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频介质加热在国外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广泛应用于木材干燥、橡胶硫化以及粮食灭虫杀菌处理等方面。我国在七十年代起开始高频介质加热的实验活动,1973年苏州茶厂接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委托进行高频加热干燥机在茶叶上应用的研制工作。高频介质加热原理高频介质加热就是把属于电介质一类的物质,如茶叶等置于高频电场内。由于高频交复电场的作用,使介质(茶叶)加热,进而达到干燥的要求。实质上,也就是电介质(如  相似文献   

2.
醇基燃料热风炉为涪陵地区自主研制的新型供热系统,以空气为加热介质,采用燃烧醇基(甲醇加催化剂)为主体配置燃料,以火焰间接加热方式,可通过电脑界面控制,燃烧室与换热器合为一体。通过在茶叶杀青、干燥、提香工茶叶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该系统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无环境污染危害,提升产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6%以上,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3.
茶叶真空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茶叶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得到了茶叶干燥过程中微波功率、真空度对茶叶水分影响情况。根据茶叶水分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微波功率、真空度下时间和茶叶湿基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并建立了茶叶干燥的3种干燥模型(单项扩散模型、Page模型和指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茶叶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满足Page方程,为绿茶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我国干燥用热源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燃料、燃烧装置和换热装置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干燥用热源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形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能源结构。虽然近年来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干燥用热源设备仍不能完善,耗能仍然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干燥事业的发展。因此,干燥用热源的研究开发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经微波加热后,影响稻米品质的支酶活力明显下降,而稻米的食用品质和糊化特性变化不大;稻谷、玉米微波干燥应采用低功率,长流程的干燥工艺,稻谷受热湿度不超过50℃,玉米受热温度不超过55℃(种子粮除外);利用高水分玉米对微波吸收量大,产生热量大的特点,与热风干燥进行组合,预热段采用微波加热可明显缩短加热时间,提高干燥效率。  相似文献   

6.
茶叶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作为茶叶初制加工的重要工序,对茶叶感官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干燥过程中,在热和力的作用下,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在制品物理特性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形成茶叶特有的感官品质。笔者阐述了中国茶叶初制各干燥技术原理及特点,指出茶叶干燥将由单一技术向联合应用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提出要完善新型联合干燥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干燥在制品含水量在线检测技术,为新型茶叶干燥机械研发和未来茶叶干燥技术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茶叶不炒不香”、“茶叶的香气是烘出来的”两句俗语,说明了干燥对于茶叶品质作用之大和重要性。干燥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从传统的制茶技术开始,干燥技术的变迁只是在日晒、笼烘、锅炒以及烘干机的使用上徘徊,随着各行各业科学化、机械化的发展,制茶干燥技术也将开始新的突破,远红外线干燥在茶叶上的应用体现了茶叶干燥技术  相似文献   

8.
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加工新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茶叶籽在生产中利用不足的问题,以群体茶树品种的茶叶籽为原料,在优化筛选其干燥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选用阴干脱壳并烘至足干工艺对其进行干燥,以不饱和脂肪酸萃取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3个单因素对不饱和脂肪酸萃取得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与验证性实验,优化筛选超临界CO_2萃取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工艺技术。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萃取得率的影响次序依次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其中萃取温度影响显著(P0.05)。超临界CO_2萃取茶叶籽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55℃、CO_2流量20~30 kg/h,时间165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得率为8.77%,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为80.30%,比传统索氏提取法的得率6.02%、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79.67%分别提高2.75%、0.63%。  相似文献   

9.
针对祁红香螺生产效率低,碎茶率高,金毫不明显,叶底发暗等缺点。本实验对萎凋时间、做形、干燥温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采用萎凋槽萎凋约4-8h;炒锅做形的初温为100~120℃,当茶叶含水率为55%~60%时开始做形;采用90-100℃,20min~30min将茶叶干燥的新工艺。新工艺“红香螺”金毫显露,并且碎茶率降低,提高了“红香螺”的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北地区是玉米主产区,收获后水分较高,需要烘干后才能安全储藏。现有的玉米烘干机多数以煤作为热源,存在热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的提高,以燃煤作为热源的玉米干燥方式已不能满足环保要求。为满足新形势下玉米烘干领域的技术需求,研制了乳化燃料油热风炉替代燃煤热风炉的供热工艺,并在辽宁某粮库的玉米烘干机系统升级改造中进行应用试验,经生产试验表明乳化燃料油替代燃煤作为热源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保鲜与加工》2012,(3):28-28
正茶叶再好,如果存放不当则很容易变味。引起茶叶不良变化的原因很多,温度、湿度、异味、光线、空气和微生物等都会造成茶叶色泽、香气的流失。生石灰贮存法:选用干燥、封闭的陶瓷坛,放置在干燥、阴凉处,将茶叶用薄牛皮纸包好,扎紧,分层环排于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新型的红外热风组合谷物干燥机。该机采用先红外加热,再以热风对流排湿的干燥工艺。进行了不同对流风温、不同物料移动速度和有无红外辐射涂料为变动因素的小麦干燥正交试验。试验表明,在试验水平内,对流风温110℃、物料移动速度3.5cm/min和有红外辐射涂料时,物料降水幅度较大。试验中对流风温110℃的条件下,物料温度并未超过55℃,这与该机采用的干燥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13.
谷物热泵就仓干燥过程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谷物的传热传质以及干燥速率方程,建立了低温谷物干燥模型,分析了通风量、空气温度以及湿度对谷物干燥过程的影响.模拟了外界空气温度为15℃,湿度为60%RH时,常温通风、加热通风、以及除湿 加热通风三种通风方式对谷物干燥过程影响的情况,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10 d稻谷降低2%水分的平均通风量约为30 m3·h-1·t-1,空气含湿量比空气温度对谷物干燥的影响要大,当谷物初始温度和水分含量比较大时,除湿与加热空气结合的效果比单独加热通风的效果要好得多,谷物初始水分含量和温度相对较低时,可以直接通风干燥.建议干燥初期采用除湿与加热相结合或直接加热通风,干燥后期可以直接通风.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茶叶的干燥,无论烘、炒、晒,都是复杂的湿热交换过程,其实质,是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内含物热物理和热化学变化过程的综合。但不同茶类,对干燥有不同的要求,以达到形成和固定不同茶叶品质风格的目的。因此,不同的干燥技术和干燥设备正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各种色、香、味、形茶叶花色品种中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节能环保型技术,红外辐射加热逐渐被应用于多个行业。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在粮食行业的运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别阐明红外加热技术的机理,研究红外加热在粮食干燥、杀虫、灭菌和灭酶方面的应用以及开发相关设备和工艺。因此,本文从以上3个角度综述了目前红外加热技术在粮食行业的研究,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将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远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具有加热升温快、被加热物料受热均匀、安全环保等优势,因此在粮食干燥中越来越受重视。从远红外加热技术的特点入手,对国内外粮食远红外干燥技术和干燥设备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与总结,通过分析现存的一些问题,指出粮食远红外干燥技术和设备研发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水分含量是衡量茶叶干燥过程中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茶叶干燥过程水分含量。首先,采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采集茶叶干燥过程样本的光谱,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预处理光谱;然后,比较应用全光谱偏最小二乘模型(PLS)、遗传偏最小二乘模型(GA-PLS)、竞争性自适应加权抽样偏最小二乘模型(CARS-PLS)建立模型,采用交互验证优化模型。结果显示,CARS-PLS模型预测性能最佳,结果优于PLS和GA-PLS模型;CARS-PLS模型优选的变量数为11,变量数仅为全光谱变量数的2.1%,预测集的Rp=0.990 7,RMSEP=0.574。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合适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茶叶干燥过程的水分含量具有可行性,为茶叶干燥过程品质的数字化、智能化监控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芹菜叶为原料,采用热烫护色及微波干燥工艺,分析了不同护色剂、物料厚度及微波加热时间对脱水芹菜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芹菜叶在1.0%食盐、0.80%CaCl2,10 mg/kg硫酸铜时热烫1 min护色效果最佳,物料厚度为0.5 cm下微波干燥15 min,脱水芹菜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9.
茶叶测色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茶叶由于制造方法的不同,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和叶绿索等物质的变化也不一样。按制法,茶叶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等六大茶类。凡正常的鲜叶经不同制茶工艺,制出的茶叶均具有各自的色、香、味特点。因本文是茶叶的测色研究,故着重说明制茶与色泽的关系。绿茶类是鲜叶经杀青,揉捻和干燥三道工序,第一道杀青工序,利用高温迅速纯化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等物质的变化,其后紧  相似文献   

20.
张孟浩 《粮食储藏》1989,18(4):3-14
LZ稻谷干燥工艺与网柱烘干机工艺流程合理、布局紧凑;一次烘干,降低了费用;稻壳煤气为热源,减少了污染;主机网柱采用组合式全钢结构,便于制造、运输和安装;电器集中控制,便于操作,运行稳定.本机组荣获商业部1988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