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世界》2008,(9)
勐海陈升茶厂单位简介:勐海陈升茶厂坐落于美丽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50多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职工120余人,拥有先进的普洱茶精制生产加工设备30余台,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是集普洱茶精制加工、生产、销售及茶文化和民族风情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企业。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方式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品质差异,分别采用数控与传统两种发酵方法将茶叶加工成普洱熟茶样,分别对感官品质及主要理化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两种发酵方法普洱熟茶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数控设备发酵的普洱熟茶样感官品质整体低于传统方式发酵的普洱熟茶样,同时两种方法发酵的普洱熟茶各品质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品质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数控设备发酵的普洱熟茶样和传统方式发酵的普洱熟茶样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总体差异不大,除水分、咖啡碱和酚氨比差异显著(p <0.05),其他均不显著,但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方法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样综合品质优于数控发酵的普洱熟茶。试验结果可为普洱熟茶发酵技术的研究及普洱熟茶的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传统的普洱熟茶渥堆方法进行发酵,研究分析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应用测序技术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每天取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分离出来的几种嗜热霉菌在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发现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嗜热微生物,为揭示普洱茶高温发酵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作用机制,进行了普洱生茶单菌发酵实验,通过跟踪不同菌种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发现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的作用,并对优势菌种进行混菌发酵实验,以期为工业化微生物发酵普洱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叶色由黄绿变为猪肝色,茶汤的苦涩感逐渐减弱,汤色红浓明亮,理化成分中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减少,茶褐素和咖啡碱含量增加,且霉菌对这些成分的影响最大,酵母次之,细菌最小。混菌发酵茶样20d即具有普洱熟茶的品质。结果证明采用合理配比微生物发酵普洱茶可以缩短发酵时间,而且能更好地控制和规范普洱茶的发酵趋势和结果。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是云南的历史名茶,从唐代樊绰《蛮书》中记载“散收,无采造法”初始状态的普洱茶,到现代用人工后发酵方法生产的普洱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我接触认识普洱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四个部组织有关专家在云南勐海搞红碎茶试制试验期间,有幸在勐海呆了两年。那时的普洱沱茶还是人工压制,工人们用一条板凳压杆式压制沱茶的技术十分熟练,现在可能见不到了。在勐海期间,亲身去南糯山采茶、制茶,当时面对如此之大的乔木型古茶树林十分惊讶。800多年树龄的南糯山茶树王,就是那时见到的。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中主要微生物与品质的关系及发酵方法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发酵过程中影响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微生物种类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并通过对比分析普洱茶早期和传统发酵方式,探讨了普洱茶发酵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熟茶)精制加工与压制过程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港澳、珠三角地区为传统普洱茶市场,以6~10级熟散茶为主,紧压茶为辅。散茶品质要求是外形条索粗壮肥大、完整,色泽褐红,具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甜,精制加工方法比较简单。自1991年后普洱茶精制加工规范未经重新修正。随着普洱茶消费市场的扩大,对高级普洱茶及紧压茶产品需求大增。目前各茶厂的原料、设备、筛路及筛网组合不一,甚至同级不同质。因此,有必要对普洱熟茶精制加工工艺进行改进和规范。本文通过对普洱茶(熟茶)的精制加工流程及压制工艺相关技术要点的系统阐述,以进一步规范普洱茶(熟茶)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为生产者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叶》2009,(2):43-43
对有关普洱茶后发酵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及主要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指出加强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专家论普洱     
正普洱茶"南强北弱"有其历史原因。首先,广东历来都是全国最大的茶叶消费省,广州和珠三角地区历来是普洱茶的消费主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普洱茶渥堆发酵工艺(俗称"普洱熟茶"工艺),1 950年代在广东首创,这一技术使普洱茶生产方法由过去长时间自然储旧发酵变为人工加速发酵,生产周期由一两年缩短至两个月内完成,实现了普洱茶生产的大飞跃,从此出现了渥堆发酵生产的普洱茶,开始了普洱茶的工业化生产。到了  相似文献   

10.
疯涨、暴跌、低迷、调整、复苏……从2007年至今,普洱茶走出的这一波市场行情,让今年的普洱新茶成为价格洼地,重新凸显其市场价值。刚刚结束的河南普洱茶品鉴会上,知名普洱茶企业如勐库戎氏、昌泰集团、大益集团、云之南、和茶趣、少林禅茶、郎河、澜沧古茶等,带来了广受关注的普洱茶市场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阐明云南普洱散茶的加工工艺及其品质特征,结合多年勐海茶厂和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云南普洱散茶感官审评要点和各级云南普洱散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广东茶业》2013,(3):44-44
广云贡饼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下称广东茶叶公司)研发“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技术”获得成功(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从此出现了人工渥堆发酵生产的普洱茶,即现在所说的普洱熟茶。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讯     
《中国茶叶》2011,(9):29-31
工行联合大益集团发行首款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本刊讯从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私享黄金典藏,智蕴财富臻品——工银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工商银行将面向该行私人银行客户发行首款专属的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据介绍,投资者认购理财产品后即成为普洱茶认藏人,该行将所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投资工银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该产品期限一年,到期前投资者可以选择以实物方式或现金方式支付理财本金及收益。若选择实物方式,理财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可获得其认藏的极具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的工银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若选择现金方式,可获得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7%。  相似文献   

14.
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普洱熟茶与安化黑茶香气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娟鲜叶制成的普洱熟茶和大叶种鲜叶制成的普洱熟茶和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其香气成分,并比较普洱熟茶与安化黑茶香气成分的差异,同时探明紫娟茶的适制性。结果表明:紫娟普洱熟茶和大叶普洱熟茶在香气组成上差异不大,共有香气成分76种,但和安化黑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紫娟普洱熟茶和大叶普洱熟茶香气成分均以杂氧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安化黑茶则以酮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紫娟普洱熟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1,2,3-三甲氧基苯、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十六烷酸、芳樟醇氧化物、咖啡因、1,2,4-三甲氧基苯和植醇等;大叶普洱熟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十六烷酸、咖啡因、1,2,3-三甲氧基苯、植醇、二氢猕猴桃内酯和芳樟醇氧化物等;而安化黑茶的香气成分主要是香叶基丙酮、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β-紫罗酮、咖啡因、二氢猕猴桃内酯和芳樟醇氧化物等。经对比发现,普洱熟茶和安化黑茶在香型及香气组成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茶叶产地及加工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15.
普洱茶的传统发酵是通过自然存放,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经长时间的缓慢陈化,逐步形成特有的品质风格。人工发酵是通过渥堆过程中产生的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及酶促作用,使茶叶内含物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系列反应,形成普洱茶独特的品质风味,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但人工发酵工艺要求晒青茶原料多,因渥堆茶数量的多少、堆的大小和高低,关系着茶堆温度、微生物种群及数量、茶堆透气性、多酚类物质转化的速度和程度等,所以一般要求每堆茶5~10t,这样才便于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湿度。随着普洱茶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往往需要进行少量茶的渥堆发酵,尤其是在品种比较试验和不同级别鲜叶对比试验中最为常见。由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19,(2)
正刘杏益,男,1964年5月生,湖南益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评茶师,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茯茶工作组副组长,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爱茶、痴茶的老茶人,专注于茯茶30年,却依然不肯停歇。  相似文献   

17.
从“云南老字号”授牌大会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云南51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一批“云南老字号”,西双版纳州同庆号茶业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同庆)、易武车顺号茶庄(注册商标:车顺号)、勐海茶厂(注册商标:大益牌)等3家茶企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关系着普洱成茶的茶叶品质及功效价值的激发程度,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阶段微生物发酵技术在普洱茶制作的应用中,多出现发酵程度不精确、发酵类别细化度低、发酵功效不完全等需要优化的短板。基于此,设置微生物鉴定分类系统,以现代高科技的智能管理方案,优化发酵技术的应用方式及保障措施,从而提升普洱茶的制作工艺的精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2009,(5):42-42
通过对不同年代普洱茶、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原料、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出堆样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测定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的普洱茶中,以贮藏时间15-18年的普洱茶样品(S-6、S-7)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值分别高达50.00%和54.63%;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原料中,以勐海、临沧的普洱茶样品(S-5、S-6)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云南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的进展,报道了普洱生茶、熟茶、以及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时间、不同干燥方法、不同茶树品种原料人工后发酵过程中的香气成分及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