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2年定位试验中,设置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处理,对照为起垄覆膜栽培模式,对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的生长、光合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马铃薯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及商品率均无显著差异。起垄不覆膜栽培模式在青海浅山旱地马铃薯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但仍需多点验证以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4.
<正>甘肃省民乐县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马铃薯个大、体匀、芽眼浅、淀粉含量高,在省内外市场颇有盛誉,适宜生产专用薯和种薯,是甘肃省马铃薯种植的理想地带和高产区之一。近年来,民乐县农技部门示范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大西洋。他们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情况,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与科研成果,总结  相似文献   

15.
大春马铃薯覆膜集雨保墒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高海拔春旱地区大春马铃薯覆膜集雨保墒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用优质脱毒壮龄种薯、选地整地、播种施肥、起垄覆膜、田间管理、植保措施、适时收获等内容。该技术经过充分的试验和生产示范,技术经济效益好,适合盐源及类似严重季节性干旱和无灌溉设施地区马铃薯栽培,也可供其他作物(如玉米)集雨节水栽培借鉴。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与技术马尚明李生宝(宁夏西吉县畜牧局756200)马铃薯是宁夏南部山区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6万hm2以上,仅次于小麦和豌豆,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5.6%,但因干旱、低温、霜冻等因素限制单产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宁夏……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介绍了头茬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和鲜食玉米种植技术要点,以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遵义县水稻覆膜节水栽培技术,分析了示范推广效果,指出水稻覆膜节水栽培技术具有节水抗旱、早插早发、保温保肥灭草、增产增收等优点,可提高中低产田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贵州稻田熟制多为稻油 (麦 )两熟 ,灌溉条件较差 ,只有应用旱育秧大苗栽培技术 ,才能适应大多数稻田。为探索水稻旱育秧大苗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 ,为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大苗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实施了水稻旱育大苗栽培多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点基本情况试验在 1995年正安、安龙、凤冈县和遵义市农科所进行。各点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试点基本情况试点 海拔(m)大  田前作大田肥力旱育秧苗前作肥力 品种正安土坪 80 0油菜中 等蔬菜上冈优 2 2凤冈何坝 710油菜中上等空闲中上冈优 2 2安龙龙山 980 绿肥、望天田中下等蔬菜上汕优 6 3…  相似文献   

20.
崔鸣 《作物杂志》1996,12(1):20-21
高寒山区玉米两段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崔鸣(陕西省安康地区植保站725000)两段覆膜栽培是将拱膜覆盖营养钵培育的玉米幼苗,移栽到覆盖地膜的大田生长发育的一种栽培方法。它是我区农技部门针对海拔1300m以上高寒山区,在推广地膜玉米生产上存在的不能一播全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