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栽培稻与野生稻(下称栽野稻)杂交后代进行花药培养,从获得的花粉植株中,经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一批具有野生稻抗病性强、米质优特性,又具有栽培稻丰产性的稳定品系。研究表明,栽野稻杂交花培育种技术是克服栽野稻杂交后代稳定难、育种周期长和加速野生稻优异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将02428/T984//T1950三交F1花药培养获得的纯合二倍体花粉植株分别与珍汕97A、V20A、协青早A、D297A和7627A等籼型和粳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测交,分析其恢复能力。有15份花培系能同时恢复籼型和粳型胞质雄性不育系,表明具有广亲和恢复性。部分花培系与珍汕97A等籼型不育系配组还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作为籼粳亚种间杂优育种的种质。证实花培是创造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种质的快速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引进的农家品种籼型胭脂稻特种资源,与吉林省当地创新的粳型特种稻龙锦1号、红香1号、巨胚清香糯、红糯等杂交,采用系谱选择的方法,选育出创新的适合于北方寒地种植的粳型胭脂稻新种质资源:黏型巨胚胭脂稻、糯型巨胚胭脂稻和普通胭脂稻。结果表明:创新的胭脂稻新种质明显改进了原有农家品种的一些不良性状,具有产量高,不落粒,种皮颜色均匀一致,有香味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特种稻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取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杂交组合共10个,研究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培养基配比及培养时变温处理等与花药培养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组合间有差异,普通野生稻与粳型稻杂交其后代花培易成绿苗;F1比F2、F3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均高;培养基以改良N6培养基最好:变温处理可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  相似文献   

5.
6.
刘平 《中国种业》2000,(4):34-35
为适应优质粳米市场的需求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 70 0 1S与 2 2 77配组而成优质两系粳杂新组合皖稻 48(即 70优双九 )。经试验示范和米质鉴定 ,表现优质、高产、多抗。1995年安徽省第 3次优质米评选它居粳稻组第 1名 ,被评为优质米。 1997年 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杂交粳稻存在的问题;亲本的育性稳定性、温光反应及开花习性;推广力度需要加强,农民的栽培习惯有待改变,常规粳稻的育种水平有很大提高,给现有杂交粳稻品种的推广带来压力。采取的对策;选择优良材料作为亲本资源;加强亲本的提纯复壮,确保种子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8.
左永树  谢戎 《种子》1997,(4):1-4
本文比较了花培籼粳交恢复系泸恢17的7个姊妹系主要性状的表型和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姊妹系间表型值仅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3个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平。配合力分析表明,这些姊妹系间单株粒重、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穗长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株系间的遗传差异大于表型差异。本文还对花培技术在选育实用籼粳交恢复系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11.
两系杂交晚粳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项试验和大田示范考察,着重从高产苗穗粒结构、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等4个方面分析技术措施与夺高产的关系,并提出了两系杂交晚粳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了12个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种间杂交组合,定量分析其杂种优势和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1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栽野交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为-0.608~3.031,穗数和籽粒长宽比表现强优势是其主要特征。栽野交的穗数、籽粒长宽比、结实率和抽穗期的优势显著高于籼粳交。各性状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0.50~0.92);狭义遗传力为0.24~0.84,籽粒长宽比和抽穗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其它性状中等偏低。各项农艺性状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作为育种间接选择时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海陆杂交长绒棉新种质对棉花枯萎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海陆杂交技术所选育的4个长绒棉抗病新种质在枯萎病病圃、重病田分别进行抗病性鉴定,并测定了它们对本区不同致病力枯萎病病原菌系的抗性,都表现很好的抗病性。新种质与高产、优质品系杂交选育的后代抗病强、抗性遗传稳定。新种质的育成为长绒棉抗病育种创造了新抗源。  相似文献   

14.
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南稻区,水稻年种植面积42万hm2,自20世纪50年代,豫南稻区“籼改粳”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粳稻面积不足5%。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籼米特别是早籼米因品质较差,城乡居民不愿吃,外销困难,日趋积压,粳米倍受城乡居民青睐。因势趋利,2004年由袁隆平院士提议,汇聚百余名水稻专家的“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在海南三亚召开,标志着作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杂交粳稻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成熟[1]。河南省作物学会于2006年9月8日在信阳主持召开“籼改粳”学术研讨会,第三次倡导豫南稻区“籼改…  相似文献   

15.
两优培粳是河南省第一个国审杂交水稻组合,株叶型态好,杂种优势突出,产量高,早熟,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强,结合特征特性运筹肥水,是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粳稻生产特别是稻麦(油)两熟制区理想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6.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新种质的花药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燕鹏  万邦惠  陈雄辉 《种子》2001,(1):15-16,19
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进行花药培养的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花培力差异较大;同一材料在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激素配比中进行培养的效果不同,对宜DIS,以M8附加2,4-D(2mg/L) NAA(2mg/L) Kt(1.5mg/L)的花培力最高;不同时间段所取的材料花培力差异较大,可能与材料生长所处的最适环境不同有关;适当的通气状况有利于绿苗分化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吴关庭  王贤裕 《种子》1990,(4):34-36
南朝鲜于60年代后期,根据本地区气侯特点,将水稻育种工作从粳稻为主转向以籼稻血统为主的籼粳杂交。在国际水稻所的协助下,1971年从 IR667(Ir8//Yukara/TN_1)杂交组合中育成了第一个籼粳交品种——统一,产量比一般粳型品种高30%,1972年推广种植27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16%。此后针对该品种米质  相似文献   

18.
利用花药培养创新水稻抗旱种质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水稻与旱稻杂交组合F1进行花药培养,结合田间水、旱处理,南繁北育,创造抗旱性强的水稻种质资源。3个组合共获得108份花培材料,对其中68份进行抗旱性鉴定,45份表现抗旱,抗旱植株获得率为66.18%。其中,抗旱性级别为1级、3级、5级,分别为4.41%、17.65%、44.12%,这些材料将为抗旱育种拓宽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许多研究者曾经报道了亚洲水稻栽培种的种内变异。Kato等人(1928)首次基于形态学和生化性状提出籼型和粳型两个品种类群。Oka(1953)基于各种不同的形态和生理性状证实了亚洲稻独特的双峰分化。1958年Oka基于形态和生理性状进一步将粳稻划分成热带  相似文献   

20.
选用3个不同种质的玉米品种迪卡007、桂单22号和农大108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苗期水分胁迫下玉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探讨了这些指标与玉米耐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株高、叶绿素和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SOD和POD活性升高,生物产量、穗粒数、百粒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这些指标在3个品种间的表现差异显著,在确定品种耐旱方面可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