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钵育摆栽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人工摆栽的栽培方法.插秧后返青快,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积温利用率.同时,由于秧苗带蘖下地,有利于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多分蘖,有效地提高了低节位分蘖的利用率,增加有效穗数.钵育摆栽的个体叶片伸展量大,由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光合作用得以加强,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正>钵育摆栽技术是近几年来在寒地稻区大面积推广的一种水稻种植新技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摆栽,是寒地水稻继旱育稀植、超稀植和抛秧栽培技术之后,又一项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带土移植,无缓苗期,延长水稻生长期,保障水稻安全成熟。钵体育苗具有多个优点。首先单位营养面积相对较大,可育大苗,插秧时带蘖率达90%以上。其次插秧时秧苗根部植伤少,不缓苗,秧苗入土深浅适宜,低位分蘖早、多,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再次钵育苗结实率和成熟度高,由于钵体育苗分蘖早、有效分蘖多、返青快,水稻进入本田后各生育期比机械插秧明显提前5~7d,结实率和成熟度均有明显提高~([1-3])。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水稻机插秧现状、钵体毯状苗摆栽插秧技术的要点,提出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前景。水稻钵体毯状苗摆栽插秧技术与传统插秧种植技术有较大的优势,秧苗根系多集中在小钵体中,机插时按每个小钵体精确取苗,秧苗自身附带的泥土相对较多,这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伤苗率,更多地吸收了钵体苗摆栽技术,比机插秧返青早分蘖快,低结位分蘖多,这在较大程度上使水稻的产量得到有效提高,近几年来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研究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插秧对水稻根系伤害重,插深一致,插后返青慢,但是可以保证一定的苗数;人工插秧植伤小,插后易缓苗,但是插秧时难以保证插深、密度;钵育苗可以增加单株生长空间,插后无植伤,提高带蘖率及促进秧苗分蘖早生快发,钵育摆栽是目前最有效的增产增收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5.
八五八农场对垦鉴稻6号进行钵育摆栽和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钵育摆栽比常规栽培秧苗综合素质强、壮秧率高;钵育苗插秧后缓苗快,分蘖早;分蘖节位低,穗大粒多,能提高单产13.4%。  相似文献   

6.
水稻毯式钵育摆栽培技术,是用毯式钵盘育壮秧,再用机械摆栽的一项水稻增产技术,它集钵体育苗、机械摆栽、测土配方、节水技术和"三化一管"等于一体。由于采用毯式钵体盘播种播量合理,秧苗根部营养面积大,加之带土移栽,使得水稻苗壮,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从而增加穗数和千粒重,提高成熟度,是提高水稻产量高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机插、品种、秧龄三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摆栽机插比普通毯苗机插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较大,插后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成穗率高,群体光合势大,足穗大穗,结实率高,产量高。钵苗摆栽机插技术应配套生育期和秧龄相对较长的中熟品种,比普通毯苗机插短秧龄早熟品种增产显著,是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水稻钵育摆栽技术是以塑料钵盘进行水稻育苗,然后将秧苗摆栽于本田的技术。该技术起源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人我国,目前在垦区部分农场得到推广示范。应用钵育摆栽技术的水稻具有返青快、分蘖早、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稳产度高等特点,这在寒地稻作区是十分难得的,尤其是灾年,其优势表现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钵体毯式育苗技术具有壮苗率高、秧根发达、移栽不伤根、不漂苗、分蘖早、成穗率高等优点,利于秧苗的田间生长;钵体毯式育苗技术与机械插秧技术合理配套,可进一步提高水稻栽培机械化程度,从而实现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目的。1试验示范方法本田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点200亩。示范区采用434孔钵体毯式塑料秧盘,育中苗,应用F4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摆栽插秧。对照区采用常规育苗和常规插秧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机械化育插秧面积越来越大,目前正在推广应用平盘毯状秧苗机械育插秧的劣势也越来越明显,与平盘毯状秧苗相比,钵体毯状育插秧具有播种量少、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机械伤苗伤根轻、漏插秧率低、插后返青快分蘖早等优点。水稻钵体毯状苗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详细介绍品种选择、秧田准备、秧板制作、床土制备、秧盘选择、机械播种、暗化出苗、秧田管理、大田整地、肥料运筹、机械插秧、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要点,以期提高单产,提升效益,加快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步伐。  相似文献   

11.
水稻钵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是集水稻抛秧、水稻旱育秧和手工插秧技术集成应用而生的一种新的育秧技术。与传统的水稻育秧和旱育秧相比,它具有省种、出苗快、机插伤根率低、插后返青快等特点。利用普通插秧机,实现钵苗机插,由于秧苗根系带土多,伤秧、伤根率低,栽后秧苗返青快,实现钵苗返青快,发根分蘖早,能充分促进低位节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量,从而实现高产。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5年从中国水稻所引进该技术,通过2年试验,表现出苗好、秧壮、增产等特性,而且秧苗抗寒、抗冻效果明显,增产5%~10%,对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超早钵育试验选择的试验品种是建原香177,11叶品种,最终提早10天成熟,建原香177产量为524.5公斤/亩,中秋节前加工出大米,达到预期目标。水稻超早钵育栽培技术是指在增加保温措施和增温措施的大棚内,利结合机械钵育摆栽秧盘,将晚熟、优质高产品种进行超早育秧,超早钵育技术使水稻在插秧前较正常育秧的水稻秧苗提前1-2片叶,培育的秧苗茎秆粗壮,抗逆性强,机械钵育摆栽技术可以使秧苗插秧  相似文献   

13.
<正>水稻利用钵体盘育苗进行人工摆栽栽培技术,是目前水稻栽培技术中比较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栽培基础上又一项新的栽培技术。它具有秧苗根部营养面积大,移栽营养块不散,分苗不伤根,栽后行直苗正,群体分布合理,返青快,分蘖早,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结实率,抗旱增产  相似文献   

14.
寒地水稻钵体苗摆栽技术试验示范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寒地水稻钵体苗摆栽技术试验示范效果研究表明,用352穴盘钵体苗人工摆栽比盘育苗机械插秧增产13.9%~14.8%,用561穴盘钵体苗人工摆栽增产8.0%~10.2%。钵体苗机械抛摆存在不能保证穴距和穴数等问题,有待于改进机械,以适应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5.
水稻钵苗机摆育插秧技术与传统的手插秧和毯苗机插秧相比,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钵苗机摆秧苗素质高,本田植株高度增加,茎秆粗壮;群体结构和生育进程较毯苗机插比较更趋合理,而产量优势明显。这应该是一项无风险、值得推广的水稻新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推广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手工插秧种植已不适应水稻生产发展需求,我国水稻生产迫切需要以水稻机插秧为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现有的传统平盘毯状秧苗机插秧技术存在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低播量成毯性差、伤苗伤根严重、漏秧率较高、每丛苗数不均匀及返青慢等问题,制约机插水稻增产潜力.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技术,针对传统毯状苗机插存在的问题,通过钵体毯状秧苗,利用普通插秧机按钵精确取秧,实现钵苗机插,秧苗根系带土多,伤秧和伤根率低,栽后秧苗返青快,发根和分蘖早.能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从而有利于实现高产,同时按钵苗定量取秧,取秧更准确,机插漏秧率低,机插苗丛间均匀一致,从而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实现机插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钵育摆栽技术具有插秧后不缓苗,直接生长,有效分蘖多,产量高的优点,水稻大棚钵体育苗可以有效的解决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生育期长和无霜期短的矛盾。技术要点如下:一、钵育摆栽1、应用大中棚育苗,进行稀播育壮秧,每公顷育苗面积76左右,应用561孔钵盘公顷本田需钵盘421盘,拌过筛细土1000,每盘播芽种45—55g,苗床浇透底水。这种育苗方式单苗占有空间大,个体健壮。带钵土移栽,不伤根,无缓  相似文献   

18.
在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以移栽劳动强度最大、作业条件最差且时间要求紧。移栽分为人工和机械化移栽两种方式,而机械化移栽又分插秧和摆栽两种方式,我省多数地区采用机插秧移栽,采用摆栽的还很少。但近几年通过垦区大力示范推广水稻钵苗摆栽技术,钵苗摆栽已显现出高产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种植户认可。  相似文献   

19.
水稻钵育机插集成配套栽培是应用水稻钵盘育秧播种机精量播种、水田耙浆平地机秸秆还田和水稻钵苗移栽机插秧的配套集成技术,不仅能育出健壮秧苗,而且符合农艺要求的浅插、均插、直插。秧苗起身快,分蘖早而多,可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增加水稻有效分蘖,具有省工、省种、省营养土、增产、增收的“三省二增”的优点。经过试验示范测产,水稻钵育机插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可使水稻增产18.32%,公顷增收4979.25元,提高稻米优质率3-4%,该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八五二农场购置日本产水稻钵育摆栽高速播种机和钵育摆栽机,使水稻种植作业标准、工作效率、秧苗素质、品质和产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经专家组实际测产水稻钵育摆栽比常规机插增产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