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三倍体鲤鱼血液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二、三倍体鲤鱼血液红细胞性状及部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在红细胞性状的各项指标中,除血红蛋白(Hb)含量二者无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差异,而所测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红细胞大小的测量,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三倍体虹鳟红细胞长径和核长径分别是二倍体的1.34和1.33倍;红细胞面积和核面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43和1.41倍:核体积为二倍体的1.47倍.用MEK-6318血液自动分析仪检测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血常规值,结果显示:在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平均容量(MCV)上,二、三倍体之间都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此外,三倍体虹鳟的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都显著超过了二倍体.  相似文献   

3.
韩英  王琨  张澜澜  刘蔓 《淡水渔业》2007,37(6):52-55
对三倍体和二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红细胞大小(长、短径值和体积)、形态及部分血液指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脆性和白细胞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倍体虹鳟红细胞体积与二倍体比值为1.51∶1,细胞核大小与二倍体比值为1.49∶1,与理论值(1.5∶1)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红细胞短径/长径比值为0.63,呈现出椭圆形;三倍体红细胞短径/长径比值为0.60,呈现出明显的长椭圆形,并有19%的红细胞有哑铃形或分裂的细胞核,这可作为区别二倍体鱼类的一个重要鉴定标志。三倍体虹鳟的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脆性明显小于二倍体(P<0.05),而血红蛋白与白细胞数与二倍体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乌克兰鳞鲤(Cyprinus carpio),是鲤属引进的养殖品种,该品种F1代苗种已在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部分地区进行了连续2年生产性养殖对比试验,增产效果显著。血液是动物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正常血液指标值能反映种的属性和正常的生理状态。鱼类血液学方面的研究有文献报道,但对于乌克兰鳞鲤的血液研究资料甚少。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三倍体和二倍体泥鳅的组织细胞学差异,运用血液涂片及组织切片方法,对三倍体、二倍体泥鳅的红细胞及其细胞核的长轴和短轴,血液中血细胞的组成及仔鱼眼部构造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倍体泥鳅红细胞及其核的长轴均比二倍体的要大,其中前者红细胞核的长轴约为后者的1.12倍,红细胞体积、核体积分别约为后者的1.62和1.44倍。三倍体泥鳅红细胞的相对数量明显少于二倍体泥鳅,而嗜中性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则多于后者。此外,三倍体泥鳅眼部色素层细胞数量少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6.
三倍体与二倍体泥鳅的组织细胞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三倍体和二倍体泥鳅的组织细胞学差异,运用血液涂片及组织切片方法,对三倍体、二倍体泥鳅的红细胞及其细胞核的长轴和短轴,血液中血细胞的组成及仔鱼眼部构造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倍体泥鳅红细胞及其核的长轴均比二倍体的要大,其中前者红细胞核的长轴约为后者的1.12倍,红细胞体积、核体积分别约为后者的1.62和1.44倍.三倍体泥鳅红细胞的相对数量明显少于二倍体泥鳅,而嗜中性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则多于后者.此外,三倍体泥鳅眼部色素层细胞数量少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下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和二倍体生物能量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一兵 《水产学报》2000,24(6):504-509
对一龄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和二倍体能量收支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在5~30℃下,二倍体摄入能量的32%为粪能、3.65%为排泄能、41.66%消耗于呼吸、22.81%用于生物生长;三倍体摄入能量的23%为粪能、7.54%为排泄能、40.65%的能量用于呼吸、28.78%为生长。经协方差检验,倍性和温度对牡蛎的生长能、同化能和排泄能影响显著,对代谢能和摄食能作用不明显。实验还表明,二倍体K2值平均33.9  相似文献   

8.
长牡蛎诱导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养殖生物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多水产动物的三倍体在养殖生产中显示出很大的增产潜力 ,因此 ,采用染色体操作技术诱导三倍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 ,长期以来 ,由于牡蛎繁殖季节大量排放精、卵 ,一是引起蛎肉瘪小充水 (成为透明状水蛎 ) ,致使肉质变劣而无法上市。二是雌性牡蛎大量排卵导致生理活性降低 ,出现大批死亡。近年来 ,笔者对长牡蛎三倍体的诱导和培育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三倍体生长发育、生殖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三倍体软体组织生化成分含量周年季节变化以及二倍体和三倍体的鉴…  相似文献   

9.
僧帽牡蛎三倍体和二倍体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3 年采用高温(37 ℃) 休克处理受精卵15 min ,抑制第一极体排放诱导出僧帽牡蛎三倍体,在早期幼虫阶段,处理组幼虫平均壳长显著较对照组大,经过1 年的养殖,三倍体壳长、壳高、软体部湿重和干重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3 .2 % 、8 .9 % 、124 .6 % 和87 .1 % 。1997 年采用0 .5 mg/L 细胞松弛素B 在50 % 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处理受精卵15 min 诱导出僧帽牡蛎三倍体,经过14 个月养殖,三倍体壳长、壳高、体重和软体部湿重分别比二倍体增加39 .26 % 、17 .25 % 、72 .50 % 和118 .42 % ,除个别月份外,三倍体和二倍体的生长差异显著( P< 0 .05) ,僧帽牡蛎三倍体较二倍体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志南 《水产学报》1999,23(2):109-114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比较研究了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和各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卵黄形成期,二倍体卵母细胞呈椭圆形,细胞器发达,细胞外布满微绒毛,卵黄粒多并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卵母细胞生物合成旺盛,代谢活动强;而三倍体卵母细胞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器少,不发达,细胞外未观察到微绒毛,卵黄粒少,有些细胞的卵黄粒畸形,卵母细胞生物合成及代谢弱。  相似文献   

11.
三倍体大黄鱼的诱导及其对生长、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林琪 《水产学报》2004,28(6):728-73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采用染色体操作技术人工诱导多倍体在鱼类遗传育种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已先后在三棘刺鱼[1]、鲤[2]、水晶彩鲫[3]等30多种鱼类成功获得三倍体。在理论上,由于三倍体性腺发育受阻,其用于性腺发育的能量可全部用于生长。因此鱼类育种学家期望通过诱导三倍体,使经济鱼类生长更快,经济效益更高。但历经30余年的研究,诸家看法仍未统一。一些学者认为三倍体鱼比二倍体生长快[4,5],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三倍体鱼并不比二倍体生长快[6,7]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三倍体鱼在性成熟以后比二倍体生长稍快[8,9]。对于三倍体…  相似文献   

12.
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人工诱导大黄鱼三倍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同时采用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进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倍体诱导条件研究,同时比较适合条件下两种方法诱导效果差异以及大批量诱导组不同生长阶段三倍体榆出率的差别。结果表明:(1)冷休克法和静水压法都可成功诱导出大黄鱼二倍体。冷休克法适宜诱导条件为20℃培育水温下授精后3min,在3~4℃海水中处理8~10min;静水压法适宜诱导条件为同样培育水温下授精后3min,在静水压450kg/cm^2下处理3min。三倍体诱导率受处理时刻、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或压力)3因素的影响。(2)综合三倍体诱导率、处理后受精卵原肠期存活率和仔鱼孵化率,静水压法诱导效果要明显优于冷休克法。(3)采用冷休克法进行大黄鱼三倍体大批量诱导,早期胚胎、初孵仔鱼和4月龄幼鱼三倍体检出率分别为34.03%、29.54%和14.81%。表明随生长发育诱导组三倍体检出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自然海区大黄鱼围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环境的选择、围网的架设、日常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开展大黄鱼围养技术的研究,取得成功,并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大黄鱼围养技术规范。研究结果表明:每口围养大黄鱼3年总产值614.5万元,利润494万元;大黄鱼体形较为修长,体色呈淡金黄色,蛋白质含量18.7%,脂肪含量13.6%,氨基酸总含量181.5g/kg,其中鲜味氨基酸总含量87.1g/kg。  相似文献   

14.
大黄鱼幼鱼对饲料中锌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初始体重为(1.78±0.02)g的大黄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桶规格:200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大黄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ZnSO4·H2O使饲料中锌含量分别达到9.68、30.63、48.94、91.28、167.49和326.81mg·kg-1.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大黄鱼.实验采取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2次(05:30和17:30),实验期间水温为26.5~29.5℃,盐度为25~28,溶解氧含量在7mg·L-1左右.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4.2%~96.7%)无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2.47~2.77)%·d-1,P<0.05],且在91.28mg·kg-1锌饲料组达最大值(2.77%·d-1),然而,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进一步增加,SGR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各处理组间体蛋白(14.0%~15.0%),体脂肪(5.4%~6.1%),灰分(3.7%~4.1%)及水分含量(76.1%~77.9%)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锌含量显著影响大黄鱼脊椎骨、全鱼和血清中锌的含量,而对肝脏锌含量无显著影响.以SGR与骨骼锌含量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大黄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分别为59.6和84.6mg·kg-1.  相似文献   

15.
从养殖大黄鱼病鱼的肝脏和脾脏内分离、纯化到溶藻酸弧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它是该病的致病菌。使用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生产的自动细菌鉴定仪(ATB)进行细菌鉴定,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符合溶藻酸弧菌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溶藻酸弧菌病病原菌传染途径,主要是从水经伤口传染到体内,在试验条件下传染率为60%。病原菌在30℃时生长很快,20℃时生长慢,10℃时基本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四环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等7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6.
郑尧兰 《齐鲁渔业》2008,25(9):37-39
进行了大黄鱼和(鱼免)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鱼免)(♀)×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15天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鱼免)(♂)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2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并分析了(鱼免)(♀)×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鱼免)(♂)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养殖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6%)、气单胞菌属(14.2%)、不动杆菌属(13.3%)、摩氏杆菌属(11.8%),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变得单一,腐败希瓦氏菌上升趋势明显。高品质期时,0℃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45.8%)和缺陷短波胞单胞菌(13.6%);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37.9%)和假单胞菌属(15.6%)。货架期终点时,0℃、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和59.6%。  相似文献   

18.
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6,30(1):103-107
首次报道了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平均死亡率15%。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为该大黄鱼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为诺卡氏菌。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苗淀粉卵涡鞭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祥楷 《福建水产》2013,(6):475-479
淀粉卵涡鞭虫是大黄鱼苗种培育危害最大的寄生虫之一.本文对大黄鱼苗淀粉卵涡鞭虫病发生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方法进行了研究,除常规防治方法外,利用双氧水与高锰酸钾合用也可起到杀灭虫体,减少寄生数量的效果.同时,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发生寄生虫病的育苗池水与正常池水的水质理化因子,为有效诊断和防治大黄鱼苗淀粉卵涡鞭虫病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恢复舟山渔场本地种岱衢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c Focea)资源,2000~2009年进行了岱衢族大黄鱼增殖放流试验。10年间共放流了经过人工繁育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1288.0×10^4尾,其中包括标志鱼62680尾。回捕标志鱼1432尾,平均回捕率2.73%。回捕试验结果表明,在岱衢洋进行本地大黄鱼的放流可行,体外挂牌法适合于大黄鱼的标志放流,放流鱼苗不仅可以成活、生长,还能够产卵、增殖并进行洄游;放流使舟山渔场本地岱衢族大黄鱼资源得到显著恢复,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