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抗性鉴定李晓平,何富刚,颜范悦,王艳琴,辛万民,董文良(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110161)魏家彪(辽宁省抚顺市前甸农科站113103)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等作物的重要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成为限制玉米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螟在...  相似文献   

2.
种植玉米诱集带对棉田昆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棉田种植单季和双季玉米诱集带对昆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种植单季和双季玉米诱集带后棉田的物种数、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增加;棉田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增加,但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稳定性增加.种植双季玉米诱集带对天敌的保护增殖作用优于单季玉米诱集带.  相似文献   

3.
在花生田间定量播种玉米、棉花,造成田间不同的小气候,一方面为不同种类天敌的昆虫提供适宜的小生态环境,以保护和繁殖,一方面诱集作物还可招引害虫,便于集中消灭。在花生田间以3.3×3.3米的穴行距,每穴种植玉米4株的模式保护天敌种群(主要是蜘蛛Araneae瓢虫Cocoinellidae、猎蝽Reduviidae、草蛉Chrysopiidae)效果最好。天敌量是化学防治田的10倍,以同样的株行距插种棉花,可以诱集大量棉铃虫产卵,使花生田间着卵量降低8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不同诱集植物对盲蝽的诱集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棉田盲蝽的农业防治技术,研究了9种诱集植物棉花(中棉所49、LB2、BJ2和HH2)、油葵、大豆、黄秋葵、凤仙花、玉米、苘麻、豇豆和黄瓜对棉田盲蝽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诱集植物诱集效果不同,且差异较大。其中苘麻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凤仙花,平均百株盲蝽可达421.9头和27.2头,其他诱集植物上数量均低于10头,诱集效果差。诱集植物对盲蝽的诱集效果与其花期长短、开花集中程度以及花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玉米不同品种清种、混种和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玉米清种区与混种区的玉米螟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得出,混种对降低一代玉米螟卵量有明显作用,比清种一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13%~45%。通过玉米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发生情况分析得出,间种向日葵的小区中玉米螟的蛀孔数和活虫数明显低于其它处理,认为向日葵可能对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诱集作物对棉田刺吸性害虫及其天敌的生态作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在棉田周围种植玉米、绿豆和向日葵等诱集作物,研究其对棉田蓟马、盲蝽的诱集效果和对草蛉、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等自然天敌的保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棉田四周种植这3种诱集作物,对棉田蓟马和盲蝽的诱集效果不明显,但对棉田草蛉、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保护增殖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瓜实蝇、南瓜实蝇以及桔小实蝇是为害果蔬的重要检疫性害虫。物理诱黏剂可用于多种实蝇的监测和防治,但缺乏对3种实蝇的诱集效果评价。田间开展了10种物理诱黏剂对3种实蝇的诱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10种诱黏剂对桔小实蝇的诱集作用最强,其中佳果多诱集的桔小实蝇数量最多,其次为黏王和神捕。研究还发现,诱集的实蝇大多为雄虫。佳果多、黏王以及神捕可用于桔小实蝇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8.
烟草和苘麻对棉田害虫的诱集作用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安阳通过田间小区采取不同方式种植烟草和苘麻,观测了其对棉田棉花上烟粉虱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烟草和茼麻对棉田烟粉虱和棉铃虫具有良好的诱集作用,3种方式诱集植物上烟粉虱发生量均大于其相邻棉花上的发生量;散种烟草对烟粉虱诱集效果好于散种苘麻和连片烟草,而散种苘麻与连片烟草差异不明显。棉铃虫幼虫量散种烟草〉散种苘麻〉连片烟草,棉铃虫的落卵量散种苘麻〉散种烟草〉连片烟草。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研究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后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量大、环境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而在降水量小、环境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棉铃虫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相同害虫危害条件下,降水量大、相对湿度高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田内玉米螟、赤眼蜂调查,初步认为,在低种植密度下一、二代玉米螟百株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较高,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玉米田的一代玉米螟危害较重。相关分析表明,一、二代百株玉米的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蛀孔数、隧道长度、活虫数及一代卵块寄生率等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健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穗上折率、穗柄折率、雄穗折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折率略有增加。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赤眼蜂的自然寄生率影响较小,3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一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略高,为44.24%和39.00%;二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较高,平均为84.59%和80.84%。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抗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百株折茎率、折雄率、茎秆钻蛀率及越冬幼虫数量和体重等指标分析,分析7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不同积温带品种表现高抗的品种为垦单5和高油4515,中抗品种郑单958和兴垦3;高感品种为哲单37和绥玉19,中感品种德美亚1号。  相似文献   

12.
室内抗螟性离体鉴定,采用虫粪圈法测定根据粪圈系数大小确定玉米抗螟性的强弱,凡系数大,幼虫发育良好,虫体重,且田间心叶期鉴定验证,食叶级别亦高,抗螟性差.系数与幼虫体重、与田间食叶级别均是显著正相关。比室内离体鉴定幼虫秤体重法,简便易行.不需要电子天平,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二代玉米螟发生动态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山东省胶南市1985~1994年二代玉米螟虫情与相应年份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从14个因子中筛选出3个主要预测因子,应用基于BAYES准则下的判别分析原理,建立了3个级别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经回报验证,历史拟合率为9000%,将1995、1996年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14.
杨宸  何康来  王振营 《玉米科学》2021,29(6):157-163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一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占总蛀孔数的69.6%;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下部,占总蛀孔数的41.2%.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和下部均有较多分布,分别占总活虫数的40.6%和36.6%.在吉林公主岭,玉米螟一、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分别占总蛀孔数的47.3%和47...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1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卵块寄生率达70%以上,卵粒寄生率达60%以上。赤眼蜂寄生一般发生在玉米螟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1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赤眼蜂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东华北春玉米区24份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鉴定。高抗和抗大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灰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品种16份,占参试品种的66.67%;高抗和抗丝黑穗病品种10份,占参试品种的41.67%;高抗和抗茎腐病品种18份,占参试品种的75.0%;高抗和抗玉米螟品种6份,占参试品种的25.0%。综合抗性评价筛选出广谱抗性品种9份,占所有参试品种的37.5%。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元生 《杂粮作物》2001,21(4):36-38
综述了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的研究历史、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抗螟育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措施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SW12-859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全株表达Cry1F基因杀虫蛋白。本研究以其为材料,与其遗传背景相似的郑单958为非转基因对照,在玉米心叶期(6~8叶期)和穗期(13~16叶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玉米螟初孵幼虫,调查其抗螟性、农艺性状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转基因玉米SW12-859对一、二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郑单958表现为感,二者受玉米螟危害程度(抗螟性)差异显著。转基因玉米SW12-859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近,在接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产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