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毛对虾幼体发育与水温和化学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长毛对虾各期幼体的发育与水温,海水比重,pH值,重金属及常用药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问题,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英杰 《水产学报》1996,20(4):370-373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的研究马英杰,张志峰,廖承义,马爱军,孙谧(青岛海洋大学,青岛266003)(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中国对虾,幼体发育,氨基酸THESTUDYONTHECOMPOSITIONOFAMINOACIDINL...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对虾幼体的五个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幼体脂肪中11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和EPA,油酸;在仔虾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EPA及DHA。从卵到仔虾整个发育过程中,幼体脂肪中的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DHA的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记录4组温度下斑节对虾溲状幼体和糠虾幼体的发育时间,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溲状幼体和糠虾幼体各期的有效积温及其生物学零度。溲状幼体和糠虾幼体6个发育期中,Z2耐高温的能力最弱,其余5个期无显著差异。在溲状幼体和糠虾幼体阶段,随着幼体的生长发育,耐低温(10-11℃)的能力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幼体的能量代谢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周洪琪  顾功超 《水产学报》1992,16(2):167-170
近年来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工厂化育苗技术的进步,已能使海捕亲虾与养殖越冬亲虾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产卵,然而虾卵孵化之后能否健壮地生长以及如何提高变态存活率,幼体的饵料起着关键的作用。生物饵料虽然效果好,但受到培养技术及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因此,目前育苗生产中的饵料仍以豆浆、蛋黄为主,辅以少量的生物饲料与配合饵料,以致幼体的抗病力差,变态存活率低。所以研究适合于中国对虾幼体营养需求的配合饵料很重要。至今有关日本对虾幼体营养的研究屡见报导,而中国对虾幼体的营养研究还未有报导。对虾营养的研究方法有分析虾体成分、梯度或正交法设计饲料试验以及能量代谢试验等。周洪琪(1990)通过能量代谢研究中国对虾亲虾的营养。Harris(1959)、Conover  相似文献   

6.
近缘新对虾幼体的饥饿、摄食和食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于1987、1988两年近缘新对虾的繁殖季节,研究了早期饥饿对近线新对虾幼体发育、变态的影响,饥饿时间与幼体变态时间的关系;幼体及后期幼体各阶段摄食卤虫无节幼体、褶皱臂尾轮虫数量的变化;幼体各阶段的适宜饵料种类及密度。  相似文献   

7.
对虾幼体培育中,成苗率的多少,除理化因子外,重要关键在于饲料。饲料的种类及其数量,投饲得当与否等都直接影响着成苗率的高低。由无节幼体培育到仔虾的成苗率一般只有0.5~2%,而绝大部分(98%以上)幼体死亡于溞状幼体向糠虾幼体发育过渡中及其之后。  相似文献   

8.
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除了必须具备性腺发育良好的亲虾、适口性好及营养丰富的饵料外。还要注意产卵亲虾的数量、产卵时间的控制,并加强育苗期间水质、水温及对虾育苗密度的控制及管理。  相似文献   

9.
刀额新对虾俗称泥虾、基围虾,属对虾科、新对虾属,分布于我国南方沿海,是一种广盐性种类。其经济价值高,又耐干露,既能在海水中养殖,又能在低盐度或淡水池塘中养殖,是开发海淡水交叉养殖的优良品种。现将其幼体培育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虾幼体停食病是近年来对虾苗种生产中的一种严重疾病,本文就其表现症状、防治实践和防治效果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就与此相关的外源亲体和幼体的引入以及苗种生长中的幼体消毒和水处理工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防治途径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Larvae of Metapenaeus monoceros (Fabricius) at protozoea 1 (PZ1) stage were stocked in 2‐L glass flask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salinities (25, 30, 35, 40, 45, 50 and 55 ppt) on growth and survival until the post‐larval (PL) stages. The PZ larvae were not able to tolerate a sudden salinity drop of over 10 ppt. Yet, an abrupt salinity increase of over 10 or even 15 ppt did not cause mortality. The PZ larvae were successfully acclimated to different test salinities at a rate of 4 ppt h?1. The larvae displayed better tolerance to high rather than low salinities. The lowest and highest critical salinities appeared to be 22 and 55 ppt respectively. Taking into account surviv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the optimal salinity for the larval culture of M. monoceros inhabiting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was 40 ppt. At this salinity, the PZ1 larvae were successfully cultured until PL1 stage within 11 days with 68% survival on a feeding regime of Tetraselmis chuii Kylin (Butcher) (20 cells μ L?1), Chaetoceros calcitrans Paulsen (50 cells μ L?1), Isochrysis galbana Parke (30 cells μL?1) and five newly hatched Artemia nauplii mL?1 from M1 onwards at 28 °C.  相似文献   

12.
花鲈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描述了温度为12.2-14.0℃、盐度为22‰的天然海水中用捕自浙江省宁海县和奉化市沿海的花鲈进行人工繁殖时,花鲈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3.
采用显微观察、拍照、测量的方法,对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人工培育苗种各阶段仔鱼的发育(0-80 dph day post hatching)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12℃、盐度为28-32、pH为7.8-8.2、光照为800-1200 Ix、微充气静水的培育条件下,太平洋鳕早期仔鱼发育主要特征为:0-5 dph仔鱼完全营内源性营养,1 dph仔鱼黑色素沉积较初孵仔鱼颜色加深,眼球出现彩虹色素,5 dph仔鱼消化道已打通(除肝脏外);6dph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内有小颗粒物质,营混合性营养;9dph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道内充满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入外源性营养期,血细胞流动清晰可见;12dph仔鱼头部黄色色素带明显;15dph仔鱼黑色素和黄色素密集,鳔器官开始形成;17dph仔鱼开始出现彩虹色素;20 dph仔鱼眼球发育完善,腹动脉可观察到明显的血流,鱼体尾部色素点开始出现;30-50 dph仔鱼各鳍条雏形发育;30 dph仔鱼尾鳍鳍条开始发育;40dph仔鱼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p.),第1、2、3背鳍已出现雏形;50dph仔鱼尾椎骨开始上翘,臀鳍、背鳍雏形已清晰可见;60-80 dph仔鱼色素细胞迸一步发育,各鳍条逐步发育完善,胆囊清晰可见;60 dph仔鱼鳃部呈现红色;70dph仔鱼腹部有银白色鳞片雏形出现;80dph仔鱼鳃盖已基本发育完善,腹鳍出现.本研究对太平洋鳕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描述,可为后续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15.
小体鲟和俄罗斯鲟苗培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小体鲟、俄罗斯鲟的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摸索了此阶段适宜养殖的环境因子,并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饲养条件下,小体鲟全长、体重均超过俄罗斯鲟。苗种阶段成活率小体鲟为56%,俄罗斯鲟为49.6%。  相似文献   

16.
咸水水质对刀额新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刀额新对虾仔虾的急性中毒试验和水型生长试验,对刀额新对虾仔虾在不同类型咸水中的生存、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水质中的碳酸盐碱度和pH值对刀额新对虾仔虾的致死作用存在着交互作用,碳酸盐碱度96h LC50值为15.45mmol/L;(2)刀额新对虾仔虾能生长在一些S^AaⅡ、Cl^AaⅡ、Cl^MaⅢ等咸水水型中。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江珧亲贝的最佳催产方法及减少工厂化育苗过程中栉江珧幼虫上浮粘连现象,分别研究了不同催产方法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效果,不同培育密度和培育方式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阴干4 h后用升温3℃的次氯酸钠中和海水,可诱导亲贝大量排放精卵。并且对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影响较小。幼虫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幼虫最适培育密度为1 ind/ml,在降低幼虫培育密度的同时,在培育池内安装造浪泵,使培育水体流动起来,能够有效减少幼虫的相互粘连提高幼虫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用XTL-2400型解剖镜连续观察苏氏圆腹鱼芒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特征;用XS-18型显微镜观察其器官发育特征和结构,并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和记录。在水温29~31℃时,孵化时间为19 h,孵出仔鱼后70 h卵黄囊基本消失,90 h开始摄食。虽然水温稍有不同,苏氏圆腹鱼芒的胚胎发育速度比同属鲶形目的鄱阳湖黄颡鱼(55 h15 min)、瓦氏黄颡鱼(49 h15 min)、南方大口鲶(53 h25 min)和不同目的白鲢(31 h35 min)、多鳞鱚(36 h30 min)、银鲈(32 h)、梭鲈(106 h)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19.
安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利用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并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对安氏高原鳅胚胎及仔鱼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确定了到达各发育期所需的时间.成熟卵直径为0.87~1.05 mm,受精卵卵膜径为1.24~1.41 mm,微粘性.水温16.3~18.1 ℃,受精卵历时119 h 44 min孵出,所需积温为2083.4 ℃·h.受精卵发育的理论起始温度为4 ℃,发育所需的理论有效积温为1610.4 ℃·h.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35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约为4.58 mm,仔鱼期历时28 d.  相似文献   

20.
光唇裂腹鱼胚胎发育与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人工干法授精的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 )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光唇裂腹鱼的成熟卵近似于圆球形,呈金黄色,卵径为(2.2±0.13)mm;受精后12min卵膜吸水膨胀,卵膜径达(3.2±0.21)mm。水温在15-17℃的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74.28h。初孵仔鱼全长为8.5mm,6日龄仔鱼初次摄食丰年虫,进入混合营养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