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细菌性传染病,病羊主要表现消瘦、局部淋巴结脓肿和干酪样坏死为典型特征,该病在临床上易于治疗,但也易复发,一旦羊群发病则很难彻底清除,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三明市三元区某南江黄羊养殖专业户饲养的部分南江黄羊发现颈肩淋巴结脓肿和干酪样坏死,采集患病羊淋巴结脓肿物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分离出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山羊所发病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病。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陕南地区所饲养的山羊中流行奇怪的"长包"病,特征是,局部淋巴结发生脓肿和干酪样坏死,病羊消瘦甚至死亡。由于养殖户和基层兽医对本病认识不清,处置失当,导致本病在陕南长期存在,有蔓延之势,对人畜健康有一定威胁,应予重视。笔者根据诊治和查对资料,确诊为山羊伪结核棒状  相似文献   

3.
山羊皮下淋巴结脓肿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erculosis)感染山羊引起皮下淋巴结肿大,形成黄豆大到拇指大,有的甚至如核桃大不等的脓性包块,最后自然破溃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于脓肿破溃导致皮肤穿孔,严重影响皮张质量,影响患羊健康,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02年3月,福泉市龙昌镇山羊饲养户蔡某因为一羊肉馆代养4只山羊而引起本场山羊发病,共发现病羊18只,发病率达32.73%.现将诊断和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自2014年以来,四川达州地区众多羊场所饲养的山羊皮肤出现"长包"现象,有的羊场发病率甚至高达30%,但该病致死率很低。随着该病在羊群中越来越多,很难彻底根除,且导致山羊生产性能明显降低,才引起饲主重视。2015年5月,笔者对达州地区宣汉县发病山羊采集病料,经实验室确诊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进一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伪结核棒状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羊皮下、淋巴脓肿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经采集病料分离鉴定,其主要病原主要是伪结核棒状杆菌,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也是世界上公认难以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引起患病羊发生一处或多处脓肿,消瘦、生产性能低下,严重者发生死亡,该病一旦侵入羊群则很难彻底消除。近年来,随着养羊业的发展,大量从省内外引进种羊,加之商品羊的频繁流动,我省山羊群发生皮下、淋巴脓肿病较普遍,给养羊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本试验在本省分离鉴定的伪结核棒状杆菌中,选取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山羊病料分离的5株伪结核棒状杆菌,采用圆滤纸片法,…  相似文献   

6.
<正>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Pseudotuber-culosis,CP)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和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lymphadenitis,CLA)[1],多发于山羊和绵羊群体,导致病羊呈进行性消瘦、繁殖功能障碍且生产性能低下,发病迟缓难以察觉。一旦羊群感染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就很难彻底清除,因此对养羊业的危害极大[2]。  相似文献   

7.
山羊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淋巴结发生大小不一的脓疱。伪结核棒状杆菌为不规则、无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分类上属棒状杆菌属。具有多形性,呈球状、杆状,偶见丝状;在脓汁中多形性更明显,在新鲜脓汁中杆状占优势,而在陈旧脓汁中则以球状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齐齐哈尔市某山羊养殖场疑似患有伪结核病病羊的病原及其毒力,试验从不同病羊的皮下脓包中采集脓汁病料3份,通过细菌的分离与纯化、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确定病原,并通过致病性试验对分离株的毒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得到3株分离株,其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菌与伪结核棒状杆菌相符,分别命名为CP045、CP073、CP969;分离株CP045、CP073、CP969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伪结核棒状杆菌参考株的相似性分别高达98.8%、100%、99.8%,进一步确定3株分离株均为伪结核棒状杆菌。注射分离株CP073的3只小鼠中有2只于注射后36~48 h陆续死亡,1只精神极度沉郁、食欲不振;注射分离株CP045、CP969的3只小鼠于注射后5 d内均未见死亡,但状态不佳。注射分离株CP045、CP073、CP969的小鼠肝脏均不同程度出血、肿大,脾脏轻微出血;注射分离株CP073的小鼠皮肤表面有黄色脓汁渗出,皮下有黄白色玉米粒大小的结核样脓肿;注射分离株CP045和CP969的小鼠皮下未见明显脓肿。说明该山羊养殖场疑似患有伪结核病的病羊感染了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9.
棒状杆菌病是由棒状杆菌属的几种细菌引起多种动物发生的不同疾病的总称。羊假结核棒状杆菌病主要引起羊化脓性、干酪性淋巴结炎,主要由皮肤损伤接触传染,有的经消化道传染。笔者2008年5月15—19日对遵义县平正乡63户4228只山羊进行调查,发生羊假结核棒状杆菌病914只,发病率达21.62%,通过用以下方法治疗,痊愈912只,效果显著,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骆驼伪结核棒状菌病是由棒状杆菌科假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内脏和淋巴结与结核病相似的酪化结节。从肉眼上看,伪结核病的病变与  相似文献   

11.
羊伪结核病又叫干酪性淋巴结炎,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的病原菌是假结核棒状杆菌或称羊棒状杆菌,该病主要侵害羊,引起淋巴结化脓或干酪样病变,也可感染其他畜禽,人偶尔也有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笔者从2002~2004年肉检工作中的统计出,绵羊伪结核病的检出率达0.9%,山羊伪结核病的检出率为0.01%。  相似文献   

12.
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疾病,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该细菌广泛存在于患畜的皮肤、肠道内,也可以存活在自然环境中,例如肥料、土壤中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病菌。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传染性很强,患病骆驼会出现淋巴结、肺脏、皮肤脓肿现象,如果皮肤表面脓肿破溃,其白色黏稠脓液会流出污染周围环境,引发其它动物患病。笔者以实例为分析对象,对骆驼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昆明市西山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伪结核病是山羊一种慢性消耗性细菌病,对山羊养殖业的危害极大。为控制本病的发生,从2016年期间,对昆明市西山区存栏的38 225只山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伪结核病在西山区山羊平均发病率为10.3%,病死率0.1%,采集病料经细菌分离鉴定、小鼠毒力试验、16SrRNA序列分析比较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引起本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对其中2个菌株完成了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生化及16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对完成系统鉴定的2株细菌完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除链霉素、甲硝唑及复方新诺明外的大多数抗菌药物均对其敏感,可为该地区及昆明其他疫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羊和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 lymphadenitis in sheep and goat ,简称CLA),也称绵羊和山羊伪结核病(pseudotuberculosis in sheep and goat),是由伪结核棒 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该 病主要多发于山羊和绵羊,但在其他动物及人的病变材料也曾分离到该菌[1].189 1年Preis z和Guinand由羊的肾脏脓肿首次分离到伪结核棒状杆菌,随后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养羊国 家和地区广泛发现并报道,我国的很多养羊地区都有该病存在,往往由于羊毛产量减少、产奶量下降以及繁殖功能障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  相似文献   

15.
陕南白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分离鉴定及灭活铝胶疫苗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又称羊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对山羊危害最为严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陕西省石泉县陕南白山羊饲养量较大,羊群也存在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感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筛选对当地伪结核棒状杆菌敏感的药物和研制灭活疫苗,本研究从疑似伪结核病患羊采取多份新鲜的脓液,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对获得的1株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其研制灭活疫苗。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白色、干燥、扁平、不透明、边缘整齐的中等大小菌落,革兰染色阳性,经16SrRNA检测和序列分析,证实分离到的菌株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红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中度敏感。以该分离菌为种子菌制备的灭活铝胶疫苗无菌检验合格,试验接种山羊无不良反应,目前已经在采样羊场进行临床应用,进一步评价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旨在对重庆地区山羊体表型淋巴结炎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建立相应检测方法。无菌采集山羊患病部位脓液,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依据菌株16S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同时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从病料中主要分离到3种病原菌,分别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化脓隐秘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依据伪结核棒状杆菌磷脂酶D、化脓隐秘杆菌16SRN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nuc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以从3种菌株混合基因组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507、1 378和278bp的对应菌株特异性序列,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103cfu·mL-1;对采集的80份临床样品进行多重PCR检测,发现伪结核棒状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2.5%,伪结核棒状杆菌与化脓隐秘杆菌混合感染检出率为3.75%,三种菌混合感染检出率为7.5%。成功分离到山羊淋巴结炎的3种主要病原菌,并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该病的防控及治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省某波尔山羊养殖场发生了几乎波及全群的体表淋巴结脓肿,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18.
由溶解的山羊胎儿分离出一株羊伪结核棒状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哲里木盟北部山区某牧户的1只呈现流产症状的孕山羊子宫内已完全溶解的胎儿溶解物中分离出1株疑似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原体。通过生化反应等鉴定,确认该菌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19.
自哲里木盟北部山区某牧户的1只呈现流产症状的孕山羊子宫内已完全溶解的胎儿溶解物中分离出1株疑似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原体,通过生化反应等鉴定,确认该菌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陕西省规模化羊场中病羊躯干出现脓包的情况不断出现。为了获得引起陕西某山羊场病羊脓包的病原菌,无菌采集病羊脓包液,进行细菌分离、革兰染色、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及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获得1株具有β溶血特性、菌落直径大小为1~2 mm、呈苍白色、表面粗糙的革兰阳性球杆菌;16S rDNA扩增大小为1 412 bp,比对结果显示与伪结核棒状杆菌ATCC 19410菌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9%;用0.2 mL/只(1×10~8cfu/m L)的菌液剂量接种昆明小鼠,死亡率为100%(10/10),最终确定分离纯化病原菌为具有致病性的伪结核棒状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氧氟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杆菌肽等多种抗生素表现为耐药,药敏结果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