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7α—甲基睾酮诱导虹鳟性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浮2周的虹鳟仔鱼投喂含17α-甲基睾酮(17α-Mt)3mg/kg食物和25mg/kg食物,持续45天,雄性率为90.5%和83.3%。  相似文献   

2.
张利红  张为民 《水产学报》2000,24(5):407-411
采用间隔15d多次埋植雄激素雄烯二酮(4-androstene-3,17-dine,ADSD)或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诱导雌性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性腺发育成熟;并着重研究埋植雄激素后,雌鳗血清中促性腺激素(GtH)及脑和垂体中哺乳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mGnRH)含量的动态变化。一次或多次埋植ADSD后,1~5d的血清GtH含量上升,然后下降;并且,血清GtH含量上升的幅度随埋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MT处理组,只在埋植7次后第15天测得血清Gt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仍显著低于ADSD处理组。这表明埋植ADSD和MT可促进GtH的分泌,但两者促进GtH分泌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埋植ADSD1d后,脑和垂体中mGnRH含明明显增加,第2天后和对  相似文献   

3.
4.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腹部埋植方式,用17α-甲基睾酮(17-αMT)以10mg.kg-1剂量处理2龄雌性赤点石斑鱼(每4周埋植1次,共埋植2次),检查埋植前后性腺结构、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以及脑和性腺芳香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一次埋植17-αMT即可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不同程度的性逆转,性腺成熟系数(GSI)明显下降,性腺中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出现大量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性逆转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鱼精巢相似,部分鱼转变为功能性雄鱼,经轻微的腹部挤压可排精,精子活力与正常雄鱼相似。赤点石斑鱼埋植17-αMT后前脑、中脑的芳香化酶活性明显提高而后脑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但性腺芳香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埋植17α-MT后第4周血清中11-酮基睾酮(11-ketotestosterone,11-KT)浓度显著升高,而睾酮(testosterone,T)和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浓度变化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脑部芳香化酶活性的显著升高与性逆转密切相关,17-αMT主要通过提高血清中11-KT水平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性逆转。  相似文献   

5.
姚汶励  姜鹏  白俊杰 《水产学报》2019,43(4):801-809
利用养殖草鱼雌性个体所表现出的生长优势,探讨通过性逆转培育全雌草鱼品种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实验采用拌料投喂诱导方式,在饲料中设置0、50、100和200 mg/kg 4个浓度梯度的17α-甲基睾酮(MT),连续投喂150 d,观测不同处理水平草鱼性腺结构和血液中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睾酮(T)和11-酮基睾酮(11-KT)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草鱼性逆转过程中的特征变化。性腺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从投喂30 d开始,各处理组卵巢中开始出现精原细胞。30~150 d,50 mg/kg MT处理组草鱼卵母细胞的生成及成熟受到抑制,发育迟缓;100 mg/kg MT处理组的生殖细胞受抑制程度要高于50 mg/kg MT处理组,实验结束时性腺已被大量精原细胞占据,有向精巢发育的趋势;200 mg/kg MT处理组精卵兼性状态较50 mg/kg MT处理组明显,但精原细胞的数量少于100 mg/kg MT处理组,对照组卵巢未出现精原细胞。血清类固醇激素测定结果显示,投喂不同剂量的MT,E_2浓度均显著升高,于45 d时达到最高值,之后趋于平稳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未经处理的雄性草鱼,随着早期精巢的发育,其E_2水平也逐渐升高。随着MT投喂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T浓度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5 d时各处理组降幅最大,且与MT浓度呈正相关,11-KT则有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100 mg/kg MT为其性逆转较适宜的浓度,MT可使早期雌性草鱼血清E_2升高,发挥雄激素效应,从而促进卵巢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将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3月龄的红剑尾鱼各100尾,分别平均分成二组,即各设一对照组和一处理组。在处理组的基础饲料中添加10μg/gm的甲基睾酮,饲养50多天,期间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逆转现象,并对其体表及肌肉中所沉积的β-胡萝卜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饲料添加10μg/gm的甲基睾酮不能使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性逆转,体色也无明显变化;但能使3月龄的红剑尾鱼全雄化,且其群体的体色得到加深。  相似文献   

7.
将 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 (Mollienisia velifera )、3月龄的红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 )各 10 0尾 ,分别平均分成二组 ,即各设一对照组和一处理组。在处理组的基础饲料中添加 10μg/ gm的甲基睾酮 (Methyltestosterone ) ,饲养 50多天 ,期间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逆转现象 ,并对其体表及肌肉中所沉积的β-胡萝卜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饲料里添加 10μg/gm的甲基睾酮不能使 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性逆转 ,体色也无明显变化 ;但能使 3月龄的红剑尾鱼全雄化 ,且其群体的体色得到加深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影响黄鳝性转化的因素;黄鳝性转化后的性腺组织变化;各种外源激素对黄鳝性转化的影响,以及激素使用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9.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是重要的冷水性养殖鱼类,三倍体虹鳟以其不育或育性不良、肉质提升和生长周期缩短等特点得到养殖者的喜爱。尽管国内多地已经进行了三倍体虹鳟制种的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三倍体虹鳟苗种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本文拟对三倍体人工诱导和倍性鉴定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以利于更有效地进行三倍体虹鳟规模制种。  相似文献   

10.
甲基睾丸酮诱导鲫鱼雌核发育子代性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本德 《水产学报》1982,6(2):147-152
水文介绍了用甲基睾丸酮诱导鲫鱼雌核发育子代性转化的研究结果。对孵化后3天的人工雌核发育的红鲫仔鱼和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仔鱼,以含有不同量的甲基睾丸酮激素饵料喂养90天,再用一般饵料喂养直到可以剖腹鉴别性别。结果是:1,喂用每克MT23—20ug激素饵料的,除1尾发育为精卵巢外,全部试验鱼都发育成雄性;2,喂用每克含MT30-100ug激素饵料的,没有雄性鱼出现。此外,用1ml王业酒精同1g饵料配制的混合饵料,喂养90天的试验鱼,有60—84.6%的个体发育成雄性。不加激素和酒精的饵料喂养的对照组鱼,全部发育成雌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鱼类性转换的人工诱导方法及其应用意义,人工诱导鱼类性转换,可获得所需性别的亲鱼,使亲鱼提前生殖;在单性养殖中,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诱导黑鲷性转换的实践认为,使用激素,经济实用,是海水鱼类养殖中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应用性激素诱导罗非鱼性别转化,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一般采用自然繁殖,体长6.6-12毫米的仔鱼作为诱导对象。根据性别分离规律。自然繁殖的仔鱼雌雄性别基因符占一半,故无论向雌性或雄性转化,其实际最高转化率只为50%左右,还有50%左右属自然性别鱼(杨永铨等,1978,1979)。由于性转化罗非鱼与自然性别罗非鱼在外观上不易区分,因而在实验中不便直接观察性转化进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静水压法和热休克法对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受精卵进行处理,诱导四倍体.对发育至原肠后期的胚胎进行染色体制备并计数,结果显示热休克处理组的四倍体诱导率为5.5%,静水压处理组的诱导率为22.8%,静水压的诱导效果明显优于热休克.最佳的开始处理时间为受精后340min,静水压力为650 kg/cm2,处理持续时间为5min.  相似文献   

14.
雌酮诱导的XY雌鱼与正常雄鱼交配获得的一尾YY雄性金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报道了在仔鱼期口服异性激素后金鱼性分化朝两个方向完全反转的实验。遗传上的雌鱼性反转为雄鱼是用甲基睾丸酮诱导的,而遗体上的雄鱼性反转为雌鱼则是由雌酮诱导的。通过性转化的动物与正常动物交配获得性机能反转的成功,为性别决定的同型一异型配子机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16.
高健 《河北渔业》1992,(3):9-10
<正> 全雄罗非鱼生长速率较高,在生产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了追求高利润养殖生产,不少养殖单位都在生产中尽力培养全雄罗非鱼群体。目前,在生产中常用的诱导激素有17α—甲基睾酮和17α—乙炔睾酮,用这二种激素经口投喂的剂量分别为5 mg/Kg饲料和50 mg/Kg饲料。酒精、丙酮、乙醚和氯仿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溶解17α—乙炔睾酮,但常用的溶剂为95%的乙醇。目前,尚未弄清这些溶剂对17α—乙炔睾酮诱导罗非鱼性逆转的能力。本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人工配对方式对福氏刺尻鱼的性逆转进行了诱导,并从形态学和组织学层面对其性逆转过程和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氏刺尻鱼的性腺分为纯雌鱼卵巢、纯雄鱼精巢和雌雄(♀/♂)兼性期性腺3种类型。性腺均先分化为卵巢;性逆转发生于第II期卵巢阶段,通过1大1小配对诱导1~2周时,大个体雌鱼第II期卵巢停止发育并逐渐萎缩,在卵巢壁和产卵板上逐渐分化出雄性生殖细胞,性腺内雌雄生殖细胞共存,形成兼性期性腺,即为雌雄同体阶段;配对诱导3周后,兼性期性腺完全分化为早期精巢,完成性逆转,个体成为功能性雄鱼;配对诱导4周后,性逆转的雄鱼精巢和小个体雌鱼的卵巢发育成熟,开始排精产卵。本文还分析了福氏刺尻体长、体重与性逆转的关系,并对性逆转过程、特点及可能的诱导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开展福氏刺尻鱼人工繁育和性别控制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揭示其性腺发育及性逆转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燕  李继祥 《畜禽业》2009,(12):14-16
体内诱导抗原技术是筛选病原性细菌毒力基因的重要方法,自2000年建立以来,不断应用于结核分支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性细菌的研究。该文对其原理及在病原性细菌毒力基因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于1996~1997年,用6-DMAP抑制太平洋牡蛎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产生三倍体,最高诱导率为93.8%。该实验组胚胎孵化率为81.0%,D形幼虫畸形率为17.6%。实验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6-DMAP浓度,设300、450和600μmol/L等三水平;诱导时机(观察静止状态的受精卵,以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的百分率指示),设10%、30%和50%等三水平;诱导持续时间,设10、15和20min等三水平,试验设三次重复。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检查采用染色体计数法。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3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的海水中10min;三因素的主次顺序: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6-DMAP的浓度和诱导时机对三倍体诱导率的影响显著;但诱导持续时间影响不显著。部分试验组得到4.2%~13.6%的四倍体和10%左右的非整倍体,这种情况可能与受精不同步抑制第一极体释放而导致的染色体多极分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