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模拟实验,利用“太平2号”蚯蚓处理有机垃圾,研究了蚯蚓品种、环境温度、预处理方式对蚯蚓处理有机垃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0~30℃时,“太平2号”处理有机垃圾的转换率较高,在25℃时最高。用蚯蚓粪和EM菌对有机生活垃圾进行腐熟预处理,并调含水量至70%,利用“太平2号”处理100kg该种腐熟垃圾,可以产生5kg的蚯蚓和40kg的蚯蚓粪,1kg蚯蚓每天可吞食0.9kg生活垃圾,年平均日吞食量为0.6kg左右,产生的蚯蚓可用作药材和饲料等,蚓粪可做有机肥料和除臭剂。  相似文献   

2.
蚯蚓因其在土壤中的掘穴、取食、消化、排泄等活动可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而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作为一种大型土壤动物,它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近年来得到了较多关注。文章分别从蚯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影响并结合近年来对于蚯蚓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实例来介绍其生态功能:①蚯蚓的活动对团聚体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土壤孔性、土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②蚯蚓在土壤中的掘穴等活动对于土壤中K、P等养分的含量和有机物质的循环有一定的影响。③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活动及其活动产生的附属物(蚓粪)对土壤酶、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对于蚯蚓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内蒙古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沙圪堵镇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项目中应用"有机固体废弃物联合厌氧发酵"控制系统和智能平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的"资源化"和处置结果的"无害化"水平,具有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4.
姚巍 《陕西林业科技》2019,(2):99-102,113
蚯蚓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土壤养分循环、有机残体转化以及修复土壤污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系统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蚯蚓及蚓粪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作用、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及无机离子对生物酶活性的影响,提出了对目前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蚯蚓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市场》2005,(10):22
蚯蚓生物反应器是世界著名蚯蚓专家爱得华滋80年代中期设计的一种有机废弃物处理装置。它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反应器主体,加料部分和出料加工部分。蚯蚓在反应器中只是一种活的加工机。蚯蚓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均由电脑自动控制,使之保持在最佳生存环境和高的处理效率。蚯蚓生物反应器最初在英国用于处理植物生产废弃物(土豆加工废弃物)和动物粪便。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蚯蚓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蚯蚓消化有机废弃物的同时,使有机废弃物在通过蚯蚓消化道时,被接种的工程菌进一步分解。生产出的蚯蚓粪便为小而均匀的颗粒状,其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茶树+橡胶林地内进行了有机肥施用量及蚯蚓投放量对其林地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有机肥(牛粪)施用量+蚯蚓投放量对其林地土壤的综合改善作用是20 kg蚯蚓+20 kg牛粪10 kg蚯蚓+20 kg牛粪5 kg蚯蚓+20 kg牛粪10 kg蚯蚓+10 kg牛粪10kg蚯蚓+5 kg牛粪20 kg牛粪对照;在施用相同数量有机肥牛粪的条件下,投放蚯蚓数量多的处理对茶树+橡胶林地土壤物理性状改善的效果大于投入数量少的处理,但投放20kg蚯蚓与投放10kg蚯蚓对其林地土壤物理性状改善作用没有明显差别。而在投放相同数量蚯蚓的条件下,则是施用牛粪多的比少的明显。各处理对茶树+橡胶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及化学性质各指标的效果较一致,并且对林地0~20 cm土层及20~4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状及化学性质均有改善作用,其改善效果是0~20 cm土层优于20~40 cm土层,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张衡  韩斐  朱永恒 《绿色科技》2013,(12):11-13
在室内恒温(20℃)培养1个月后,研究了蚯蚓活动对铜尾矿复垦地土壤碱解氮和全氮的影响。实验分别设置荩草和小飞蓬2种植被土的4种处理:①不接种蚯蚓、不添加秸秆的对照(S);②仅接种蚯蚓(E);③仅添加秸秆(O);④接种蚯蚓、添加秸秆(OE),各重复3个。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添加秸秆,在矿区复垦地接种蚯蚓(E,0E)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P〈0.05)。荩草接种蚯蚓(E)碱解氮含量是对照(S)的1.10倍,小飞蓬接种蚯蚓(E)碱解氮含量是对照(S)的1.06倍;在矿区复垦地接种蚯蚓(E,OE)可显著提高土壤中全氮的含量(声〈0.05)。荩草接种蚯蚓(E)全氮含量是对照(S)的1.5倍,小飞蓬接种蚯蚓(E)全氮含量是对照(S)的1.04倍;接种蚯蚓后,各个处理的氮素矿化速率均为正值,并显著高于(P〈0.05)原土样,蚯蚓活动在不同的植被下对土壤氮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制造大国。随之而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数量也越来越多,其中的危险固体废弃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是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固体废弃物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了我国对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以期对我国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蚯蚓和食用菌废渣对土壤的综合改良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食用菌废渣按不同比例加入土壤中(废菌渣∶土壤分别为0∶5、1∶5、2∶5、3∶5、4∶5和5∶5),并放入蚯蚓,以此研究食用菌废渣和蚯蚓对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食用菌废渣和蚯蚓在培肥土壤和改善土壤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和全钾的含量得到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和容重等理化性质得到良好改变,并且随着废渣比例的增加,改良效果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欢欢 《绿色科技》2013,(10):139-141
指出了污泥中不仅含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氮、磷、钾、有机质等,同时也存在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如Cd、Hg、As、Zn、Cu、Pb等有机有害成分以及病原菌,利用蚯蚓分解处理污泥,可以减少污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为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供可能。分别从蚯蚓蚓种的选择、污泥处理过程中蚯蚓的生长繁殖状况及受温度的影响、处理后对污泥中营养元素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蚯蚓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葡萄园省力、省时、省工的土壤疏松方法和培肥技术,在葡萄园土壤引入蚯蚓养殖,结果表明:葡萄园养殖蚯蚓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较常规栽培(未养殖蚯蚓)分别提高了0.29个百分点、15.90mg/kg、553.63mg/kg、87.32mg/kg;土壤容重、pH较常规栽培(未养殖蚯蚓)分别降低了0.72g/cm3、0.10;葡萄产量、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较常规栽培(未养殖蚯蚓)分别提高了3 037.44kg/hm2和2.3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城市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无法自行地分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对环保型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可以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地发展。通过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方法,对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处理提供了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葡萄柚林地内进行蚯蚓不同投放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蚯蚓接种方式对葡萄柚林地土壤性质的综合改善作用是环沟状>带状>穴状。在施入同量的蚯蚓及饲料情况下,环沟状和带状施入效果差别不大,因此,带状接种蚯蚓更能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目前生产上不同施肥习惯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产生的影响,从2002年8月至2003年4月动态采集了各施肥处理土壤样品,用岛津TOC-VcPH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8、10月最高,12月开始降低,次年2月降至低谷,而4月又上升的变化规律。试验全过程中,3个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始终高于3个单施化肥处理,并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并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增加。所有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是覆盖区高于未覆盖区,覆盖区平均是未覆盖区的1.56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水解氮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环毛属蚯蚓为分布我国森林土壤中的主要类群,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分解者的作用,对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的分解尤为显著,而其蚓粪又可增加森林土壤的肥力。此外,生活于土壤中的蚯蚓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富集养分,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加速土壤的熟化过程,减轻植物的病虫害,对森林土壤具有巨大的改良作用,因而有的林学家说蚯蚓是森林中最有益的动物。笔者于1984年8月对宽阔水林区的环毛属蚯蚓进行了初步调查,经鉴定,计有12种(新种另文记述),现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云南植胶区温度偏高、地表蒸发强烈、废弃物资源丰富和生物降解迅速的优势,研究利用当地可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通过废弃物交错分层覆盖发挥防旱保墒作用,并持续供给植株充足养分。试验在2年生橡胶林下布置了有机覆盖Ⅰ、有机覆盖Ⅱ、防草席覆盖和不覆盖(常规对照)共4种处理,观测比较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环境状况和橡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常规对照,有机覆盖Ⅰ和有机覆盖Ⅱ处理明显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防草席覆盖处理减少了水分蒸发,抑制了杂草生长,但改善土壤有机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2 mm)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1)、光皮桦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和柳杉细根(处理4)这4种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细根的种类、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均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产生影响;120天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对照(P<0.05);在60和120天后,处理1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30℃>20℃>10℃,对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10℃>20℃>30℃(P<0.05)。  相似文献   

18.
笔者分析了川西米亚罗林区典型低效林经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后,对5种处理的2个土层(0 cm~15 cm,15 cm~3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5种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上层高于下层;在观测的4个季节内,上层、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均是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是F3F2F1F4CK;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上、下层均值表现为F3F2F1CKF4,而且30%的间伐强度样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约有1/5的耕地受到重金属的污染.从污水灌溉、大气沉降、固体废弃物、农用物资施用等方面探讨了农田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4年以笋用红竹林小区精确施肥试验为基础,结合试验区内部分长期定位观测,比较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生态系统土壤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有机肥、纯化肥(N、NP、NPK)、有机 化肥、不施肥(CK)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3 a持续经营条件下,笋用竹林未施肥区(CK)土壤相应的有效养分消耗最快,有机质下降8.0%,全N下降5.2%,速效P下降15.0%,单施有机肥或NP、NPK化肥配施或有机无机肥料混合施用均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次序为有机肥 化肥处理 (24.08%) >有机肥处理 (8.49%)>化肥NPK处理 (2.28%)>化肥NP处理 (1.90%),单施N肥后土壤有机质则有所下降(-4.06%),但下降幅度不如未施肥区(-7.98%).与CK区和单施化肥区比较,有机 化肥配合施用,不但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促进了土壤物质的循环,提高了竹林土壤的潜在供肥能力,有利于竹林的持续生产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