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兵兵  温志强 《北方园艺》2015,(24):114-117
以银耳杨梅霜病发病菌筒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杨梅霜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菌谱。结果表明:分离到3株病原菌Js-1T、Js-2、Js-3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相同,16SrDNA酶切带型完全一致,三者为重复菌株;回接试验证实Js-1T菌株为杨梅霜病的病原菌;对峙培养试验表明,Js-1T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抑制香灰菌和银耳菌丝的生长;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Js-1T菌株与链霉菌属菌株Streptomyces hebeiensis strain NBRC 101006T的同源性最高为97.62%。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证明Js-1T菌株属于链霉菌属。同时测定了Js-1T菌株的抗菌谱,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76cm,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26cm;对真菌核盘菌、有害疣孢霉菌、稻瘟菌、木霉、根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29、4.07、3.85、3.37、2.90cm。此外,对镰刀菌和香蕉枯萎病菌天蓝一号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银耳在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杨梅霜菌污染,该菌属一种放线菌,其分类未详,菌丝形态见图1。被污染的银耳菌棒接种穴处不产生白毛团或少生白毛团,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为银耳的伴生菌,隶属炭角菌目,炭角菌科,  相似文献   

3.
香灰菌(xiang-hui-jun)是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的伴生菌,对银耳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RAPD、SRAP和ISSR三种分子标记对具有拮抗关系的18个香灰菌菌株进行遗传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8对RAPD引物共扩增出59个位点片段,多态性条带总共为49条,占总片段条数的比率为83%;7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49个位点片段,多态性条带总共为47条,占总片段条数的比率为96%;6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60个位点片段,多态性条带总共为50条,占总片段条数的比率为83%。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系数0.48为阈值时,可将这些香灰菌株分成7个类群:Hp.sp0006、TR柏溪、瓦坑野生、TR枫树和TR8801枫树分别自成一个类群,Hp.sp0052和69为一个类群,其余11个(Hp.sp0004、Hp.sp0010、T0050、T0048、T0036、TR23、TR5、TR95、71、TR03和TR86)菌株归为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4.
银耳菌丝体生长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纯菌丝生长的营养试验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而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用征集的野生银耳种源,通过耳木分离获得银耳纯菌丝和伴生菌香灰菌丝进行4组交合,发现其中a5香灰菌丝长势良好,B5银耳菌丝强壮有力,把a5×B5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表现亲和力强、白毛团和香灰菌丝表现良好;而B5×b4同样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而表现不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利用不同野生银耳品种进行非专一性交合,可以选育得到优良银耳菌株。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索银耳和香灰菌的关系,特别是香灰菌对银耳生长的影响,笔者在实验室和生产中进行了多次试验,现将与银耳制种有关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斜面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贵州修文县部分果园"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开展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余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株种类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茎点霉菌(Phona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为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和拟茎点霉菌室内毒力表明,20余种杀菌剂中以肟菌酯戊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对猕猴桃软腐病主要致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50分别为0.038 0~0.156 8μg·mL~(-1)和0.017 4~0.643 6μg·mL~(-1),推荐作为猕猴桃软腐病的有效防控药剂。  相似文献   

8.
以猕猴桃溃疡病菌为试菌,采用液体共培养法和含菌抑菌圈法,研究了链霉菌SYL12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测定链霉菌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病的盆栽防效。结果表明:链霉菌SY-L12在培养24h后其发酵液原液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达94.0%,在28℃、150r·min~(-1)培养8~9d条件下最利于活性物质的生产,发酵产物对猕猴桃溃疡病的盆栽防效为85.4%,优于氢氧化铜对照药剂。表明链霉菌SY-L12能够有效抑制猕猴桃溃疡病菌生长,作为生物农药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ITS序列测定、分析,将供试香灰菌株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之间ITS的相似度为99.73%,与银耳T45配对都能出耳;第二大类之间ITS的相似度为99.21%,与银耳T45配对都不能出耳;而第一大类与第二大类差异性比较大,ITS序列相似度仅83%,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种。将不同颜色的银耳与不同香灰菌配对,结果显示银耳子实体的颜色取决于银耳菌株,与香灰菌特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以麻江蓝莓采后贮藏病果为试材,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对比的方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蓝莓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以期为麻江蓝莓采后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菌株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香灰菌(Xylaria sp.)、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粪壳菌纲藻(Sordariomycetes sp.),其中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为主要致病菌。通过对青霉(Penicillium)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余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对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主要致病菌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07 9μg·mL~(-1),推荐作为蓝莓田间防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1.
以采自大兴安岭的3份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为试材,采用刮皮层法,分离获得6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并以5种病原真菌为拮抗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了6株内生真菌的抗病原菌活性。结果表明:6株内生真菌全部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其中菌株FF-3、FF-4为紫棕炭团菌(Hypoxylon fuscum),菌株FF-7为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菌株FF-2为炭团菌属(Hypoxylon sp.),菌株FF-6为炭角菌属(Xylariasp.),菌株FF-9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sp.);菌株FF-2(Hypoxylon fuscum)和FF-6(Xylariasp.)均对多枝横梗霉(Lichtheimia ramosa)有抑制作用;菌株FF-6对黄瓜萎蔫病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有抑制作用。其中,FF-6抑制病原真菌的活性较好,形成明显的拮抗条带,最大宽度为7.00mm。菌株FF-2、FF-6有望成为植物病原真菌的候选生物防治菌。  相似文献   

12.
陈明  陈立国 《食用菌》2000,22(4):10-11
结果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促进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干巴菌子实体内伴生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巴菌子实体形态较伞菌类真菌予实体特殊。据分析,干巴菌子实体内含有地上植被凋落物,这些凋落物是干巴菌子实体内件生真菌茵的携带者,采用常规的表面消毒剂不易把它们杀灭,因此干巴菌内的伴生真菌存在,给干巴菌菌种的分离和鉴定造成了干扰和困惑。首批报道的干巴菌子实体内件生真茵有。毛霉(Mucor sp.),赤霉(Gibberella sp. ),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拟盘多毛孢霉(Pestalotiopsis sp.),肠茸毛菌(Enterobryus sp.)双足囊茵(Dipodascus sp.)等六属六种真茵。  相似文献   

14.
银耳及香灰菌为互生菌。香灰菌将木材中不易被银耳利用的物质分解,为银耳的生育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一般银耳菌丝的分离是采用耳木分离法,分离到的菌种难以确保为纯银耳菌丝,是非银耳及耳友的混合菌丝。我们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进一步分离,得到由单个银耳及香灰菌原生质体萌发形成的纯菌丝。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利用同一自然野生银耳耳木上各真菌菌丝之间不同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来逐步淘汰有害菌,获得有益纯净野生香灰菌丝的方法。并与不同银耳菌丝作亲合试验,而获得好的混合银耳菌种,为野生香灰菌丝的驯化及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4种常见的有毒植物荨麻(Urtica fissa E.Pritz.)、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inn.)、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及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为试材,采用抑菌圈法,研究了4种植物水提液对核桃黑斑病伴生病原菌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抗菌抑菌活性,以期为核桃黑斑病的综合生物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种常见的有毒植物水提液均对该菌株具有良好的抗性,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马桑水提物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最佳,抑制率为44%。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由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菌丝体胶质化产生的双核酵母状孢子(FBMds)的萌发条件,研究比较了不同来源和不同浓度的香灰菌(Annuloypoxylon stygium)浸提液及不同来源银耳孢子发酵液对银耳Tr21 FBMds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香灰菌浸提液和银耳孢子发酵液均有...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保环境保护研究所自主分离筛选的利迪链霉菌A02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生物测定法评价了其对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ructicola)和枣青霉病菌(Penicillium sp.)3种果树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通过小区试验测定了其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A02活性产物对葡萄灰霉病菌、桃褐腐病菌和枣青霉病菌均具有强毒力,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3696、8.1115和7.4989mg/L,最低抑菌浓度均在30 ng/L以下;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小区防效达95.7%,显著高于对照生物农药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和1%多抗霉素水剂.  相似文献   

19.
该实验对纯香灰菌(Hypoxylon sp.)培养及其与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混合培养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等培养原料基质降解相关酶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香灰菌长满菌袋后淀粉酶与漆酶活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木聚糖酶活力在培养至15 d达到最大值5 000 U·m L-1,纤维素酶活力培养至5 d后,稳定在40 U·m L-1左右,可以有效降解木料培养基。银耳与香灰菌混合培养后,在固体培养过程中,其中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和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力变化规律与香灰菌纯培养相似,而淀粉酶在培养至第10天达到最大值2 253 U·m L-1,其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与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漆酶活力培养至第5天达到最大值71.33 U·m L-1,随后迅速下降,蛋白酶活力变化情况与淀粉酶相似,第15天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05 U·m L-1。说明混合培养中两者具有互作效应,可以有效促进胞外蛋白的分泌,提高基质降解相关酶活力,促进菌体对基质的降解,提高养分的供应。该结果可为银耳优良菌种的选育,两者的配比以及栽培料的选择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孙平平  贾晓辉  崔建潮  佟伟  王文辉 《园艺学报》2016,43(12):2335-2346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果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对梨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10种常见果实采后病害具有抑制活性的放线菌株L-30,同时利用分子方法结合形态观察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对B.cinerea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皇冠’梨的诱导抗性和果实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L-30对梨灰霉病菌的活体抑制活性达到40%以上,基于16S rDNA核酸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及培养特性证明L-30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多产色链霉菌(S.polychromogenes)。L-30稀释100倍发酵液对梨灰霉病孢子萌发抑制率为52.04%。L-30处理皇冠梨果实能显著降低梨灰霉病菌的扩展,并提高果实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