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西东亚飞蝗的系统监测工作始于1989年,由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柳州地区植保站以及来宾、武宣、宾阳、贵港、邕宁、象州等6个县(市)植保(测报)站共同组成东亚飞蝗监测网,制定了适用于广西蝗区的“东亚飞蝗监测一般调查方法”。经过三年的实施,基本摸清了东亚飞蝗在广西发生的一般规律,年发生3个世代,主要以卵和少量的成虫及蝗蝻越冬,第2、3代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重叠发生,是当年发生为害的盛期。飞蝗种群在年内的数量变化接近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根据昆虫生态系统学的原理,针对我国东亚飞蝗发生地的成因和飞蝗的生物学与生态、生理学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根除蝗害方案,主要贯彻“预防为主,改治并举”的治理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实施证明:这一治理方针是行之有效的,目前暖温带的蝗害已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3.
东亚飞蝗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广西的蝗虫种类繁多,已报道的达140余种,许多种类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中,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害虫,在广西亦有800多年的成灾历史.近年来,在广西农区除东亚飞蝗外,尚有印度黄脊蝗、稻蝗、棉蝗等多种蝗虫对农作物造成局部、甚至较大范围的危害.为了掌握南亚热带蝗区的蝗虫发生动态,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蝗害,作者于1990~1991年对广西岩溶内涝蝗区、岩溶泛涝蝗区以及左江、右江、郁江、柳江、红水河等江河流域的历史性蝗区的蝗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总结,并编制简易分类检索表,以其为有关部门的蝗区飞蝗发生动态监测和指导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西东亚飞蝗蝗区类型及根除蝗害之刍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亚飞蝗是我国载入史册的历史性大害虫,远在公元前707年即距今2696年就开始有飞蝗成灾的记载,两千余年来在我国东亚飞蝗先后曾大发生过八百余次,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和灾难。因此,历代朝廷每逢谈起蝗灾均不寒而栗。 我国自解放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就极端重视蝗害问题,在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中央农业部多次委托中国科学院昆虫研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多尺度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生境动态监测并分析其生境变化驱动因素,本研究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卫星影像提取天津市大港水库2002、2006及2013年东亚飞蝗生境空间分布信息,从整体景观尺度(面积变化)、像元尺度(多时相信息二进制编码)以及斑块尺度(...  相似文献   

7.
2005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袭击了八桂大地,广西军民众志成城,共抗洪魔,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正当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时,另一场生物灾害——蝗灾也悄然降临。面对灾害,全区上下尤其是桂中人民发扬抗洪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再接再厉,在桂中腹地演绎了一场几乎完美的蝗虫歼灭战,确保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取得东亚飞蝗防治工作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8.
东亚飞蝗 (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是迁飞性强、食性杂、危害重的害虫。 1年发生 2代 ,第 1代夏蝗 ,第 2代秋蝗 ,以卵越冬。每年越冬卵在 5月初孵化出土 ,出土后蝗蝻经过 5次蜕皮变为成虫 ,于 7月初交尾产卵。 7月下旬或 8月上旬秋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新动态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南现阶段东亚飞蝗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原因,提出搞好治蝗减灾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治蝗工作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蝗灾的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防治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强调把蝗区分为3类,实施分级管理,综合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东亚飞蝗防治适期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环境及白洋淀水位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东亚飞蝗在河北省白洋淀蝗区出现了 1993、1995、1998、1999年和 2 0 0 1年持续大发生。 195 2年邱式邦等先生在毒饵治蝗方法一文中提出“将蝗虫消灭在 3龄以前” ;195 7年农业部在冀、鲁、豫、苏、皖 5省及天津市治蝗座谈会总结一文中 ,提出“力求做到在 3龄以前 ,一次喷药消灭秋蝗主力” ;196 3年郭尔溥先生在飞机喷粉防治东亚飞蝗的药量问题一文中 ,提出“应抓住蝗蝻 3龄以前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当前 ,由于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变化使蝗蝻出土期延长、飞机…  相似文献   

11.
2003年9月上旬,北海市暴发建国以来首次东亚飞蝗蝗灾,发生面积超7600hm^2,成灾面积达933hm^2。高密度中心小区6处,有蝗蝻1000头/m^2以上。北海蝗区属北部湾沿海稀树草原类型蝗区。文中分析了蝗灾的成因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广西北海市东亚飞蝗暴发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上旬,北海市暴发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东亚飞蝗虫灾,发生面积超过7000hm2,全市高密度中心小区6处。经自治区内资深专家学者考察研讨,认为北海沿海蝗区属北部湾沿海稀树草原类型,其成因复杂,主要是原生态环境改变,新生态环境未建立,而形成的蝗虫适生环境,在特殊气象因子作用下暴发成灾。并由此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绿僵菌油剂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2年在天津大港以绿僵菌LA06油剂防治东亚飞蝗进行了田间试验。绿僵菌分生孢子系在实验室采用常规双相产孢系统 ,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产生。油剂用V(大豆油 )∶V(煤油 ) =3∶7配制。试验区选用蝗蝻相对不易迁出迁入的高密度地带 ,3龄蝗蝻占 90%,成点片状密集分布。超低量喷雾 1hm2 喷施绿僵菌油剂1.5L ,含绿僵菌干粉48g ,其分生孢子含量为1.37×1012个。药效调查采用全区密度级别估测法调查试验区虫口密度变化 ,并以笼罩法试验作为旁证。结果表明 ,在施药后 6~9d蝗蝻种群急剧减少 ,第 18天虫口减退率达 81.1%。田间防治与笼罩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用亚蝗微粒子虫毒饵在室内和田间防治东亚飞蝗的试验结果表明,饵料含孢量约1×1012个/kg,投放量2kg/667m,于蝗蝻2龄期施用,14d内可获得87.8%的杀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东亚飞蝗的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主要受残蝗面积、密度和降水条件的影响;库、湖蝗区的宜蝗面积主要受库、湖水位的影响。同时,东亚飞蝗的发生期主要受蝗卵发育期温度条件的影响。利用上述因子分别对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及密度、3龄盛期进行预报,简便易行,准确可靠,时效性强,对指导防治工作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6.
阜南县位于淮北平原西南部,淮河及其支流谷河、洪河等流经本县。其中洼地面积452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4.5%,内有国家设置的蓄洪库和行洪区。地势低洼,旱涝灾害频繁,植被稀疏,杂草丛生,是东亚飞蝗栖息繁衍的适宜场所。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东亚飞蝗成为本县的历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气候变异、食料丰富和虫源不断积累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秋(8-10月)广西来宾市兴宾、象州、武宣发生严重的东亚飞蝗灾害.  相似文献   

18.
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拉硫磷是当前防治东亚飞蝗的主要农药。通过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用点滴法测定东亚飞蝗抗性为2.9倍,用浸虫法测定东亚飞蝗抗性为4.5倍。  相似文献   

19.
白洋淀东亚飞蝗暴发原因及持续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气候变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雨季少雨等气候异常及白洋淀严重脱水、生态环境恶化、秋残蝗种群密度大 和监测防治手段落后,是近年河北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持续大暴发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监测预警,将地理信息 系统和遥感技术引入到防治决策的整体系统中。重视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注意应急防治手段、改进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