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奔月之旅     
<正>神话传说里,美丽的嫦娥吃下仙丹之后飞升到月亮里寂寞清冷的广寒宫。现如今,为了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我国用自制的火箭先后送3位"嫦娥仙女"奔赴月球了。不过,这次的三号"嫦娥仙女"可不是独自奔月的,和她一起的还有月球车"玉兔"。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高的发射塔静静矗立着,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被发射塔抱在怀里,它准备把怀揣"玉兔"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送上太空。10、9、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国来说,2020年是航天年,在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两个月之前,新一代载人探月飞船,遨游太空成功降落,预示着下一步将把人送上月球。常言道:"地球一咳嗽,月球就感冒。"自诞生40多亿年来,月球与地球关系一直很密切。那么,月球从哪里来?与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有何瓜葛?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国载人飞船降落月球,会得到初步答案。现在,我们不妨对此作以下假设和猜想。  相似文献   

3.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一位叫奥尔德林的,虽然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同样让我们敬佩.  相似文献   

4.
问月     
<正>茫茫星空中,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邻居,最吸引人的眼球。自从有了人类,无论区域、种族,人们都被那皎洁的明月所吸引。因此月球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首选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对月球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但仍有无数的未知之谜等待着我们。月球身世之谜关于月球的出生之谜,大概有2种看法:"兄弟论"和"母子论"。支持"兄弟论"的科学家认为,在46亿年前,月球和地球从一团宇宙尘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随后释放着陆器,让玉兔号探月车开始探月之旅。有这么一句调侃某些旅行团的顺口溜:"上车睡觉,景点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我们的"玉兔"号月球车千里迢迢到达月球,当然不会拍几张照片就真的"圆满成  相似文献   

6.
<正>"嫦娥奔月"是一个在我国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2007年,我国"嫦娥一号"卫星搭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使我们千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嫦娥"得以奔月,牛顿"功不可没"。要使"嫦娥"能与月球"相会",就要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让"嫦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准确地安排飞行路径到达月球。那牛顿到底是如何帮助"嫦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科技》2006,(11):56-56
这是美国宇航局赞助的一项研究如何在太空中种植植物计划里用来模拟月球和火星环境的特殊圆筒装置,里面生长的是我们常见的莴苣,这项研究由美国得克萨斯农业试验站的科学家所主持。莴苣的幼苗将被放到模拟月球和火星的特殊圆筒培养室里用来研究如何在月球上种植植物。  相似文献   

8.
我们每个人都见到过熟悉的月球,但是所有地球上的人类永远只能见到这一半月球,谁也没有看到过另外一半的月球。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天体,是一个蔚蓝色的美妙的天体。地球和月球比起来,差别很大,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也可以说相当于4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总合,所以月球看起来很小,其实还是非常庞大的。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38万公里。从1958年以来,全世界发射了多枚探测器去探测月球。人类前期发射了108枚探测器,但是成功的只有52枚,不到一半。人类实现了6次载人登月,全是美国人实现的,另外。还有3次前苏联不载人的登月取样。目前一共从月球取回了382公斤的样品。另外,我们人类还获得了26块从月球上自动掉到地球上、被人找到的26块月球的岩石,中国南极探险队在南极找到了将近1万块天上落下来的石头,其中有一块是月球上掉下来的,有两块是火星上掉下来的。  相似文献   

9.
深空探测是21世纪空间技术的一大热点.月球虽然是一个非常严酷的环境,但它是人类走向宇宙的跳板.而且,月球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和理想的环境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从而使月球探测成为各国必争的领域.本文介绍了月球探测的发展和月球的环境,分析了月球测绘的重要性,展望了测绘在月球探测中的作用,建议尽快开展月球测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月球距离地球38.4万公里,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人类进行深空探测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最理想的跳板和中转基地.本文对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作了简要回顾,概括了人类月球探测的历程,分析总结了月球探测的成果及月球基本的几何和物理参数,并对世界各国正在实施或即将进行的探月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航天大国再次兴起月球探测热潮,为21世纪建立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做准备.  相似文献   

11.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近于圆形,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7.3天。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千米,这个长度用我们直观估计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乘坐时速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出发,需要16天才能到达月球;如果改乘每小时200千米的火车,就需80天后才能到达月球;如果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一座天桥,那么以每小时6千米的步行速度日夜兼程,  相似文献   

12.
月球探测的意义 1959年1月,苏联首先开始用航天器探测月球。美国人紧随其后,并在1969年~1972年执行的“阿波罗”计划中,共将17位航天员先利后6次成功送上月球,实现了对月球的实地探测,并在月球上安装仪器,对月球进行长期监测。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将于2015年-2020年重返月球。  相似文献   

13.
杨孝文 《百姓》2008,(3):31-34
美国总统布什曾于2004年宣布"新太空计划"(即空间探索设想),提出了在2015年重返月球,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的远景规划。不过,随着美国新一届总统将在今年年底产生,太空界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探索月球奥秘,我国制定实施了"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以中国神话中的月亮仙子嫦娥命名的月球探测器各负使命陆续奔月。探月先锋——嫦娥一号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都知道,月相随着月球绕地球运行而变化:从我们无法看见的新月开始,月亮逐夜变大,最后形成一轮明月,即满月;而后又逐夜变小,回复到新月,如此周而复始地圆缺循环。我们也知道,月球引力作用在地球的海洋上会产生潮汐。在新月或满月期间,月球、地球和太阳处于一条直线上,月球的引力作用最强,产生的引潮力最大,海洋上就形成大潮。然而近来有些科学家又发现,月球的引力作用还会引起地球上某些其他的自然现象。月球的引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12月2日,满载国人期望与祝福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在发射现场,来自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中粮福临门航天助威团一行,与负责此次探月项目的航天人一起,近距离见证了这历史一刻。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我国来说,2020年是航天年,在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两个月之前,新一代载人探月飞船,遨游太空成功降落,预示着下一步将把人送上月球。常言道:"地球一咳嗽,月球就感冒。"自诞生40多亿年来,月球与地球关系一直很密切。那么,月球从哪里来?与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有何瓜葛?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国载人飞船降落月球,会得到初步答案。现在,我们不妨对此作以下假设和猜想。  相似文献   

18.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在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飞行工作之时,中国农科院迎来了建院50周年华诞。五十载沧桑砥砺,半世纪春花秋实。总结50年发展进步的历史经验,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农业科学研究必须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的重大农业创新上来,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攀登世界农业科技高峰;必须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优选创新团队与人才,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加强自主创新和重点领域的突破;必须实现农业科…  相似文献   

19.
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美丽的神话故事,但一直到最近几十年,人类才真正使"嫦娥"奔上月球。正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推出和地球引力的发现,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利用它可以只凭少数观  相似文献   

20.
从1960年以来,我们一直跟踪国外的探测,35年的跟踪研究,又经过十年的综合论证,一直到2004年1月23号,温家宝总理亲自批准中国月球探测的立项,总经费14亿人民币。这不是一个天文数字,月球的探测绝对不会拖中国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只能是推动和促进。我一再说,这是北京市建2公里地铁的全部经费,何况这14亿是三年多的经费,每年大约用4亿人民币。这对我们巨大的十几万亿GDP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