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加速沈阳市新民地区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2个品种中有盐丰47、盐粳11、辽粳101、沈农9816、沈农9903、辽星15、辽星19等7个品种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辽星20,适合在新民市种植,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2011年在沈阳市新民地区进行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16个品种,有11个品种较辽星1号(CK)增产,分别为辽星20号、辽星13号、盐粳377、盐试6号、盐901、99-3、沈农9903、沈农02-5、沈农9816、沈农04-3、沈农Y2010,其中以沈农9816产量最高,达到10 955.6 kg/hm2,增幅为17.8%;其次为辽星20号,产量达到10 800.0 kg/hm2,增幅为16.1%,这2个品种目前已在沈阳市新民区推广,其他品种有待进一步试验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穗型水稻不同叶位功能叶片与灌浆特性、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以半直立大穗型水稻辽粳401和弯穗型优质稻辽粳37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位功能叶片[剪剑叶(T1)、剪倒2叶(T2)、剪倒3叶(T3)和不剪叶(对照,CK)]对不同穗型水稻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稻米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剑叶和倒2叶缺失均显著降低辽粳401强、弱势粒和辽粳371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不同叶位功能叶片缺失均显著延长了辽粳401的活跃灌浆期,缩短了辽粳371的活跃灌浆期;不同叶位功能叶片缺失均提前了辽粳401的最大灌浆时间,推迟了辽粳371的最大灌浆时间;剑叶和倒2叶缺失均显著降低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千粒质量,进而显著降低产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均表现为剑叶>倒2叶>倒3叶。与CK相比,剪剑叶处理中辽粳401和辽粳371的千粒质量分别降低18.32%和6.44%,产量分别降低16.52%和8.05%。随着缺失叶位升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逐渐下降,其中对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影响较大。不同叶位功能叶片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遮光对北方不同穗型粳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以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沈农9741、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盐丰47和弯穗型粳稻品种辽盐16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遮光对不同穗型粳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均导致了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和Pn的降低,其中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表现为沈农9741(10.55%)辽盐16(7.30%)盐丰47(7.01%),而Pn的降低表现为沈农9741降幅最大,盐丰47次之,辽盐16最小;遮光对北方粳稻叶片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了抽穗后4d内的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遮光后细胞内的叶绿体外形肿胀,与对照相比出现了较多的嗜锇颗粒,类囊体垛叠程度增高且紧密,淀粉粒数目有所减少。遮光后不同穗型粳稻品种都表现了一定的耐荫性,抽穗期遮光对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的影响大于对半直立穗型和弯穗型粳稻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北方稻区主栽品种辽星1号和辽优5218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抽穗开花期进行人工低温胁迫处理,研究剑叶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明显抑制Pn、WUE及Gs,杂交粳稻辽优5218的光合参数各项指标都低于常规粳稻辽星1号,在相同低温处理下辽优5218的Pn变化率要大于辽星1号,WUE和Gs的变化率较辽星1号平缓。两品种的叶绿素a和b的含量也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而显著下降,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叶绿素a。  相似文献   

6.
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巨大,通过利用耐盐品种、提高作物本身耐盐能力对增加粮食产量、经济效益以及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以粳稻品种沈农265(直立穗型)、辽粳294(半直立穗型)和秋光(弯曲穗型)为试验材料,在幼苗3叶1心期进行盐碱胁迫处理,设置NaCl浓度分别为0(CK),50(低),100(中),150mmol·L~(-1)(高),Na2CO3浓度分别为0(CK),5(低),10(中),15mmol·L~(-1)(高),胁迫处理7d后考察不同盐碱浓度处理对3种穗型粳稻幼苗生物量、Na+在细胞水平上的区域化及叶片气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碱浓度胁迫下,幼苗茎叶、根系生物量降低幅度表现为沈农265辽粳294秋光,而且鲜重下降快于干重,随着盐碱胁迫浓度增加,3种穗型品种茎叶、根系生物量的降低幅度也随之增大;盐碱胁迫后,沈农265、辽粳294和秋光幼苗叶片细胞质、液泡和细胞壁中Na+浓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随盐碱浓度的增加Na+浓度增幅逐渐扩大,细胞质中Na+浓度增幅总体表现为沈农265辽粳294秋光,而液泡和细胞壁中Na+浓度增幅表现为沈农265辽粳294秋光;盐碱胁迫下,沈农265、辽粳294和秋光幼苗叶片的气孔长度、宽度和密度均受到影响,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加,叶片气孔的长度和宽度降低,气孔密度增大,叶片气孔的长度、宽度降幅呈现为沈农265辽粳294秋光,而气孔密度增幅表现为沈农265辽粳294秋光。从幼苗生物量、叶肉细胞Na+浓度和叶片气孔特性来看,直立穗型品种沈农265的耐盐碱性要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辽粳294,更优于弯曲穗型品种秋光。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大田条件下,以辽粳294(直立穗型)和沈农8718(弯曲穗型)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粳294和沈农8718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0kg.hm-2和167kg.hm-2。两个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对氮肥的反应基本相同。增加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但同时也导致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减少,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各品质指标中,氮肥对垩白率、垩白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脂肪酸含量和整精米率,对其他品质指标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糙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下降,而整精米率、胶稠度则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孙旭初的叶片划分法选用株高相近,剑叶、倒二叶为直立型,倒三叶为披垂型的中叶型品种沈农91—281、辽粳5号,剑叶、倒二叶、倒三叶为披垂型的大叶型品种合川1号、沈农96,即两种不同株型四个品种,在高、中肥条件下,对不同方位层次的光照强度、群叶光照度、群体受光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株型的品种叶片着生角度不同,截获光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同一株型品种之间的差异不大,但受肥力调控作用较大。高肥条件下受光量沈农91—281高于辽粳5号,沈农96高于合川一号,中肥条件下则相反,同时反映沈农91—281、沈农96属于耐肥品种,高肥条件下产量高,辽粳5号属稳产品种。合川1号属不耐肥品种,中肥条件下产量高,高肥条件产  相似文献   

9.
不同株型水稻品种子粒形成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其子粒形成期剑叶与倒二叶的光合能力及其对CO2和光强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品种之间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差异:沈农8718、沈农8714、辽粳454与辽粳294的叶片光合速率均高于其他品种;高气孔导度或高同化能力均可能使品种具有高光合能力。光合速率随外界CO2浓度的增加先增后减,随光强度的增强而上升,且光合能力强的品种(辽粳454)在光强2 000 μmoL/(m2·s)以下未发现有光饱和现象。高光合速率品种具有较低的CO2补偿点(沈农8718为50.54 μmol/mol)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辽粳454为31.40μmol/mol,不同光强及CO2浓度下,气孔导度并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是辽宁省产粮大市,粳稻谷是主要种植粮种。对2014年种植的晚粳稻谷主要品种的质量、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依据《稻谷(GB1350-2009)》的粳稻谷指标评定,出糙率、整精米率等主要指标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测试品种均符合各级储备粮质量要求,适宜作各级储备粮。测试结果依据《优质稻谷(GB/T17891-19991)》的粳稻谷指标评定,出糙率、整精米率、食味评分、直链淀粉、胶稠度、垩白粒率等指标均符合优质稻谷标准要求。综合来看,辽星19号、沈农9816、金丰大穂、盐丰28、辽星6号的质量品质表现良好,建议农民试种上述品种。  相似文献   

11.
扬辐粳7号(扬辐粳492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中粳新品种,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苏审稻200413)。品质达一级优质米标准品质优异,达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糙米率82.7%,精米率73.6%,整精米率67.7%,垩白率7%,垩白度1.0%,碱消值7级,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92毫米,蛋白质含量8.0%。产量高于武育粳3号 2002年南通市粳稻区试,平均亩产量661.33公斤,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施氮和低施氮水平下,稻米的品质表现,以确定降低施氮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降低,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却有所增加。不同品种的品质性状在氮肥用量降低条件下,其变化方向和程度各不相同。氮肥用量降低,日本品种越光和丰锦以及中国品种铁粳4、沈农9017的碾磨品质和蒸煮品质都有所提高,而日本品种福锦和中国品种辽粳454-17的垩白性状明显变劣,米胶变硬,胶稠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粳稻品质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32个水稻品种(品系,以后简称品种)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直立穗型品种。依品质性状参试材料可聚类为6类,第1类辽盐40组品质特点是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第2类是辽粳294组,品质指标普遍很好;第3类辽粳5号组,垩白率、垩白度偏高;第4类沈农654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率、垩白度较高,胶稠度较小。黎明、辽粳326各成一类.垩白率、垩白度很高。直立穗型品种成粒率、谷粒长对品质影响很大;半直立穗型品种一次枝梗、成粒率、谷粒长宽比对品质影响很大:弯穗型品种穗长、二次枝梗/一次枝梗、成粒率、一次枝梗对品质影响很大。以提高成粒率为重点,可使穗部性状各指标实现优化组合,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氮肥浓度和形态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齐穗期剑叶光合速率(Pn)日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各因子对超级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条件下Pn在9:00~13:00时段无显著差异,早、晚差异显著;硫酸铵-硝酸钠混施处理.Pn呈单峰曲线,其他处理下Pn都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随着施氯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不同时段、不同氮肥处理.超级稻品种沈农265齐穗期剑叶净光合速率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质和相关程度不同;气孔因素是影响净光舍速率日变化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水稻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秀芬  韩勇  黄元财  刘江  贾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33-4735,4751
在分析2004年辽宁省中晚熟区试中11个水稻品种在8个不同试点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品种×地点互作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产量差异极显著;AMMI模型结果指出雨田202在辽阳望水台、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沈农9866、辽盐188及辽星3号在沈阳周边地区,辽优2006在海城市西四农科站、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具有特殊的适应性;而辽粳294和沈农9765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好。影响品种×地点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和日照,且不同品种对气候因子的适应性也不同,如辽盐188对温度较低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雨田202对日照时数较少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而辽粳294、沈农9765和花粳8号却适应大多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覆土深度对不同水稻品种出苗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直播品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出苗率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中胚轴伸长长度显著不同,并且覆土深度对各品种中胚轴伸长长度有不同的影响.辽粳399和辽粳401中胚轴伸长长度最长,分别为1.65~4.35 mm和2.53~4.54 mm,并且覆土深度越深,中胚轴伸长长度越长.盐粳48、辽粳212、铁粳14、辽优9906等品种中胚轴伸长长度不受覆土深度的影响,但胚芽鞘长度随着覆土深度的增加显著增加,说明这些品种出土动力主要来自胚芽鞘的伸长.本研究中,辽粳212、盐粳48、辽粳401等5个品种在覆土深度为2 cm时出苗率超过70%.因此,从出苗率角度来说,可作为直播的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选择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北粳1号和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铁粳11作为试材,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7.5 t/hm2和15 t/hm2)对不同穗型粳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北粳1号和铁粳11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重;施用7.5 t/hm2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为7.7%和6.6%,但对铁粳1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施用1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分别提高9.8%、4.7%和11.2%,铁粳11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增加6.0%、6.1%和7.4%。生物炭能够促进北粳1号和铁粳11干物质积累并提高产量,但存在差异性,直立穗型品种北粳1号比半直立穗型品种铁粳11对生物炭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对14个粳稻品种(系)叶面分别喷施0.5、1、1.5、2、2.5g/667m2的亚硒酸钠,以清水作为对照,研究了叶面施硒对粳稻产量和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对供试粳稻品种有增产效应,施硒量在1.5~2g/667m2时,供试品种(系)的平均单产达到最高值;施硒对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有改良效应,施硒量为1g/667m2时,14个供试品种(系)平均的垩白度下降1.47个百分点,垩白粒率下降3.23个百分点,达到最低值;施硒对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浙粳165和扬家粳7972在施用叶面肥之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升高,其他各个品种在1g/667m2硒处理下垩白粒率平均下降4.10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下降1.89个百分点,其中常粳167施硒后垩白粒率平均下降17.87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下降5.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2004年辽宁省中晚熟区试中11个水稻品种在8个不同试点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品种×地点互作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产量差异极显著;AMMI模型结果指出雨田202在辽阳望水台、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沈农9866、辽盐188及辽星3号在沈阳周边地区,辽优2006在海城市西四农科站、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具有特殊的适应性;而辽粳294和沈农9765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好。影响品种×地点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和日照,且不同品种对气候因子的适应性也不同,如辽盐188对温度较低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雨田202对日照时数较少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而辽粳294、沈农9765和花粳8号却适应大多数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选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4个主栽粳稻品种,垦鉴稻6、龙粳26、龙粳31和垦稻12,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灌浆结实期高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大,各供试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降低,糙米率、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晚熟品种垦稻12和垦鉴稻6的产量性状的变化趋势小于早熟品种龙粳26和龙粳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