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婺源是中国茶叶之乡,产茶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茶叶是婺源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发展地域经济的助推器,茶业经济见证了婺源经济社会发展史。笔者从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潜在优势分析人手,对婺源茶产业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婺源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产茶历史悠久.总结了婺源茶产业"十三五"发展情况,结合产业实际,提出了加强茶叶管理、品牌创建、拓宽营销渠道、强化主体培育、深化茶旅融合等促进婺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婺源县茶产业发展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面积2 967平方公里,人口36万。201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578元。婺源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  相似文献   

4.
婺源县境内山峦叠翠,森林覆盖率达82.5%,是一个“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典型江南山区农业县。婺源产茶历史悠久,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近年来,该县立足茶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人文优势,  相似文献   

5.
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庐山就产茶,在唐代,浮梁是全国茶叶重要的集散地。狗牯脑茶1915年就获美国巴拿马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中,庐山云雾就是其中之一。1995年3月,婺源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绿茶之乡”。2009年农业部启动茶叶重点示范县名单中,有江西的婺源、浮梁、修水、遂川、上犹等地。  相似文献   

6.
六、婺绿的兴衰婺源早在唐朝以前就盛产茶叶。宋代婺源已是全国的重点茶区。明成化20年(公元1485年)婺源茶树有一百七十六万二干五百三十九株,以每株产茶二两计,年茶约二干二百余担。清乾隆间婺绿外销,茶叶生产盛极一  相似文献   

7.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28——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曾评说各地的茶叶  相似文献   

8.
茶与婺源的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婺源产茶始于汉,盛于唐,兴于今。婺源茶业不但见证了婺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轨迹,而且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婺源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亦是千年茶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产茶胜地,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近年来,婺源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开启县域经济“换道超越”的生态经济强县新模式,由以特色旅游为主转变为以特色旅游、绿色茶业并举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形态,打造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跨越”的“婺源样本”。  相似文献   

10.
1历史背景 修水产茶历史悠久,是江南著名茶区之一,也是双井茶、宁红工夫茶(简称宁红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据史料记载,修水县产茶始于唐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县茶园面积达34万亩.之后,受各种战乱影响,农村经济衰败,茶园面积锐减,至解放前夕仅剩2.24万亩.解放后,经过恢复和发展,茶园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上升,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8.77万亩,居全省第二位,被列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