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洋白蜡卷叶棉蚜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主要危害木犀科白蜡属植物,如洋白蜡、美国白蜡、绒毛白蜡等。生产中常误认为白蜡卷叶棉蚜,应加以区别。近几年,该虫有进一步蔓延趋势,现将其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予以介绍。危害特点洋白蜡卷叶棉蚜寄生被害植物叶片  相似文献   

2.
杨潜叶叶蜂(Messa taianensis Xiao et Zhou)属膜翅目叶蜂总科叶蜂科,2000年4月在北京大兴区榆垈镇杨树片林被首次发现,是北京地区新纪录种。对该虫研究表明,在北京大兴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根部土壤中结茧越夏、越冬,入土深度可达20 cm,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取食叶肉,上、下表皮残留,受害叶片黄褐色、气泡状,为害严重时林分呈一片焦枯,主要为害小叶杨、小美旱和北京杨等。笔者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防总站关于印发《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汇总工作方案》(林防总[2016]24号)的通知中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杨潜叶叶蜂在北京地区的风险性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杨潜叶叶蜂属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在分布区内加强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成虫期连续防治的对策,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叶蜂属昆虫纲,膜翅目,叶蜂科,种类多、危害广,为林业、农业主要害虫之一,但在苹果树上多年来很少发生危害。2018年,陕西渭北西部部分苹果产区突发叶蜂,且危害严重,给果树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1.形态特征2018年7月,我们在二年生苹果园首次发现叶峰,由于几十年来在当地苹果树上未见,所以当时不能准确  相似文献   

4.
黄翅菜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又名油菜叶蜂、芜菁叶蜂,菜农称作黑虫子、菜黑虫,分布广泛,主要为害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油菜、芜菁、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芹菜等其他蔬菜,以白菜、萝卜受害较重。近年来在反季节春大白菜生产中为害呈现上升趋势,局部地区爆发成灾。  相似文献   

5.
正黑边天蛾分布于东北、华北、台湾等地,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也有分布。主要危害忍冬科忍冬属金银木、白雪果、红雪果、金银花等园林植物,是一种新的虫害,原误为是锈胸黑边天蛾。近几年该虫有进一步蔓延严重的趋势,现将其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危害特点黑边天蛾低龄幼虫取食寄主的叶片表皮,多将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高龄后的大幼虫食量大增,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部  相似文献   

6.
<正>黏虫又称五色虫、剃枝虫、行军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具有迁飞性、杂食性、暴发性,是全国性重大农业害虫。在我国谷子产区普遍发生,除谷子外可食害百余种植物,主要以幼虫危害谷子叶片,咬食成缺刻,大发生时能将叶片啃食干净,仅留叶脉,造成减产,甚至绝收。黏虫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春季由南方向北逐渐迁移危害,秋季又由  相似文献   

7.
徐林 《种业导刊》2012,(1):22-22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欧洲等地,国内较少发生。201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首次在河南省开封市发现该虫危害夏玉米幼苗。  相似文献   

8.
李正武 《种子科技》2017,(10):96-97
楚雄腮扁叶蜂属于膜翅目、扁叶蜂科,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据统计,目前楚雄腮扁叶蜂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等我国西南地区,还有一部分在西南部沿海地区,由楚雄腮扁叶蜂引发的自然灾害破坏农业和森林,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如何进行楚雄腮扁叶蜂的防治,有效地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安全,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以四川省为例,从楚雄腮扁叶蜂的形态及生物学特征、影响楚雄腮扁叶蜂发生的因素和防范措施等方面出发,探讨对楚雄腮扁叶蜂病虫害的防治,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和农业产量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危害水稻的蝽象主要属于半翅目的蝽科和缘蝽科两个科,常见的有稻绿蝽、稻黑蝽、大稻缘蝽、斑须蝽、稻棘缘蝽等,均属局部地区间歇性危害的害虫,其中前二者属蝽科,后二者属缘蝽科。稻绿蝽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稻黑蝽、大稻缘蝽、稻棘缘蝽则分布于长江流域与华南各省。多数种类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麦、玉米、豆类以及各种杂草。一、为害特点(表1)  相似文献   

10.
危害月季花叶片的昆虫,有蔷薇叶蜂、苹果褐卷叶娥等。这里介绍对它们的识别与防治。蔷薇叶蜂成虫体长7.5毫米,翅黑色,半透明,头、胸及足黑色,腹部黄色;卵椭圆形,绿色;幼虫黄绿色,头部淡黄色,蛹乳白色,茧椭圆形,暗黄色。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  相似文献   

11.
刺梨是继沙棘之后的一种新兴花果木,为蔷薇科蔷薇属落叶或半长绿灌木,分布在云、贵、川、广、陕等省区。刺梨株高1米左右,茎、叶、花等很象刺梅。花大(花径5—7厘米),色艳,型美,味香,花期长(5月初—7月中)。果实长时碧绿晶莹,熟时(7月下旬—8月上旬)色泽金黄,稍加贮藏,还有特殊的草莓香味。刺梨鲜果营养丰富,V_c、V_p含量是所知的蔬菜、水果之冠,并含有人体所需的16种氨基酸和能抗癌防  相似文献   

12.
与有籽刺梨相比,无籽刺梨果实所含的糖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维生素均较高。不过生产中很多农户在选购苗木时,容易将无籽刺梨与有籽刺梨品种的苗木混淆。笔者经过多年观测和实地调查,现将这两种苗木的主要区别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白斑广翅蜡蝉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斑广翅蜡蝉(Pochazia albomnaculata Uhler)属同翅目广翅蜡蝉科,近年来对对柑橘、登、桂花、女桢茶等阔叶植危害日趋严重,尤其是管理粗放的柑橘园、行道观赏女桢危害特重。据调查,一颗柑橘上成虫可120产头,若虫1500余头,卵粒2500余粒,为了更好地揭示该种的种群动态,提高测报准确率和防治效果,于1996年至1999上对该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棕榈植物(Palmae)属于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有200余属3000余种,主要分布于全球近赤道地带的大陆及海岛上,原产我国的约有18属98种。科名中的“Palmae”的棕榈,手掌的双义词,源于棕榈的掌状叶片;国外和台湾也有人依据羽状中棕榈树称其为槟榔科,椰科。  相似文献   

15.
李登绚 《作物杂志》2005,21(4):64-65
野蛞蝓(AgriolimaxagrestisLinnaeus)属杂食性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别名蜒蚰螺、鼻涕虫等。以前常发生于我国东南沿海和湖泊密集地区,北方旱塬地区报道很少,2002年在陇东地区个别日光温室零星发生,2004年在局部地区日光温室普遍发生。由于环境条件适宜,化学防治药剂种类较少,虫体抗药性强,防治难度较大。目前野蛞蝓危害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需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蔓延。1危害症状野蛞蝓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蔬菜及瓜类、韭菜、花卉等多种作物和食用菌。野蛞蝓主要是取食蔬菜幼苗、叶片和其他幼嫩器官,将叶片咬成缺刻、孔洞,孔洞边缘不整齐而留有表皮,影响叶片的生长。发生严重时,可……  相似文献   

16.
<正>油菜茎象甲是一种危害油菜茎部的钻蛀性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油菜象鼻虫,是油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分布于我国各地油菜产区。近些年来旱地油菜茎象甲的危害有逐年加重之势,主要以幼虫在茎中钻蛀危害,成虫亦可危害叶片和茎皮,大发生年份茎受害率平均为70%左右,除危害油菜外,还可危害十字花科的蔬菜作物等,在生产上常被忽视。据调查,在严重发生时,油菜的减产率一般为25%~40%,特殊危害年份可导致大面积油菜倒伏绝收。  相似文献   

17.
对黔东南远志科远志属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确定该属在黔东南的分布共有9种,其中7种具有药用价值,新记录黔东南远志属植物2种,分别为尾叶远志polygalatatarinowii和小扁豆Polygala caudate。该研究掌握了远志属药用植物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将对开发和利用该属药用植物资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楚雄州自然分布(少数几种为栽培)的双子叶植物有2939种(含种以下单位),隶属170科914属。本文对其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双子叶植物科的分布类型主要是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41科,占24.18%)和热带——温带分布型(31科,占18.24%)为主。属的分布类型主要以泛热带分布型(243属,占26.59%)、东亚分布型(112属,占12.25%)和北温带分布型(94属,占10.28%)为主。楚雄州双子叶植物区系特征有以下显著特点:①植物种类丰富;②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广泛;③热带、亚热带成分突出。  相似文献   

19.
滇丁香的栽培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王国”云南有一类形态略似丁香花而比丁香花更大更美的花,那就是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庭院绿化新秀”的滇丁香。滇丁香为茜草科滇丁香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枝叶繁茂,四季常绿,叶片翠绿光亮,植物形态优美,花多而密,花大色艳,香味馥郁,是极其优良的园林观赏花木,但滇丁香在很长一段时间仍处于野生状态。  相似文献   

20.
张荣  骆强  冶富思 《种子》2015,34(1):54-57
对毕节学院植物标本室(BJ)韭菜坪及其邻近地区相关蕨类植物标本进行整理、鉴定。结果表明:韭菜坪及其邻近地区共有蕨类植物36科79属239种;其中,天坑耳蕨(Polystichum tiankengicola)、韭菜坪耳蕨(P.jiucaipingense)、吞天井耳蕨(P.puteicola)、天坑鳞毛蕨(Dryopteris jiucaipingensis)和贵州岩蕨(Woodsia guizhouensis)为近年来的新发布种;根据统计,该地区蕨类植物的优势科分别是鳞毛蕨科Pryopteridaceae(5属51种),蹄盖蕨科Athyriaceae(10属34种)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11属31种);该地区的优势属分别是鳞毛蕨属(Dryopteris)21种,耳蕨属(Polystichum)21种,蹄盖蕨属(Athyrium)16种。本地区蕨类植物科和属的分布热带性成分较高,分别有15科45属,占本区蕨类植物总科数的71.43%(世界分布的科除外)和总属数的67.16%(世界分布属数除外);该区蕨类植物种的分布温带性成分有174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种数的72.80%;同时,该地区蕨类植物种的中国特有成分较高,共有36种,占全部种数的15.06%,是现代中国蕨类的分布和分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