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刊登于1995年第5期中心彩页上的作品。该景以白石构筑“溪岸”,而以土坡上的茂林给人以满目苍翠。作品“林”则林矣!然无论如何也嚼不出“冬”与“雪压”之味。  相似文献   

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主席的这首咏雪诗,早就激发着我对祖国北方雪景的无限热爱,故而尝试制作了这盆山石盆景《雪》。(下图) 作品由白色海浮石制作,用灰白色椭圆形盆,以冷色为基调,显示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冬景雪山的韵味和特色。在结构布局上,以超势平缓的峦状山脉为主体,主峰起伏有变,沟壑隐现,山下溶洞有藏有露,克服了峦状山石盆景中容易出现的一览无余的弊  相似文献   

3.
唐黎标 《贵州茶叶》2009,37(3):27-29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也是研究和了解中国18世纪中叶社会风俗的画卷。《红楼梦》一书中满纸茶香,甚至以茶代酒。这除了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家庭生活、风俗习惯、个人嗜好等有密切关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影响。因此。不论从文化学的角度,抑或是从茶叶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茶文化,都是十分有价值、有意义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冬季管理花木,最重要的是水的管理。很多家庭养花者在冬季只注重为花木保温,而忽视了水的管理。事实上,冬季浇好花水同样是保证花木能否安全越冬的一个关键性工作。人们往往把浇水不当所造成的死亡总误认为是保温不好所致,其实很多家庭的花木在冬季出现死亡都是因水多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回归自然,是当今世界的时尚。人们聚居城市、村镇,繁华份杂,生活节奏又紧张,自然向往着宁静安祥的大自然。中国是自古就十分崇尚自然的国家,文人达土多醉心于山水,乐于隐居泉林,尽享大自然的妙趣。现代西方国家的园林结构造型,也要求尽可能少搞人文最观,努力营造接近  相似文献   

6.
黄明山的雀梅盆景《出》,画面不同凡响。他的创意能否让我们在这个“绿色驿站”中悟出些点东西。请读者与我一起浏览吧! 这件雀梅原桩,以根代干,姿韵天然。若融以“因势利导”,一般选择“临水式”、“悬崖式”之造型;即使能够“因材施艺”,仍乏大气、帅气,意象亦平庸。可是,它一落到黄明山手里,却大大出人意料之外。作者细心有加,在此桩养胚过程中,敢于在主干弯曲度的迂回点留芽蓄枝。不但如此,他  相似文献   

7.
《群峰竞秀》(本刊89第3期22页)意境盎然,山势的整体布局合理,有呼有应,远近景深适当;作品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以往的主峰高、次峰低的常见制作规范,大胆采取各峰并驾齐驱,竞相直上的方法,有较强的时代竞争意识,不失为佳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左峰上部太平直,与整体的山脉纹路不大一致。看上去有些别扭。如在该上部粘贴几块细长条的石块,那么整个作品就将显得较协调,立体感会更强。  相似文献   

8.
名作《八骏图》无疑是有口皆碑的杰作,尽管有争议,但言者无非是想使此作更趋完美。我就是其中一个。此作以平远手法,移天缩地,八马疏放山野,树、石、马、水、草比例得体;八马有立、有卧,有食、有饮,大有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天下盛平,国泰民安之感。作品反映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9.
山水盆景的创作,应在景字上下功夫。要以情写景、以景传情。情是靠景来表现的,景是言情的语言和手段,景是情的凭借和载体。我在创作山水盆景《回归》时,就是受情的驱使,力求以情写景,做到情景交融的。在创作过程中,体会至深。现在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夏日野游,捡得几块碎石,均系石灰岩石,青灰色,上有数条白色石纹。端详之余,顿觉其具山峦叠嶂、皴纹奇特,实为作山水盆景之佳石。我曾入伍铁道兵多年,难忘“襄渝”线上的战斗岁月,眷恋巴山蜀水的朝朝暮暮。诗仙李白曾感叹“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在我们铁道兵的手中化作大道通途。几年来,我就想制作一盆山水盆景来表达自己对这段往事思念之情。秦岭巴山,山势陡峭,巍峨壮丽;江河交汇,险滩密布,水流曲折;气象万千。我想在咫尺盆中,用捡取的几块山石,展现秦巴叠嶂,蜀水流连。立意之  相似文献   

11.
《寒江候客》是兼有象形雅石和山水盆景双重特色的盆景。它展示的是一盆严寒但蕴含炽热情感的冬景。画面的主色调为白色:白雪、白山、白水、白帆和人物形象为积雪覆盖的白冠、雪染的白须等……间以黄褐色色块的映衬,表现出明暗、层次以及形体等色彩效果。其构图则根据主题的需要,选取大自然中富有表现力的一个局部与几个细节,以特写的方式着力于形象化主景的塑  相似文献   

12.
《飞流》(见本刊95年3期),发表了冯蜂鸣先生的赏评,文章分析得细致入微,尤其是谈到树桩造型方面,更是深刻、中肯。《飞流》的确是一盆难得的佳作,我有同感。但对配石,我看后总觉不舒服,有美中不足之感。  相似文献   

13.
拜读贵刊四、五期合刊《也谈<翠云飞舞>》一文,对傅同志提出的一些看法,实在不敢苟同。笔者以已一孔之见,就教于诸家。傅同志说《翠》作比《乐》作要制作难度大,因为《翠》作造型繁茂,《乐》作简单明练。盆景制作的“难与易”因人而异,也不能成为评判作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澜沧江畔》的创作,是作者多次到云南的西双版纳,观察、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对那片美丽神奇土地产生爱恋之情而创作的。作品构思较早,只因一时难于寻到适合主题需要的制作树材。正当我苦苦思寻之时,我惊喜地发现,在不起眼处的盆内,生长着几丛棕竹,虽叶色、叶形、高度都还不太理想,但我认为,只有采用棕竹才能将创作主题充分表现出来。我对棕竹采取换浅盆、  相似文献   

15.
仲济南同志有意识地将盆景作品在不同生长期的树相拍摄下来,这对于总结和提高创作水平大有益处,是值得提倡、推广的一种好方法。希有条件者都这样去做。  相似文献   

16.
我从过去采挖的根料中,一个偶然的发现,创作了这件作品《追求》(见上图)。偶然的发现是灵感的推动。以前这件根料也不知在我的手中观察过多少次。但每次苦思冥想之后,又放回到了原处。一天,我又拿起这件根料,观察了很久,仍没有发现理想的型体。就在我准备把它放回原处时,透过阳光  相似文献   

17.
《苍龙飞渡》是一棵较大型对节白蜡树桩盆景,笔者经过5年培育制作,现已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该树桩健壮,规格适度,底部直径22厘米,干长90厘米,粗细变化均匀,收尖过渡好,虬曲自然。在制作过程中,除对树干底部做了剪截处理之外,对树干其他部位顺其自然,未作任何加工。在栽培的第一年,加强水肥管理,促使枝叶萌发,一般不  相似文献   

18.
大型榆树盆景《黄昏恋情》(见第五期彩页)是笔者的习作。该桩10年前从农友那里获得,时已地栽一年成活。其主干粗大,部分已枯死,上有不少突瘤和空洞,可惜一本四干,整个树相上重下轻(见左栏桩坯图)。当时,笔者按原桩植入马槽盆内,作常规造型,但效果不佳,只好暂时“搁置一边”。  相似文献   

19.
《马鹿》原是一株枸骨,买回后栽了三个多月,尚未萌芽。主人索性将它挖出,经过分析后,决定将它修成马鹿的造型。他利用主干原来的弯势,作为鹿的颈部;原来主干上粗大的截面修成鹿的面部;两根枝权经截短后,形成两个夸张的鹿耳。这一根艺的主要优点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花卉盆景》去年第十二期汪、仲二同志对沈连清雀梅桩景《翠云飞舞》和赵庆泉《乐水图》的评价,笔者感到有几处见解确实是“不成熟的”。①从《翠云飞舞》题名来看,二同志感到怎么也产生不了飞与舞的感受。其实该桩景的整体枝叶就有向中心聚拢的动态,那大小云片前后错落,上下相接,真有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之势。倒是《乐水图》由于配件不妥,缺少‘乐水’之味。试想,一位穿长袍的老者,反背着手痴呆呆地站在水边,这水对他到底有多大乐趣,恐怕很难说清楚。如果换上个渔翁或是几个顽童、放牛娃,那《乐水图》就有意思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