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大庆市犬小肠内采集的吸虫进行鉴定,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将虫体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初步鉴定为圆圃棘口吸虫。提取该虫体的DNA,对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ernal spacer region,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经BLAST比对,发现与Gen Bank已发表的圆圃棘口吸虫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6%。通过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证实从犬体内分离出的吸虫为圆圃棘口吸虫。  相似文献   

2.
贵州首次发现五种绵羊斯氏线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间,我们在织金县开展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工作中,在山羊、水牛、马、鸡体内收集许多虫体标本,经乳酸酚透明、盐酸洋红染色、显微镜下逐条形态学鉴定,发现绵羊斯氏线虫、奥普双冠线虫、强状棘口吸虫、小盅同盘吸虫、徐氏巨咽吸虫五种虫体在我省从未见有报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8年8月,作者在密山县连珠山诊疗鹅的疾病时,部检了一只病鹅,在其小肠内检出210条吸虫,对虫体形态学做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据其形态学特征并与前人工作做了对比,鉴定为棘口科棘口属的宫川棘口吸虫。本虫体在我省鹅体寄生为首次发现和报道。  相似文献   

4.
1980年在杭州家鸭体内发现一种新的棘口科吸虫,主要特征为头冠上有31枚头棘,其中背棘21枚分上下两列交错排列,大小相等;每边角棘各5枚,虫体狭长,外形呈中间窄两端宽,虫体宽长比例为1:21~26,定名为杭州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angzhouensis nov.sp)。本种与豆雁棘口吸虫(E.anseris Yamaguti,1939)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每边角棘为3枚,虫体外形呈中间而两端窄,宽长比例为1:8~9。与狭窄棘道吸虫(Echinodollfusia stenon,Dollfus,1950)的主要区别则在于其头棘43枚,其中背棘35枚,每边角棘4枚,两列头棘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5,(9):101-103
为了明确青海省藏羊体内一种片形属吸虫的种类,并为青海省藏羊体内片形吸虫的分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片形属吸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鉴定,对肩部特征不明显虫体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对体长、体宽测量并计算体长与体宽的比值。结果发现肩部特征不明显的虫体的体长范围在1.80~3.40 cm,体宽范围在0.70~1.20 cm,比值范围为2.38~3。扫描电镜观察虫体结构符合肝片吸虫的形态学特点。综合结果分析,初步鉴定青海省藏羊体内的片形属吸虫为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相似文献   

6.
1981年3月,我们从本院牧场1只淘汰母鸡的盲肠中采集到2个吸虫标本,在用常规方法固定、脱水、卡红染色、透明及封片后观察形态,签定这2个虫体均为卷棘口吸虫 E.revolutum ,但其中1个虫体体内仅见1个睾丸(图1),另一个正常(图2)。查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6,(4):563-566
本研究旨在对采自大熊猫秦岭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小肠内的槽盘吸虫进行种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体样本分别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Ⅱ(ITS2)部分序列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经不同染色方法比较后,发现孔雀绿染色法处理后的虫体外部形态以及内部结构清晰,形态上符合印度槽盘吸虫(Ogmocotyle indica)的典型特征;序列及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0个样本ITS2序列完全一致,其系统发生树显示10个样本与O.indica位于同一分枝。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虫株从形态学和进化分析上均与印度槽盘吸虫具有高度一致性,提示该槽盘吸虫为印度槽盘吸虫。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采自西昌市6只山羊体内的小型吸虫的种类,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和PCR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经形态学观察,发现采自6只山羊体内的吸虫与枝睾阔盘吸虫形态相似;对6个样本虫株cox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用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他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序结果显示所获得的吸虫cox1基因片段大小为429 bp,6个虫株的同源性为97.7%~99.8%;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虫株与胰阔盘吸虫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将分离的6个小型吸虫虫株均鉴定为枝睾阔盘吸虫。研究结果为枝睾阔盘吸虫病的分子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根据扇棘单睾吸虫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自行设计一对可同时应用于real-time PCR和常规PCR的特异引物,建立real-time PCR与常规PCR鉴定扇棘单睾吸虫的方法,评估其特异性及灵敏性。应用建立的方法鉴定犬猫内脏中收集的吸虫,并用测序进行验证,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建立的两种方法均只能特异性扩增扇棘单睾吸虫目的片段,不与横川后殖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华支睾吸虫、瓦氏瓦特松吸虫、棘口属吸虫、背孔属吸虫、心形咽口吸虫、野牛平腹盘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异尖属线虫、宫脂属线虫发生交叉扩增;敏感性试验表明,real-time PCR和常规PCR检测扇棘单睾吸虫质粒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43拷贝和86拷贝。建立的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的循环阈值(Ct)与模板拷贝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鉴定来自犬猫的吸虫17条,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准确鉴定出扇棘单睾吸虫。  相似文献   

10.
1988年8月,北安农校蠕虫剖检实习时,在3只鸡的小肠中找到吸虫209条,经鉴定系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iyag awai)。此种吸虫曾在黑龙江省穆陵、宁安发现过,但对虫体未进行描述,而在北安市是首次发现,特作一报道。一、材料和方法从鸡的小肠中,获得209条吸虫,用巴氏液固定,部分虫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华支睾吸虫囊蚴三种鉴定方法的优缺点,收集淡水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分别采用形态学观察、动物感染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形态学观察法操作简单、用时仅为30 min,但不够准确;动物感染试验耗时长约40 d,但准确性最高;分子生物学方法耗时长约6 d,准确率高,但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建议在通常情况下采取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即形态初步鉴定后再进行分子生物学试验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但当鱼体内有形态相似的囊蚴同时寄生时,建议采取动物感染方法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在大庆鹅体内检出的一种吸虫和一种绦虫进行形态学鉴定。方法采用盐酸卡红,苏木素对虫体染色制成装片,或对新鲜虫体直接观察,显微照相,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吸虫为纤细背孔吸虫,绦虫为矛形剑带绦虫。结论检出的两个虫种均为大庆市鹅寄生虫新记录,纤细背孔吸虫为黑龙江省鹅体寄生虫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1例中华蟾蜍多脏器寄生虫感染临床案例进行病理诊断并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物种分类。【方法】 对实验室饲养的1只消瘦、拒食后发生死亡的雌性中华蟾蜍进行解剖观察,病理组织学研究,采用蠕虫剖检法、结节压片法对分离获得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剖检发现蟾蜍心脏、肝脏等脏器及多系膜寄生棘头虫,未在蟾蜍体内发现线虫、吸虫等其他蠕虫寄生。HE染色结果显示,棘头虫的感染寄生造成了蟾蜍肺脏、肝脏等多脏器的机械性损伤、炎性反应,其中肠壁黏膜发生严重损坏脱落。通过PCR扩增其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COⅠ)基因片段,获得5株不同部位的目的虫株COⅠ基因目的片段,经对比发现,鉴定的棘头虫均为同一种棘头虫,且其GC含量在40.14%~40.83%之间。选取JS-01株进行NCBI-BLAST比对,与似矛球吻棘头虫(Sphaerirostris lanceoide,登录号:MG931943.1)相似性最高,为99.5%。借助分子生物学分析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确定其为似矛球吻棘头虫。【结论】 似矛球吻棘头虫的大量感染寄生造成了蟾蜍的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药用蟾蜍棘头虫病的防控提供临床症状、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参考,对两栖动物似矛球吻棘头虫的诊断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鸭体内发现红口棘口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3—9月,我们在进行雅安淡水螺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时,用分离自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半球多脉扁螺(Folyoylis hemisphaerula)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按50—100个/只感染10—15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14只。在回收到的虫体中发现有3条吸虫为红口棘口吸虫(Echinostoma operosum Dietz,1909).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广西南宁地区水牛体内前后盘吸虫的种类,通过对其肝脏来源虫体进行鉴定,确定水牛感染的具体种属。本研究对南宁市某屠宰场水牛肝脏进行剖检、病理观察,并采集肝脏内寄生的前后盘吸虫进行虫卵孵育,对孵育所得的虫卵及虫体进行形态观察,对成虫虫体进行HE及苏木素染色,观察其内部的结构,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成虫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虫体感染的肝脏表面有出血点,且呈现淤血、化脓灶、肝脏肿大、质地偏软等肉眼可见病变。虫卵呈椭圆形、淡灰色、有卵盖且内含圆形胚细胞,卵黄细胞不充满整个虫卵。对成虫染色观察可见虫体由体壁及内部生殖、消化等系统构成。体壁由皮层和肌层组成,虫体可见生殖系统、消化管和一些肌束与纤维组织,其中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子宫和睾丸等生殖器官,消化管分布于整个体腔。虫体核糖体基因ITS-2扩增产物为441 bp,分析显示与GenBank中Explanatum explanatum(AB743577.1)相似性达99.3%。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此虫体与Explanatum explanatum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一个分支。综合剖检病理变化,虫卵特性,虫体形态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结果,确定该虫体为前后盘科的Explanatum explanatum。本研究结果为前后盘科吸虫分类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丰富该科的虫体种类,此外初步了解广西南宁地区水牛前后盘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并为准确防治吸虫感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集安市解剖3只散放的当地品种鸡时,发现在鸡的盲肠和直肠内寄生一种淡红色长柳叶状虫体。经鉴定为鸡的卷棘口吸虫。感染强度为1—15条,平均为5条。为了摸清卷棘口吸虫的感染情况,对其饲养的15只鸡,分別采取粪便,用离心沉淀法清洗粪便镜检,15只鸡均查到了卷棘  相似文献   

17.
1982年我们在湖州家鸭体内发现了一种光口科吸虫,形状酷似棘口科的椎形低颈吸虫,但无头棘,经压片染色鉴定为大囊光睾吸虫,1983年4月在余杭县家鸭小肠内又发现了两种相似的吸虫,经鉴定为大囊光睾吸虫和斑嘴鸭光睾吸虫,而且感染率相当高,解剖麻鸭55只,检出光睾吸虫的15只,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上海市市售青蛙蠕虫的感染情况,对52只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进行剖检,按脏器检查、收集寄生虫虫体,统计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强度。结果显示,青蛙蠕虫感染率为90.38%,平均感染强度为20.21条。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明显不同,线虫、吸虫、绦虫和棘头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0.00%、86.54%、17.31%和51.92%,感染强度分别为3.38、15.00、5.11和5.22条。不同脏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不同,肠道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90.38%;肠道、肌肉与皮下寄生虫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5.34和11.38条,明显高于其他器官。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寄生虫部位明显不同,线虫、吸虫和棘头虫主要来源于肠道,绦虫主要来源于肌肉与皮下。通过对检出虫体的形态进行初步观察,吸虫、线虫、绦虫和棘头虫种类分别约有6、3、1和2种,但具体种类尚需进一步鉴定。本调查结果为掌握上海市市售青蛙寄生虫感染状况和做好寄生虫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上海市市售蟾蜍寄生蠕虫的感染情况,对60只中华大蟾蜍进行剖检,按脏器检查、收集寄生虫虫体,统计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强度。结果显示,蟾蜍寄生虫感染率为100%,平均感染强度为28.23条。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明显不同,线虫、吸虫、绦虫和棘头虫的感染率分别为93.33%、73.33%、8.33%和15.00%,感染强度分别为17.52、14.48、10.40和2.67条。不同脏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不同,肠道和肺脏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00%和88.33%;肠道、肺脏、肌肉寄生虫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5.63、12.28和11.33条,明显高于其他器官。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寄生虫部位明显不同,线虫主要来源于肺部和肠道,吸虫和棘头虫主要来源于肠道,绦虫主要来源于肌肉。通过对检出虫体的形态进行初步观察,吸虫、线虫、绦虫和棘头虫种类分别约有3、4、1和1种,但具体种类尚需进一步鉴定。本调查结果为掌握上海市市售蟾蜍寄生虫感染状况和做好寄生虫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卷棘口吸虫是棘口科的各属吸虫之通称。家禽的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和盲肠。除鸡、鸭、鹅外,猪、猫、家鼠、兔和人均可感染,对雏禽危害较大。虫体呈细长叶状,呈肉红色,体表具有小刺。体长7.6~12.6毫米,最大宽度1.26-1.6毫米。中间宿主为螺蛳、蝌蚪,鹅吞含有囊蚴的中间宿主而被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