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是改善水资源与提高环境保障能力的基础。目前,水资源短缺、城市人口密集区地下水资源的超采以及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地下水污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该文通过对"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水资源现状的分析,指出"三化"发展过程中河南省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建议,以实现河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勾云川  李鹏 《农业工程》2013,3(3):59-62
从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建筑现状与采暖方式现状调研数据出发,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建筑现状与采暖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农村地区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势在必行的观念,旨在为河南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民居用能策略时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河南省“三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低碳村镇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供水保泉水资源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保持济南市的“泉城”特色,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分析济南市水资源概况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水资源必须坚持开源节流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综合治理。着重抓好管理体制转变和水法规建设,大力运用舆论宣传、经济杠杆、现代科学技术3种手段,全面实施“资源工程”、“民心工程”、“碧水工程”、“生态工程”4大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洛阳市水利现状存在的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落实河南省关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水同治"部署要求,通过采取九大治水措施来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1999年到2007年,北京连续9年干旱,加之可利用来水量大幅度减少,水资源紧缺形势非常严重,而农业用水也是用水大户,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用水量对减轻北京水资源紧缺现状有积极作用。结合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紧缺现状,介绍了北京市节水农业应对水资源短缺而利用工程、农艺和管理等措施发展到目前的现状和为实现“农业用水下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大目标而采取的主要做法,并从用水对象、节水技术和农业用水的水资源管理等角度分析了今后节水农业发展方向,也提出了节水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河南省的水资源管理,细化河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方法,对河南省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河南省2012和2013年为现状年,分别采用"年尺度多指标法"和"单指标法"对河南省各行政市的考核指标打分评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年尺度多指标法"的得分普遍高于"单指标法",其计算方法更客观,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强,为水资源管理考核建立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姚玲 《南方农机》2019,(13):96-96
毋庸置疑,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是重要的生存资源,水资源补给不及时,对人类社会稳定发展具有较大限制作用。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供给不平衡,所以当前要合理开发水资源,对水资源有效利用,避免水资源大量浪费。从目前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看,会出现环境破坏问题,当前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李玉兰 《南方农机》2022,(21):166-16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承载力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水资源在环境、社会、人口、发展及经济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约束边界两个角度出发,以“数量”“水质”“水域”“流域”四个总指标层级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同时,采取定量方式进行单因素分析,以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作为评判准则,将各评价指标与度量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河南省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明显。将BP神经网络与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RAGA-BP方法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引黄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标区域水资源利用的程度或水平处于低中级水平,水资源开发仍具有较大的潜力,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同时,该评价方法收敛速度快,精度高,可广泛用于相关水资源问题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省水资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涉及到河南省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诸多因素,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预测了未来几十年水资源的需求状况,改善了水环境的严峻形式,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延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威胁延安人民生命安全和制约经济迅速发展的"瓶颈".针对延安市水资源现状、用水特点等问题,剖析用水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化配置,以供定需,统筹发展,人、水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寻求适合延安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弼程 《河北农机》2023,(7):121-123
低碳农业是践行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对河南省低碳农业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从低碳农业及与之相关理论概念着手,结合河南省这一特定地理区位,通过数据的分析与对比,研究近年来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河南省进一步探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库的实践经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地制宜修建地下水库作为一项“绿色生态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稀缺问题的战略选择。本文在阐述地下水库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地下水库的研究现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其在解决水资源稀缺性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对地下水库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张锦红 《南方农机》2022,(12):36-39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农用化肥使用过量、农药使用过度、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于绿色农业环境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基于此,笔者首先阐述了发展绿色农业的背景、意义及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地理位置、土壤状况、产业发展状况,总结了河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现状;其次,根据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劣势,整理出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农民发展绿色农业观念性不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不清晰、农业产业化科技薄弱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停止对环境造成新的更大的损害、支持和鼓励环境友好型农业行为、加强农村农业天然产品的供给等对策,旨在为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正日益影响着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受缺水困扰。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水资源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在总结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取得的成果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转变下游引黄灌溉模式合理利用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通过分析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现状灌溉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日益短缺的黄河水资源供需供形势,提出了引黄灌溉的发展方向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如: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准水权”促进水权有偿转让和流动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优选模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文本建立了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4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指标体系,并将此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应用到河南省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中,最终选出了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河南省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该方案符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直击旗帜县     
2008年,怀仁县农机局倾力服务新农村“三化”建设,37台垃圾清运车“落户”全县19个新农村,为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孙新榜 《农村电工》2005,13(2):11-12
近年来,河南省襄城县供电局在推进供电所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农村电工“三化”管理进程中,不断改革农村电工工资分配办法,实行减员增效,提高农村电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加强农村电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电工整体素质,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河南省淮滨县积极探索实践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三化”循环利用典型模式是以秸秆生产食用菌为纽带,联动发展秸秆养殖和有机肥生产,实现农作物秸秆从耕地中来,最终又回归耕地的全过程闭环循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介绍了淮滨县探索实践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的做法与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