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对中国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中的重要工作,以此开启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研究和防控的先河,对保障当时我国玉米的稳产、保产及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亚洲玉米螟的综合治理策略及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是玉米主要害虫之一,化学农药的施用易产生农药残留,从而产生玉米食品安全问题。为选择出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的安全高效生物杀虫剂,采用药液滴心的方法,以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为对照药剂,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对玉米螟进行了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600倍液对玉米螟的防控效果最好,对玉米及其他非靶标生物都安全,是玉米防控领域较理想的推广应用产品。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2014年利用生物导弹(蜂·毒卡)防治技术,对玉米螟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达84.98%,有效控制了玉米螟的为害,实现了玉米螟的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4.
对1954~1985年吉林省玉米螟发生动态和预测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谷子、高粱的主要害虫。明确了玉米螟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世代分为三个类型世代区:2代区: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1~2代区:吉林省中部四平、长春地区;1代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及山区辽源、吉林、通化、延边地区。同时明确了各区发生期,均以末代幼虫在秸秆内越冬。以一代幼虫为害最重。成虫产卵有选择性,早期喜在谷子上产卵,玉米居中,高梁上较晚。卵量玉米>谷子>高粱。不同秸秆内越冬虫量顺位:玉米秆>玉米茬>高粱秆>高梁茬。越冬虫量是玉米螟发生  相似文献   

5.
推广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建立玉米螟统防统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常年种植玉米266.7万hm2以上,玉米螟常年发生面积超过166.7万hm2,严重影响玉米生产安全.为提高本省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省农业部门积极向省政府请示,2004~2008年共争取到专项资金6 000万元,5年来每年实施玉米螟生物防治66.7万hm2以上,推动了玉米螟的全面控制,保证了玉米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并呈现进一步严重发生危害态势。本文对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测定,从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投入成本、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投射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赤眼蜂、Bt可湿性粉剂4种不同绿色防控技术对亚洲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55.87%、43.71%、67.63%、78.09%,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是5.79%、4.17%、7.23%、8.41%;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0.94、1﹕3.53、1﹕25.10、1﹕14.15。综合比较,释放赤眼蜂及喷施Bt可湿性粉剂为最佳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间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抽样鉴定方法调查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对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范围和防控效果,并采用黄板、糖醋酒液和陷阱法取样调查其对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可诱集9目40科的昆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控制距离在60 m左右,单灯控制面积约1.1 hm2。在大喇叭口期,灯光防控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株防效为25.83%,显著低于化学防控处理的76.74%;在乳熟期,化学防控处理的虫孔减退率为75.29%,显著高于灯光防控处理的21.18%,灯光防控处理、化学防控处理和对照的茎秆活虫数、虫孔隧道长度和雌穗防效差异均不显著。距灯8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基本一致,玉米不同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相似系数变化较大,但在同一生育期不同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受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扇吸式杀虫灯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无显著影响。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限,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可作为鲜食玉米田防治亚洲玉米螟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赤眼蜂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吉林省松辽平原广大地区,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尤其在栽种杂交玉米后,玉米螟Ostriniae furnacalis Guenee逐年趋于严重。过去曾研究在玉米心叶末期撒施颗粒剂进行防治,效果虽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广泛应用。在玉米螟第一代卵出现期间,寄生于玉米螟的赤眼蜂种类和数量极其贫乏。曾数次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穗期害虫对玉米的产量、品质影响最大.介绍了黑龙江省玉米穗期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白星花金龟、玉米蚜的发生情况,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防控,辅助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的对策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事关世界粮食安全。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国家采取以喷施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控策略,但存在较高的使用成本和环境风险等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害虫防控技术,转基因抗虫玉米于1996年开始在美国商业化种植,并迅速推广到巴西等主要玉米生产国家,成为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等重大害虫的核心技术。该文综述了全球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的历史和防控害虫的作用,分析了美国对欧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等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及巴西等南美国家草地贪夜蛾对多种转基因抗虫玉米产生抗性的成因与教训。基于中国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化事件的研发现状、玉米生产模式、玉米害虫的区域发生特点和迁飞生物学等特性,提出在南方和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种植包含Vip3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草地贪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包含Cry2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包含Cry1A的多基因叠加抗虫玉米从源头防控亚洲玉米螟Ostr...  相似文献   

11.
《植物医生》2011,(6):8-8
非洲和英国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玉米螟害虫生态防控方法,它可有效控制玉米螟,而无需使用农药。来自内罗毕和英国的科学家发现.在肯尼亚当地一些源自南美的本地玉米品种对害虫具有抵御能力.这些玉米能产生一种能引诱生物的挥发性物质,能在玉米螟蛾产卵前招来寄生蜂类,  相似文献   

12.
棉田玉米螟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军 《植物医生》1998,11(5):34-35
江苏沿江,沿海旱粮棉区,自七十年代起,玉米与棉花间作,使得玉米田虫源,大量转移棉田,完成二、三代。为了控制棉田玉米螟的危害,减少化学防治,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已经就棉田玉米螟生物防治进行了研究。我国自50年代开展生物防治研究以来,通过人工繁殖赤眼蜂...  相似文献   

13.
朴永范 《植物保护》1987,13(2):52-52
玉米是辽宁、吉林2省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2%和57%以上。由于玉米螟的危害每年减产10%—15%。1981年吉林省因玉米螟危害损失玉米7亿公斤。多年来此2省植保站把防治玉米螟列为植保工作的重点,成绩显著。为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畜安全,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世界性的玉米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证明,吉林省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化性差异,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在繁殖力、抗寒性、滞育后发育历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采取绿色防控技术科学有效地防控玉米螟对促进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贸易安全的重要意义。总结了近年来开展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玉米螟绿色防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对今后如何合力推进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向纵深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全国玉米螟绿色防控指导意见》和《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意见》精神,确保玉米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实现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提出的三个转变,大力示范推广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全国农技中心于7月13~15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召开了2011年全国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北京市玉米的主要害虫,开展了全程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工作,推广以"一封两杀+赤眼蜂+理化诱控+立体应急防治"为主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对二点委夜蛾、黏虫等苗期害虫防治效果可达79.8%;对玉米螟、桃蛀螟等钻蛀性害虫防治效果可达84.5%;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60%以上;玉米售价增加50%,节本增效1 410元/hm~2。该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北京地区玉米害虫为害严重、化学药剂防效不理想问题,节约了农药与农田用水,保护了首都生态环境与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秋作物主要是玉米,玉米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螟。从1980年以来,作者在中牟、尉氏、杞县等玉米田对玉米螟的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优势类群以及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调查,并在室内饲养观察其食量并研究常用药剂对它们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测报中的几个生态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测报与防治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历史,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至今玉米螟仍是玉米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充分了解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机制和规律,对玉米螟种群动态及其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缺乏系统的、量化的研究,使得玉米螟的测报工作难以满足生产上的要求。测报问题,尤其是玉米螟发生量的中、长期预测,已成为玉米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显然,如果不掌握玉米螟自然种群发生发展的消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从而正确地指导防治,无论什么样的防治措施都是盲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夏玉米间作葡勤型绿豆对玉米螟赤眼蜂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