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玉米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结合玉米科研和高产开发实践就中国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发阶段的具体技术、技术实质、技术创新点、高产攻关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明确了今后实现进一步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目标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在对玉米进行遗传改良的同时对玉米进行密植和营养(群体冠层的和土体的)同步改良是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实现玉米产量潜力持续增进、实现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玉米不同株型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群体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高产潜力大的株型品种,建立相应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发挥株型品种的最大生产潜力,是玉米高产栽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推出株型不同的玉米良种,并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有关株型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群体光合特性研究尚少。现将这方面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合理密植是建立玉米高产群体的核心,也是发挥良种增产潜力的重要栽培措施.有关研究表明,玉米增产措施中,密度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为17.8%.玉米适宜密度的确定受品种、肥水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在陕西现有基础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达到高产超高产的目的.本试验采用了3个优良玉米品种,在充分保证肥水供应的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群体密度试验,明确各品种的最佳栽培密度,并进一步探讨密度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充分挖掘玉米高产群体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研究工作可以提高玉米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期提高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的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山东省黄淮海平原玉米高产栽培理论及技术研究课题组,在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养分吸收分配、生态因子与产量、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基础上制定并经大面积高产示范验证,可作为黄淮海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1993 ̄1995年不同麦区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的实践表明,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是适用于小麦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阶段的栽培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提高茎蘖成穗率、扩大后期物质生产量,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优化产量结构的核心指标;在小麦合理群体基础上,降低群体起点,主攻个体素质,是提高茎蘖成穗率、提高光合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运用精量播种、培育壮苗、高效施肥、杭逆应变等技术,是提高群体质量,达到小麦高  相似文献   

7.
浚单29生理特征及高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玉米新品种浚单29在陕西关中夏玉米生态区高产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在2010年高产栽培试验中测定了浚单29的群体生理指标和生态参数,分析了品种群体结构.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叶面积指数大(LAI最大为5.94,在吐丝后50d仍然大于4)、干物质积累多和灌浆时期长等生长发育特性,有效增加稳粒数和粒重,实现浚单29在陕西关中夏玉米生态区栽培,具有良好的高产生理基础及12750kg/hm2以上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1993~1995年不同麦区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的实践表明,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是适用于小麦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阶段的栽培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提高茎蘖成穗率、扩大后期物质生产量,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优化产量结构的核心指标;在小麦合理群体基础上,降低群体起点,主攻个体素质,是提高茎蘖成稳率、提高光合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运用精量播种、培育壮苗、高效施肥、抗逆应变等技术,是提高群体质量,达到小麦高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实施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 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协同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为探索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玉米产量与效益协同提高,分析了玉米种植密度提高与单产增加的关系、不同产区玉米种植密度现状、增密种植的增产效果以及子粒机械直收技术的优势,构建了以筛选耐密抗倒适合机械化生产品种、密植增穗增产、提高群体整齐度、构建高质量群体、全程机械化作业、强化规模种植与统一管理、实施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2013年起被农业部遴选为全国玉米主推技术,在全国玉米主产区推广,创建了一批高产高效典型。其中,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2014年在新疆兵团71团创造了18 414kg/hm~2的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净利润达到24 118.2元/hm~2,实现了玉米高产与高效协同,为玉米生产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玉米生产提供了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突出玉米种植的优势,需要综合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玉米大规模种植,提高玉米的种植效果和质量。同时需要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玉米的产量有效提升,突出玉米种植的优势和价值。文章主要分析了玉米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相关策略,有助于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高产栽培存在闻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近几年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示范,找出了郸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夏玉米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兴才 《种子科技》2023,(22):60-62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工业原料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应积极提高玉米生产效益,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需求,引入玉米配套高产栽培创新技术。通过介绍优质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整理了优质玉米栽培管理措施并提出优质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发挥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从播前准备、种子播种、田间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夏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旨在为提高玉米生产水平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徐鑫 《种子科技》2023,(6):72-74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泛,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开始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应用。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能提高玉米的栽培效率,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现阶段,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玉米种植中,利用农业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资源,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验根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栽培措施设置4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寻川西高原春玉米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分别较零肥模式提高了80.03%、39.62%,13.73%、11.9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干物质的积累与...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常规栽培(T1)、高产高效栽培(T2)和对照(CK)3种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对照,尤以吐丝后为甚,吐丝后干物质转运量、转移效率和对子粒贡献率均以高产高效栽培最高,各器官表现为叶>茎>穗部。春玉米群体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持续时间均表现为高产高效栽培>常规栽培>对照。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7.
玉米栽培中,高产创建栽培技术利用通透面栽培、抗旱保密高产栽培、抗低温保密高产栽培及保护地栽培等核心技术,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精耕细作,科学施肥,深度融合农机与农艺技术,实现高产栽培。针对宜良县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重庆市玉米高产创建要求,结合本县玉米生产情况,在曹回镇农家村3社开展了玉米"一穴三株"高产栽培示范,玉米"一穴三株"栽培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两株栽培方式,在增加亩株数的同时,也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科学、合理地发挥了玉米边行优势、群体优势,使玉米在良好的环境下生长,植株生长健壮,光能利用率高,有效地增加了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发挥了密植增产作用,玉米"一穴三株"栽培比一穴两株栽培增产25%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大穗型、紧凑型玉米单产超700kg/667m2达800kg/667m2适宜的群体结构,完善玉米高产综合组装配套技术,以指导遵义市玉米生产,于2002年开展了遵玉8号、登海3号的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的试验.  相似文献   

20.
栽培条件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多种小区高产栽培试验,研究了栽培条件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冬性强弱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法、氮肥运筹时间、施肥种类与配比等栽培条件,对小麦生育期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只有准确掌握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小麦生育期,并根据群体大小,麦苗长势、长相和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不同生育期的群体指标合理,才能协调好穗、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