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群喜  祥章  洲庆 《植物保护》1993,19(3):53-53
1992年,我市三、四代稻螟岭严重发生。发生面积达2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66.7%;粳稻和杂交稻上三代百穴虫量60—105头;粳稻上四代百穴虫量75—120头,近15年来,该虫在我市零星发生,像1992年这样严重实属罕见。经大面积应用巴丹、甲胺磷等药剂进行防治,杀虫效果达85%-90%,控制  相似文献   

2.
3.
稻曲病是崇阳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拌种和45%咪鲜胺水乳剂浸种;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期,分别用43%好立克悬浮剂、20.67%万兴乳油、30%爱苗乳油、30%艾米乳油、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各喷雾一次,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在47.50%~91.4%。  相似文献   

4.
稻纵卷叶螟是海南省水稻三大害虫之一。自1990年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杂交水稻大面积的推广,我省晚稻稻纵卷叶螟曾连续三年大发生。1 发生概况为了避过晚稻后期台风的影响和发挥海南冬季优势,发展冬季作物,近年来,海南岛的耕作制度有所改变,双季稻改为一年三熟,因此,把晚稻植期适当提早,感虫型的杂交稻大面积推广,使稻纵卷叶螟连年暴发,为害越来越重,特别是水稻生长前期,遭受台风环流的影响,虫源性质有所改变,虫口密度激增,  相似文献   

5.
王振庄 《植物保护》1991,17(1):47-48
河北省水稻种植面积187万多亩,冀东唐山、秦皇岛两市水稻面积达154万多亩,占总面积的82%。自1984年以来,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对水稻的危害逐年加重。1984年两市中华稻蝗发生面积(1头/m~2以上)为41.5万亩,1985年为52.95万亩,1986年上升为102万亩,1987年高达120.62万亩。二至三龄期虫口密度由3—5头/m~2上升为30—50头,局部最高密度达562头/m~2,田埂卵块最高密度62块/m~2,一铁铲能铲出蝗卵8块。昌黎县1986、1987连续两年在8月  相似文献   

6.
结合稻水象甲的分布、寄主、传播特点及广西稻区的气候等实际情况,对该虫入侵广西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传入广西稻区并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极大,风险较高。并由此提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1995年崇义县晚稻稻蚜大发生1995年崇义县晚稻上稻蚜(麦长管蚜)继1983年以来又一次大发生。9月11日调查,每兜虫量为20~130只,一般为40~60只,均以若虫为多,群集在稻丛基部叶片上为害,据统计全县发生面积1000hm2。9月26日调查,...  相似文献   

8.
东北稻区自生杂草稻在目前常用的稻田除草剂常规剂量处理下株防效为0,种子埋深10 cm以下才能控制其萌发出土,灌水深度10 cm对种子发芽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秋季灌水条件下越冬的种子冻死率为100%,而在干燥态土壤中多数种子可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9.
自生稻对栽培稻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生稻在江苏许多市县都有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通过对自生稻危害性的探讨,为控制自生稻的蔓延、危害创造了条件,并初步探讨了控制自生稻蔓延、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前言自从1976年5月在日本爱知县首次发现稻水象甲以来,1978年在三重、岐阜和静冈县,1979年在滋贺县,1980年在福井、奈良、长野县以及大阪府和东京都,1981年在兵库和和歌山县等地不断发现其发生,分布不断扩大,。到1981年为止,已发生稻水象甲的府县达12个。在这六年里,其分布情况是从已发生的县向邻近县扩大,然而,1982年在石川县和茨城县确认其发生以后,北陆和关东地区各县以及东北、中国和四国地区都相继发生,1982年新发现的县达到16个,和已发生的县合在一起,其分布已扩大到28个府县。  相似文献   

11.
据文献记载,稻红瓢虫Micraspisdiscolor(Fabricius)以捕食蚜虫为主,有时亦取食花粉及花药。1981年8月20日,作者在稻田中调查叶蝉、飞虱虫口密度时,偶然发现5只稻红瓢虫成虫捕食稻眼蝶小幼  相似文献   

12.
广西药用野稻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1983年以来作者进行了抗褐稻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稻田搭建尼龙网大棚,进行网内和网外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对比调查和卵巢解剖,明确了韶关市2008年早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虫源性质,二(1)代虫源是外地迁入型,三(2)代属部分本地、部分迁入型,四(3)代为迁出型.从虫源增长指数角度分析指出,迁入期早,三(2)代本地虫源多是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寄主、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桂南稻区的气候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其传入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认为稻水象甲入侵桂南稻区并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极大,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是湖北稻区中、晚稻常发病害.80年代平均年发生面积达180. 8khm2,平均年自然损失达19.05万t.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东北、鄂东南及鄂北稻区.其间发生规律表现为:初夏、盛夏大风、暴雨多的年份流行面广,为害重,淹过水的中稻和秧田淹过水的双季晚稻发生受害重.90年代湖北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年平均发生面积104.2khm2,年平均自然损失万吨,为害较80年代明显减轻.作者收集了有关气象资料,并对稻白叶枯病的侵染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弄清了90年代白叶枯病发生水平降低的原因,为稻白叶枯病的风险预报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杂草稻与栽培稻叶片生长的竞争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草稻造成栽培稻产量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叶片间的相互竞争。争夺空间、争夺光照矛盾突出。杂草稻主茎叶片多于栽培稻,最大叶片长于栽培稻,最大叶片宽于栽培稻,叶片披散,形似杂交稻叶。如果在667 m2旱直播稻田接种2.5 kg粳性杂草稻籽,栽培稻上部全被杂草稻稻叶覆盖,栽培稻植株瘦黄、弱小,茎、蘖逐步退化消亡,造成基本绝产。  相似文献   

17.
非稻区中华稻蝗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属斑腿蝗科,为滨州市的优势蝗种.滨州市无水稻栽培,但芦苇面积偏大,为中华稻蝗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一般密度30-40头/m2,最高达100头/m2以上.  相似文献   

18.
2004年阜南县水稻稻曲病暴发流行,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1发生特点1)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全县2.1万hm2水稻,有1.6万hm2发病。其中严重发病田块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发病田块病穗率平均31.8%,严重的70%~100%;病粒率平均4.37%,最高达54.0%。2)感病品种较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水稻主要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为害,尤其是新品种粤优938受害损失严重,个别田块基本绝收。从田间调查结果看,一般高感病品种(如粤优938)病穗率达70%~80%,病粒率15.2%;严重田块病穗率达90%~100%,病粒率达54%;中感病品种(如Ⅱ优725)病穗率为40%;病粒率平均为1…  相似文献   

19.
鄂州市水稻稻曲病流行的气象条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年的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幼穗形成期至成熟期日平均最高气温>32℃的天数少,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发展流行。2 0 0 4年稻曲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穗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20.
颜仁贤  鲍祖胜 《植物检疫》1999,13(2):124-125
1993年5月,玉环县陈屿地区发现了稻水象。我站以此地区为监察点,在有关专家帮助下,进行了4年调查试验研究,在搞清稻水象田间消长规律、越夏越冬规律及通过成幼虫防治对比试验基础上,确立“狠治越冬迁入虫,以“治成”达“灭幼”、以“狠治”保“全年”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