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粳13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1995年以龙花91-340为母本,空育13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1996年接种其F1代花药离体培养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抗瘟性强、熟期早、米质优、丰产、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1 高产水稻种质龙粳 7号龙粳 7号 (原代号龙花 90 - 2 5 4 )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 1989年以藤系 137为母本 ,以龙花 84 - 10 6为父本杂交 ,1990年接种其 F1代花药 ,经离体培养育成的中早熟高产水稻品种 ,1998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2 0 0 0年获佳木斯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插秧栽培从出苗到成熟全生育日数为132天 ,需活动积温 2 4 0 0℃左右 ,株型收敛 ,秆强抗倒 ,苗期生长势强 ,分蘖中等 ,叶色淡绿 ,中抗稻瘟病。株高 85 cm,穗长 16.7cm,每穗 95粒 ,空秕率 8% ,千粒重 2 6.5 g,谷粒椭圆 ,无芒 ,颖尖无色。 199…  相似文献   

3.
花药培养技术在寒地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述了寒地粳稻花药培养技术,并介绍了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开展花培育种所取得的成就,育成了合江21号等9个花培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0多万hm2,还创造了大批新种质,这些新种质被广泛用于水稻新品种改良。实践证明,粳稻花培育种具有群体规模小、稳定世代早、选择效率高等优点,将花药培养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龙粳48(龙丰09757)是以龙粳17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2012-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区域、生产试验,较对照品种三江1号平均增产7.3%,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黑审稻2015014).该品种具有熟期早、单产高、抗病性好、分蘖力强、耐冷性强等特点,适合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龙粳20品种特征特性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该品种的丰产性、优质性与抗逆性。同时针对该品种历年来在生产中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保优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以达到平年高产、丰年超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水稻     
《种子世界》2004,(11):54-54
  相似文献   

7.
采用侧土配方施肥统一推荐的"3414”设计,对水稻龙粳31的肥料效应进行分析,通过氮、磷、钾不同处理试验,对肥料的用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得出最佳的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两个密度下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的最佳施肥量好于一元二次模型和三元二次模型的拟合施肥量,最佳施肥量为M1:N(尿素)154.8kg/hm2,P(磷酸二铵)99.5kg/hm2,K(硫酸钾)192.0kg/hm2;M2:N(尿素)135.75kg/hm2、P(磷酸二按)115.2kg/hm2、K(硫酸钾)155.2kg/hm2,M1施肥量高于M2,M1产量也高于M2。  相似文献   

8.
多种分类器在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及其用法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为主要数据源,选取贝叶斯决策、BP神经网络、概率神经网络、聚类等分类方法分别对数据源进行分类;并且,笔者为了充分利用有监督学习分类准确率高和无监督学习无需标定的学习样本的优点,提出了基于监督--非监督的聚类算法,然后对上述五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作了比较分析;实验表明文章提出的基于监督--非监督聚类方法只利用少量的有标定学习样本,即可得到较高的分类准确率,特别在少量样本时,该方法能得到比贝叶斯决策方法、BP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等监督学习方法更好的土地评价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尝试结合监督和非监督学习的方法,实现分类正确率和获取大量有类标签的样本之间的折中。  相似文献   

9.
该品种插秧栽培从出苗到成熟为126~130d,主茎叶片11片叶,所需活动积温2270~2330℃。株高85cm,穗长15cm左右,每穗65粒左右,结实率95%以上,千粒重23.5g,谷粒椭圆型,稀有短芒,颖尖秆黄色。株型收敛,分蘖力极强,孕穗期耐寒性强,喜肥抗倒,活秆成熟,较抗稻瘟病。在黑龙江省北部种植区一般产量在700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0.
水稻花培新品种龙粳10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龙粳10号(原代号龙花91-340)是继龙粳9号(龙粳长粒香)之后,该所成功选育的又一个长粒型优质水稻新品种,也是继龙粳8号(龙选948)之后,又一个运用综合育种技术育成的水稻花培新品种.其表现为米质优良、抗病突出、丰产稳产、耐寒抗倒、熟期适中、适应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旱地玉米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较秸秆粉碎还田和常规种植能提高土壤水分,增加降水的入渗深度,减少土壤耗水量,其顺序为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秸秆粉碎还田>常规种植。受基础土壤水分不同和降雨较少的影响,玉米生育前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水分差异不大,8月份充足的降水后,各措施充分显示了其蓄水保墒的作用,其中,9月份秸秆整秆全覆盖0~120 cm土壤贮水量为248.2 mm,较常规种植增加32.1 mm;降水入渗深度为120 cm,较常规种植增加25 cm。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和常规耕作5个处理,研究旱作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处理对燕麦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燕麦生产实施免耕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留茬覆盖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耕层中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燕麦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免耕留茬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免耕留茬覆盖处理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高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低覆盖,免耕高留茬高于低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处理对提高燕麦产量作用显著,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kg/hm 2,较常规耕作增产18.6%,其产量表现为:高留茬高覆盖>低留茬高覆盖>高留茬低覆盖>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13.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14.
覆盖措施对春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及耗水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130-133
高效节水措施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缓解我国荒漠绿洲区灌溉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基于此设定了大田定点观测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措施对荒漠绿洲区春小麦耗水规律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石子覆盖(S)、地膜覆盖(B)、秸秆覆盖(M)和对照(CK)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措施使土面蒸发量降低了25.6%~37.9%,有效的提高了土壤含水量。春小麦耗水量分别为B处理减少了13%,M处理减少了14%,S减少了8%,但B处理下的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WUEi)最高。可见,地膜覆盖是是适合该地区最佳的节水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常规耕作、免耕留高茬(30cm)、留中茬(20cm)、留低茬(10cm)四种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土壤呼吸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17∶00,日变化趋势受温度影响较大,变化幅度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季节变化的峰值出现在8月3日,整个生长季CO2平均排放速率影响表现为传统耕作>留低茬处理>留中茬处理>留高茬处理,各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免耕留茬处理有很好的保温、保水作用,且随留茬高度的增加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0~10cm土壤含水量和0~5cm地温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大麦鲜草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旨在为湖南饲用大麦整株的利用提供指导。以湖北‘华大麦9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饲草株高,分蘖数,鲜重和饲草品质等测定,分析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大麦鲜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华大麦9号’的生育期169天,在抽穗时株高达到最高,分蘖数在3~5之间。大麦在环洞庭湖区域种植整株收获做饲草利用,刈割时期可以从始穗期开始,以齐穗期为最好,留茬高度可以是5~10 cm,其中5 cm留茬高度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华大麦9号’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时期为齐穗期,总产量达到42.23 kg/小区。不同时期刈割其粗灰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差异不显著,以始穗期最高;粗纤维含量以成熟期最高;而粗灰分含量在不同刈割时期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 139.7 kg/hm^2,比CT(7 314.8 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 kg/(mm.hm^2)比CT减少32.4%。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根系吸水与土壤水分条件关系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田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主要集中在80cm以上的土,随着根系向纵深方向的伸展,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逐步增大。影响根系对某一层次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该土土壤中根量的大小、根系本身的吸水活力和土壤水分状况。在冬小麦生长后期,其上部土层中根系吸水活力出现下降。根系吸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可用活根的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根系吸水与土壤湿度有关的以数与描述。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渗透调节与光合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武玉叶  李德全 《作物学报》1999,25(6):752-758
在土壤水分胁迫过程中,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昌乐5号、北农2号与抗旱性弱的品种济南13,鲁麦5号相比,渗透调节能力高0.41Mpa~0.604Mpa;相对含水量少降7%~8%;叶片水势少降0.40Mpa~0.41MPa。水分胁迫使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抗早性强的品种与抗早性弱的品种相比,其下降的平均百分数为;光合速率前者比后者少降17%~22%;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固定道龙作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内春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下,0~30 cm土层,固定道垄作在拔节前土壤含水量较高;30~60 cm土层,其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下降8.55%,下降幅度最大,表现了良好的供水性;60~90 cm和90~120 cm土层,固定道垄作在全生育期内均保持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其产量较传统提高11.25%,水分利用效率达15.59 kg/(mm·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