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生产高产、优质芸豆,以黑龙江省北部高寒条件下3个主栽中粒芸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芸豆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商品与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芸豆种植密度与经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密度为15万株?hm‐2时,龙270230、龙芸豆3号产量最高,分别为2287.93,3225.87 kg?hm‐2。龙271076在密度为20万株?hm‐2产量最高,为2677.00 kg?hm‐2。3个品种单位面积荚数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单株荚数、主茎分枝和百粒重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商品率与粒重极差随种植密度增加表现趋势载然相反。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绥农22大豆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对绥农22大豆品种进行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升高,茎粗和分枝教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百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单株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在5万~35万株·hm-2范围内,单位面积的荚数、粒数和产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为5万~30万株·hm-2时,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3.
密度与氮肥对机采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随着拾花劳动力紧缺以及拾花价格上涨,棉花机械采收已成为主要的棉花采收方式,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十分必要。[方法]以‘新陆中54号’为供试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18和24万株·hm-22个种植密度,副区为0、170、320、470 kg·hm-24个施氮量。[结果]当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施氮量320 kg·hm-2时,增产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分别为33.64%和6.38 kg·kg-1,与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倒3叶宽、真叶数、果枝数、茎粗、主茎日增长量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增加;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以上性状呈降低的趋势。增施氮肥及增加种植密度均会延长生育期。在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时,叶面积指数、单株结铃数、单铃质量、衣分、籽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24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增产率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结论]南疆阿克苏地区棉花种植密度24万株·hm-2、施氮量320 kg·hm-2较为理想,增产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产量较高,农艺性状符合机采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玉米/芸豆间作模式下,芸豆种植密度从7.8万株/hm2到19.2万株/hm2变化过程中,芸豆产量呈抛物线变化,种植密度变化主要影响芸豆单株荚数和粒重,对单荚粒数影响较小.同时,种植密度对芸豆籽粒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籽粒外观品质变劣程度加剧,籽粒淀粉含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而蛋白质含量则极显著增加.综合产量及品质指标分析,在此种植模式下,芸豆密度为12.5万株/hm2时可实现优质高产,是玉米间作芸豆的最佳密度配置.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四季豆蔬菜,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开展四季豆不同密度、施肥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四季豆株高、产量、经济效益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单株鲜荚数和鲜荚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株高、单株鲜荚数、每荚粒数、鲜荚重、鲜荚产量、经济效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高。四季豆种植密度以11.7~18.3万株·hm~(-2)为宜,施肥量全生育期施微生物复合肥(17∶17∶17) 675~735 kg·hm~(-2)、尿素240~255 kg·hm~(-2)、钙镁磷肥150 kg·hm~(-2)、复合肥(15∶15∶15)75 kg·hm~(-2)、水溶肥30 kg·hm~(-2)、冲施肥6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高淀粉玉米郑单19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9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4.5、6.0、7.5、9.0万株·hm-2)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高淀粉玉米郑单19的产量有显著影响.随密度的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降低,穗变小,而穗数增加.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202.22x2 2790.67x 82.98,籽粒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随着密度由4.5万株·hm-2增加到7.5万株·hm-2,玉米籽粒产量逐渐提高;密度由7.5万株·hm-2增加到9万株·hm-2,玉米籽粒产量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设置6万、9万、12万、1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通过调查株高、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及产量,研究种植密度对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株高和单株荚数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分别在种植密度为9万、12万株/hm2时出现最大值;产量刚开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万株/hm2时最高,为1255.6 kg/hm2,随后开始下降。[结论]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12万~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菏豆28号、菏豆29号和菏豆33号大豆新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茎粗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都有所降低,而对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单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有所区别,菏豆28号每公顷密度21. 0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60. 0 kg/hm~2,菏豆29号25.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80. 0 kg/hm~2,菏豆33号16.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386. 7 kg/hm~2。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个氮肥用量和4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扬辐麦4号产量结构和群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扬辐麦4号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在中低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较高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氮肥用量为240kg·hm-2,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扬辐麦4号产量最高,穗数最多;4)成熟期茎蘖数和干物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黑龙江省芸豆高产栽培,通过研究5个不同种植密度对奶花芸豆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奶花芸豆的最适种植密度,以期指导农业生产。结果表明:奶花芸豆密度在14.3万~22.3万株·hm~(-2)时,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密度为17.4万株·hm~(-2)时达到峰值,此时的产量最高,达到3 033.3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晋北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春播绿豆产量的影响,以晋绿豆9号为试材,对6种种植密度下绿豆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表明,绿豆的产量与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适当提高分枝数和单株粒数,可提高绿豆产量;通过曲线估计得到绿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最佳预测模型为二次曲线模型y=246.23+169.66x-5.67x2,最适理论种植密度为14.96万株·hm-2,产量为1 515.37 kg·hm-2。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茴香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茴香的合理密植,高效栽培,以自选茴香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茴香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生育时期变化和日变化,以及地上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茴香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密度低于6.75×106株.hm-2时保持较高水平,此后随密度增加含量明显降低,在达到最高密度8.25×106株.hm-2时含量最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茴香种植密度增加之初略有提高,密度为6.00×106株.hm-2时最大,此后随种植密度增加,不断降低;茴香单株产量在低种植密度范围内较大,随密度增加单株产量降低;茴香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降低"变化,在6.75×106和7.50×106株.hm-2保持较高产量。因此,冬春茴香保护地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为6.75×106株.hm-2。  相似文献   

13.
以晋豆30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豆30号产量差异显著;15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2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680.8 kg/hm2;当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产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新农菜豆1号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农菜豆1号在3种不同密度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与密度关系不显著。以密度21万株·hm-2鲜荚产量最高,为12440kg·hm-2,百粒鲜重64.7g。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研究5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度随之增加,而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及百粒重呈下降趋势。当行距50 cm,株距10 cm,密度为2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 536.1 kg/hm~2,各处理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发挥皖宿2156的生产潜力,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5个种植密度和5个追氮肥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花期追氮量对皖宿2156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株高,减少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先增高再降低,在30万株·hm~(-2)水平下产量最高;花期追氮在可以显著提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小区产量。皖宿2156的适宜种植密度值为30万株·hm~(-2),在此种植密度下最佳的追氮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在玛纳斯县就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用北疆自育的新陆早13号、新陆早10号两个品种,用高密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株数在18万~24万株·hm-2范围内皮棉单产随密度、总铃数的增加而提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新陆早13号在20万~22万株·hm-2,皮棉单产2483kg·hm-2。新陆早10号在22万~24万株·hm-2,皮棉单产2442kg·hm-2。缩节铵用量195~232g·hm-2,株高控制在60~65cm,果枝台数7~8台。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绿豆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晋绿豆9号在不同密度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同时对绿豆栽培密度和施氮水平的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呈减少的趋势,单荚粒数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株荚数和单荚粒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绿豆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与施氮量对绿豆百粒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密度与施氮量互作时,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施氮量为150 kg/hm~2最适宜。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龙黑果蔗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了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龙黑果蔗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黑果蔗生产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为:种植密度4.5-5.0段·m-1双芽苗,有效茎4.35-4.95万株·hm-2;施纯N787.5 kg·hm-2、纯P 787.5 kg·hm-2、纯K 787.5 kg·hm-2、有机肥4500 kg·hm-2。当密度增加至5.55万株·hm-2,则导致果蔗个体之间争水争肥,影响龙黑果蔗的茎粗,从而影响其商品性。果蔗单茎重与果蔗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肥量增加到纯N 900 kg·hm-2、纯P 900 kg·hm-2、纯K 900 kg·hm-2时,则导致单茎重下降,从而影响了其产量。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在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进行,选用垦薯1号马铃薯品种,采用大垄双行,整薯播种,随机区组设计。3个行距,每个行距下3个株距,即3个种植密度。比较各行距下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减小呈递减趋势,大中薯率呈递增趋势;各行距下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均是种植密度为121 200株·hm-2最高,大薯率均是种植密度为72 700株·hm-2最高;总体来看,不同种植密度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121 200株·hm-2小薯率较高,适合生产种薯,其中以株行距为15 cm×20cm最适合生产种薯;种植密度72 700株·hm-2大中薯率较高,适合生产商品薯,其中以株行距为25 cm×20 cm最适合生产商品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