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麦13是目前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以此品种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对该品种的个别性状进行针对性改良。本研究利用分别携带不同质粒pCXK1301和pAt-MYB12u的农杆菌株系GV3101对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进行转化,通过对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干燥处理等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宁麦13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宁麦13成熟胚转化体系的条件为:利用预培养6d的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使用含pAtMYB12u质粒的农杆菌株系GV3101,侵染菌液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60min,采用干燥共培养4~5d(23℃,暗培养),诱导恢复培养10d,分化培养每4week继代一次,分化培养8week(12h光周期,25℃,2 000lx)。试验侵染2 600个宁麦13愈伤组织,获得127株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其中9株证实为阳性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2.
核不育油菜试管外无性繁殖系数为8~10株/月·苗,远远高于试管繁殖,变异频率低。腋芽在土壤中生根较为适宜的激素浓度为IBM100mg/L或NAA100mg/L,处理时间4~5h,在成都较为适宜的生根时间为10~11月。借腋芽繁殖1~3代的再生植株,不经春化即可开花;继代4~5次后的无性系则需春化才能开花;愈伤组织再生的植株,必须经春化才能开花。经腋芽繁殖的再生植株,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供体植株的有性后代无明显差异;而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整齐度及一些主要农艺性状与供体植株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单叶积温已被用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动态发育模型中描述叶的阶段性发育.春化作用控制冬小麦发育进程.本试验旨在确定春化作用是否影响冬小麦产生叶片所需积温.在人工气候室和室外钵中分别种植"Stephens"的预春化处理和未春化处理萌芽种子.室外钵栽植的植株自然地通过春化阶段,播前春化处理对生长、发育和开花均没有影响.人工气候室里两种方法处理萌芽种子的植株在经春化处理的植株达到开花之前,单叶积温或主茎总叶数没有差异.未春化处理植株继续产生分蘖直到试验结束,然而春化处理植株于拔节期停止分蘖.这些结果支持了在摸拟春化处理和未春化处理的冬小麦幼苗的叶片发育时,单叶积温应用一个恒定值的观点.然而也显示出了摸拟作物叶片冠层发育需要塑造合理的春化效应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通过小麦愈伤组织培养从遗传和表型方面阐述影响株高的突变现象。从来自红色硬粒冬小麦“TAM105”未成熟胚愈伤组织的一个再生高秆植株后代中鉴定出矮秆植株。矮秆植株的茎矮、抽穗期晚;但是分蘗数多,每小穗籽粒数少,单株籽粒产量低,而且小花的育性比“TAM105”的低。当矮秆植株生长在低温(<20℃)和日照短(<12h)的条件下时,地上节部位呈分枝状。假设这一表现型是由一个简单的、部分显性基因决定,而且这个基因是以矮秆禾本科D1基因的互补方式起作用,根据表现  相似文献   

5.
茶树叶片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MS培养基附加以不同激素的种类及浓度的组合配比,探讨茶树叶片组织培养中对愈伤组织、胚状体、芽和小植株分化的能力。结果表明,连续用7、8号两组培养基作继代培养,新形成的愈伤组织都具有分化芽的能力。当这种愈伤组织转移到4号培养基上培养,可获得胚状体或胚性细胞团的分化,进而形成正常芽和苗。若将上述新形成的愈伤组织转移到9号培养基上培养,可使芽体有根的分化,从而得到健壮苗株。说明茶树叶片的组织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胚状体和小植株的形成所需要的外源激素的种类组合及浓度配比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2,4 D和干燥处理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西北地区小麦栽培品种高频再生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以不同品种、不同2,4-D浓度及对愈伤组织的不同干燥处理时间为变量,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栽培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春24、甘春20、西旱1号在2,4-D浓度为2.0~5.0mg·L-1时,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较好,2,4-D浓度为5.0mg·L-1以上愈伤组织容易褐变,分化能力减弱,成苗率低;在转入胚性诱导培养基前,12h的干燥处理能促进各品种愈伤组织分化;通过正交设计分析,甘春24在2,4-D浓度为2.5mg·L-1,12h干燥处理条件下所建立的再生体系最好,是转基因中良好的受体;甘春20在2.0mg·L-1 2,4-D、12h干燥处理下愈伤组织形成与分化较好;西旱1号经3.0mg·L-1 2,4-D、12h干燥处理,能显著提高其愈伤组织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用 1/ 2 MS培养基和 1/ 2 MS培养基 +2 mg/ L 2 ,4 _ D两种培养基 ,对 12~ 15d的四倍体大燕麦×六倍体裸燕麦的杂种幼胚进行离体培养。结果在 1/ 2 MS培养基上培养的 14个幼胚获得 8棵植株 ,植株产生率 57.1% ;在 1/ 2 MS+2 mg/ L 2 ,4 _ D培养基上培养的 14个幼胚获得 3棵幼苗和 9块愈伤组织 ,植株产生率 2 1.4 % ,出愈率 6 4 .3% ,愈伤块经一次继代培养后 ,转移于不加任何激素的幼苗分化培养基上 ,分化出 31棵植株。  相似文献   

8.
玉米植株的再生在1975年从品系 A188 和由该品系组配的杂交种的未成熟胚的圆锥形愈伤组织中首次获得成功(Green 等,1975)。在玉米组织培养中形成8种愈伤组织:形态发生型、胚胎发生型和无再生潜力型。通过异源愈伤组织中幼芽的形态发生可以获得数量有限的常常具有遗传学和细胞学多样性的植株。作物的形态发生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型。玉米体细胞胚胎发生现象在1982年就曾有人描述过(Ly 等,1982)。从旺盛生长着的大量体细胞胚胎中获得的众多再生植株可以用于突变发生试验、繁殖有价值的基因型和遗传工  相似文献   

9.
采用种子愈伤组织培养研究15个籼稻和硬稻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还测定了选择性培养基不同氯化钠浓度对愈伤组织生长及植株再生的影响。不同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能力差异显著。在不加酵母及酪旦白提取物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频率从32%至85%。但当加入上述物质时,使诱导频率提高至将近100%。植株再生频率从IR8、IR26、IR30、IR36以及“Koshihikari”的0%至“台中65”的62%。植株再生频率随着愈伤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过,“台中65”及“Nona Bokra”培养27周的愈伤组织还保持30%-40%的再生能力。“台中65“的愈伤组织即使生长了47周还能再生成植株。选择性培养基加进氯化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随后的植株再生有显著影响。在氯化钠浓度为2%时,只有少数愈伤组织略有生长:氯化钠浓度低于1%时,愈伤组织生长良好。1.5%的氯化钠浓度抑制愈伤组织生长,但在第一筛选阶段仍然保持中等的生长速度。所有供试的品种,用培养11周的愈伤组织在氯化钠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植株再生频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不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植株再生培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了确定适宜的小麦转基因受体材料,通过不同取材和预处理,发现小麦幼胚作为基因枪转化的受体材料,其愈伤组织形成与芽分化能力优于幼穗。幼胚在枪击前的预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抗轰击损伤和恢复生长能力都有明显影响,预培养2周的幼胚愈伤组织作为受体的再生率较高。在轰击前6h到轰击后18h用0.4mol·L-1甘露醇处理,能增加分化率。小麦基因型不同,基因转化与植株再生的效果也有明显差别,本研究中豫麦18-64是较理想的受体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东南部环境实验室的北卡罗来纳州分部的头一项试验中,在二个长日照和二个短日照光周期处理下,测定了代表着二个亚种的六个品系的光周期反应。所有处理在64天内昼/夜温度稳定在30/26℃。短日照处理抑制了植株的营养生长,然而短日照下植株比长日照处理产生更多的荚果。 第二项试验测定了光周期同温度对花生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特性的影响,三个品系在30/26,26/22和22/18℃昼/夜温度下接受长、短日照照射。 在短日照下植株生长较小,但是与长日照植株相比形成较多荚果,植株在短日照下形成较多荚果并非是由于开花强度上的差异所引起,但是开花之后所发生的某些因素却影响了它的荚果数。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金花茶子叶胚切块和成年植株叶片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茶子叶胚去外表皮后切块,接种于MS+1.5mg·mL-12,4-D+0.5mg·mL-1KT中,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能较好地继代,蔗糖浓度为6%时,愈伤组织生长良好;金花茶成年叶片在流水中冲洗30min,75%酒精浸泡30s后,转入0.2%HgCl2消毒剂中浸泡8min,接种于MS+1.5mg·mL-16-BA+0.5mg·mL-1IAA+4mg·mL-1NAA中,愈伤诱导率为98.335%,遮光有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用0.5%的秋水仙素处理橡胶树二倍体花药体细胞愈伤组织(浸泡或滴溃)dl可有效地从多倍性的细胞再分化成多倍性胚状体并再生植株。所诱导培育获得的多倍胚状体及植株,通过细胞学鉴定表明具有多倍体表型特征的,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一72,未见嵌合现象,对照的2n= 36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究了真菌诱导子种类、诱导时间和浓度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真菌诱导子处理下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多糖含量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龙眼拟茎点霉胶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采用100 mg/L浓度的龙眼拟茎点霉诱导子诱导15 d,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多糖含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61.34%,且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真菌诱导子处理下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状态较差,且增殖率显著下降。龙眼拟茎点霉作为龙眼病原内生菌,其活性诱导物能促进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多糖积累,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免疫防御能力。研究结果为探究真菌诱导子对龙眼多糖合成和代谢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细胞分裂素对蝴蝶兰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6-Benzylaminopurine(6-BA)和2,4-Dichloro phenoxyacetic acid(2,4-D)诱导蝴蝶兰外植体.6-BA从嫩茎切块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富含淀粉粒,而2,4-D得到的愈伤组织不能分化.6-BA易于从嫩叶切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显微观察和代谢分析.6-BA诱导期间,DNA含量上升伴随胚性愈伤组织生长,水溶性蛋白变化稍延缓于RNA含量变化.培养第11天新出现12.13,13.08,66.30,97.25,104.31 ku蛋白质,可能与胚性细胞出现有关,第25天新出现40.87 ku蛋白质,与体细胞胚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结果表明,用0.5%的秋水仙素处理橡胶树二倍体花劳逸结合本细胞愈伤组织(浸泡或滴渍)1d可有效地从多倍性的细胞再分化成多倍性胚状体并再生植株。所诱导培育获得的多倍胚状体及植株,通过细胞学鉴定表明具有多倍体表型特征的,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72,未见嵌合现象,对照的2n=36。  相似文献   

17.
氨基酸诱导的高粱胚胎发生愈伤组织的开始与维持L.A.Elkonin等为了有效地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创造新的材料,需要有从细胞悬浮系和原生质体中培养出植株的可靠方法。在许多禾本科植物中,获得胚性细胞系的起始材料是结构紧密的胚胎发生愈伤组织。然而,...  相似文献   

18.
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作为分化再生的外植体,通过优化激素组合和调节培养基渗透压,建立了适合水稻遗传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将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的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时期,即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细胞诱导保持,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以CultureI(LS 2,4-D2.0mg/L)诱导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剥离后接种于Culture II-3(LS 2,4-D 2.5mg/L 山梨醇3g/L)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后接种于Culture Ⅲ-2(MS NAA 0.5mg/L 6-BA 1.0mg/L Kinetin 2.0mg/L 山梨醇8g/L)上分化成苗,培养结果表明,该再生体系所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率均在60%-80%之间,利用本研究建立的高效再生体系建立水稻外源基因遗传转化系统,使转化过程中所得转化愈伤组织高效再生成苗,从而顺利获得转化植株,可以提高水稻外源基因转化的效率,为水稻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提供优良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拯救的适宜方法,以普通小麦J-11为母本,用经5G y、9G y的60Coγ-射线辐照的窄颖赖草花粉授粉,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和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两种方法进行幼胚拯救。结果表明,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27.9%的幼胚萌发,有的幼胚萌动后不久即停止发育,最后死亡;有的幼胚只有胚根或胚芽鞘发育;有的幼胚胚根、胚芽鞘发育但胚芽不发育;部分幼胚发育成畸形苗,部分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幼胚成苗率只有18.6%。采用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有33.3%的幼胚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获得大量健壮植株,平均每一无性系获得41株再生植株。说明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是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获得大量植株的理想方法,但采用何种拯救方法还要同时考虑研究目的。文中还就这两种幼胚拯救方法的优缺点及选用原则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两个栽培大豆品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即提高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和蔗糖浓度,发展了一种再生频率较高的大豆植株再生的方法。从栽培大豆品种幼胚中诱导形成的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可以进一步分化出芽和根,发育成完整植株,中黄4号植株再生频率最高可达39%,早熟18号仅得到了胚性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