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樟树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索氏提取和超临界CO2萃取的樟树种子油油脂的理化常数及油脂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樟树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癸酸和月桂酸,占94%左右,并且超临界CO2萃取的油酸值低,适用于作医药和功能性油脂生产的原料。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佳木斯市榛树种子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以4种榛树的13个品系的榛树种子为试材,用气相色谱法对榛树种子的脂肪酸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3个榛树种子主要脂肪酸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油酸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85.83%,范围为82.36%~91.46%,亚油酸含量其次,平均含量为12.26%,范围是6.47%~15.64%。聚类分析得到5个类群:tp为第一类,82-18-2、82-11-3为第二类,第三类包括C5R4、83-19-3和C6R4,第四类有C5R7、85-152-1、C7R6、C6R7和C3R4,毛榛和hp为第五类。  相似文献   

3.
山核桃青果皮中脂肪酸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C/MS法测定了山核桃青果皮中脂肪酸的成份;用面积归一化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其中主要成份为十六碳酸(18.30%),十八碳酸(3.03%)、十六碳烯酸(2.93%)、十八碳烯酸(1.45%)、十八碳二烯酸(14.36%)、十八碳三烯酸(3.21%),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并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GC-FID分析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采用GC-MS鉴定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结果表明:茶籽油中检测出包括2种饱和脂肪酸在内共12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油酸;鉴定出5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而醛类化合物对茶油的特殊风味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的油茶籽油主要由4种脂肪酸组成,分别为棕榈酸平均含量为8.44%、硬脂酸平均含量为1.46%、油酸平均含量为80.92%、亚油酸平均含量为8.26%.  相似文献   

7.
以檀香科(Santalaceae)两个属6个树种心材的72个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石油醚提取物的成分组成特征,确定可能用于树种识别的指标。结果表明:檀香科6个树种心材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檀香属(Santalum spp.)5个树种与沙针属非洲檀香(Osyris lanceolata)心材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差异;用主要倍半萜含量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对檀香木(Santalum album)、新喀里多尼亚檀香(Santalum austrocaledonicum)和斐济檀香(Santalum yasi)3个树种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4%。  相似文献   

8.
试验分别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水蒸汽蒸馏技术提取依兰香花挥发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挥发油提取率为3.9%,明显高于水蒸汽蒸馏技术挥发油得率3.0%。采用GC-MS方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两种提取技术所得挥发油组成成分基本一致,确定出依兰香花挥发油成分有β-石竹烯、Germacrene D、苯甲酸苄酯、1,4,7,-Cycloundecatriene,1,5,9,9-tetramethyl-,Z,Z,Z-、以及乙酸薰衣草酯等近20种。试验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更适用于依兰香花挥发油的提取,并且β-石竹烯可以作为衡量依兰香花挥发油品质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SCDE)技术,采用响应面优化法(RSR),对广东惠州野生余甘子籽油的萃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0g余甘子籽萃取余甘子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103min,萃取压力19 MPa,萃取温度35℃,在此工艺条件下余甘子籽油得率为26.13%±1.4%.通过GC-MS分析表明,余甘子籽油中含有16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总GC含量达91.33%.通过分析油的理化参数及生产成本表明,超临界CO2萃取余甘子籽油是一个好的方法,具有工业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四种天然食用植物油脂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油茶籽油、牡丹籽油、橄榄油和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油脂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由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组成,但不同脂肪酸的含量相差较大。油茶籽油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为82.43%,核桃油脂肪酸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为62.91%,牡丹籽油脂肪酸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为41.78%,油茶籽油、牡丹籽油、橄榄油和核桃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达到90.04%、93.08%、85.43%和92.11%,4种油脂均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印加果种子中脂肪酸物质的累积规律,对印加果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脂肪酸物质进行解析,为印加果种植区域推广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选取成年印加果植株的18、36、54、72和90 DAF种子,利用液氮微量提取印加果种子的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组分和相对含量进行动态变化的测定分析。【结果】印加果种子整个发育过程主要分离鉴定出56种物质,其中包括14种脂肪酸类化合物(80.13%),7种酯类化合物(2.70%),24种烷烃类化合物(12.40%),7种苯环类化合物(3.96%)以及4种其他化合物(0.81%)。脂肪酸类化合物主要包含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16-甲基十七烷酸等物质。随着成熟度增加,脂肪酸总含量逐渐从53.60%、76.30%、76.78%、96.43%增加至97.54%。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呈增加趋势,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16-甲基十七烷酸等物质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印加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物质逐渐由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物质转化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物质,相比其他油料植物具有成熟期短、不饱和脂肪酸转化效率高等优点,推测可能与其高效的光合速率相关。因此,印加果作为一种强需光性的食用油料植物,适宜在纬度较低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以及台湾等部分区域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分析测定红树植物红海榄胚轴中挥发油和脂肪酸的成分。结果表明,挥发油中分离出29个峰,鉴定出29种化合物,酚类物质有11种,是最多的一类,其总量达到了挥发油总量的47.12%。其中3-甲氧基-1,2-丙二醇含量最为丰富,占挥发油总量的26.39%;另外,还含有对甲基苯酚、橙花叔醇、榄香素等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有效成分化合物。脂肪酸中分离出30个峰,鉴定出26种化合物,其中脂肪酸有8种,占脂肪酸总量的19.55%;十六酸(棕榈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含量比较高,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7.59%、4.25%、3.22%。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居群山桐子的果实含油率与脂肪酸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加快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推进能源替代,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最理想途径之一(唐红英,2008)。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开发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以保障能源安全,实现CO2减排,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Holdren,1991)。根据专家预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聚氰胺包合法从混合脂肪酸中分离不饱和脂肪酸(UFAs),探讨了三聚氰胺/脂肪酸质量比、晶化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NMR)对三聚氰胺包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可以在低温下被三聚氰胺包合;当脂肪酸20 g,96 mL 95%乙醇溶液,三聚氰胺/脂肪酸(M/F)质量比为0.9∶1,在75℃条件下溶解,并在9℃下晶化包合7 h,脂肪酸得率60.83%、不饱和脂肪酸纯度为93.75%、包合率为87.23%。采用气相色谱(GC)分析发现:与尿素包合法相比,经三聚氰胺包合后分离获得的不饱和脂肪酸纯度、包合率均较高,且可将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分离。结构分析表明:与三聚氰胺晶体相比,饱和脂肪酸的三聚氰胺包合物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饱和脂肪酸能够进入三聚氰胺晶体片层之间形成稳定的结晶包合物,且三聚氰胺包合后可回收再利用,其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的纯度仍可达86.28%。  相似文献   

15.
风吹楠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西双版纳景洪市风吹楠成熟种子油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种子出仁率83.25%,种仁含油率61.99%;GC-MS分析表明,油中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月桂酸(十二烷酸)相对含量为47.2%,肉豆蔻酸(十四烷酸)为45.33%。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发越南抱茎茶(Camellia amplexicaulis)资源,运用GC-MS对其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普通油茶(C.oleifer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越南抱茎茶油脂中,饱和酸的含量较高,与不饱和酸的比例接近1∶1,棕榈酸达到43.81%~45.23%,与普通油茶油脂差异较大。在油茶籽油生产中,不能将两者混在一起,以免影响油茶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植物的抗寒性具有相关性.以赤桉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植物叶片用CHCl3和CH3OH混合溶剂浸提、十五酸为内标、KOH-CH3OH-BF3酯化、硅胶脱色、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的方法.结果表明:在赤桉树叶中未检出十四酸,检出了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各种脂肪酸的相对响应因子分别为1.000、0.887 9、1.000、0.867 5、0.753 1和0.531 4,相对响应因子的线性值分别为0.999 7、0.997 9、0.999 4、0.997 8、0.996 7和0.994 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5%、4.00%、3.22%、2.66%、2.40%和1.57%,回收率分别为96.90%、107.40%、98.65%、91.25%、94.15%和92.50%;各种脂肪酸相应的相对响应因子的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5.0%,回收率在85%~110%之间,满足微量成分的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低温驯化对部分丛生竹种叶片膜脂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丛生竹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竹类资源.由于丛生竹笋期较迟,严冬来临之际幼竹尚未充分木质化或仍在生长,故其耐寒性较差,至北纬30°以前仅有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Lour.)Raeuschel ex J. A. et J. H. Schult.)等少数丛生竹种能够存活[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