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乳酸菌是人和动物胃肠道的一种优势菌群,也是动物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益生菌来源,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耐胆盐性及黏附能力。乳酸菌在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研究证实,乳酸菌可通过影响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肠道黏膜免疫等免疫应答过程调节猪机体的免疫功能。本文综述了乳酸菌对猪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乳酸菌在养猪业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体中的肠道菌群是细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从动物出生时起,这些微生物就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功能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微生物对宿主细胞代谢的影响上。短链脂肪酸(SCFA)作为肠道菌群的一种代谢产物,对肠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SCFA是肠道上皮细胞的重要燃料,能增强肠屏障功能。作为信号分子,SCFA可以通过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受体(GPCR)发出信号,从而激活控制免疫功能的信号级联反应;还可以通过底物转运蛋白进入细胞,抑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最终达到降低肠道炎症反应。本文综述了微生物SCFA的产生及其对肠道黏膜的影响,并通过激活细胞表面GPCR以及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来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非生物环境变量,能够驱动动物谱系的适应轨迹和动物群落的组成。环境温度作为影响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众多因素之一,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丰度,进而调控宿主生长、发育、繁殖、免疫等生物学过程及功能。动物肠道核心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在不同温度下存在显著差异,在单胃动物、反刍动物等中都有相应的报道。极端温度主要通过诱导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进而对宿主表型产生影响。目前,对于温度如何影响动物肠道菌群的了解仍非常有限。本文针对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及综述。探讨由环境温度引起的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宿主适应机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宿主产热机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并开展研究,将为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健康的调节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液体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发酵饲料中含有大量种类繁多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它们可以改善饲料的消化特性,给断奶仔猪胃肠道提供酸性环境,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提高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健康,进而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对动物肠道免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肠道内栖息着大量微生物,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积极参与肠道免疫稳态的建立,对防控肠道疾病具有积极影响,在动物健康中发挥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本文对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肠道免疫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调控肠道免疫、治疗动物疾病及保障机体健康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单胃动物的肠道中存在着庞大而复杂的菌群,它们与宿主肠道免疫系统协同进化。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肠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肠道菌群能促进免疫系统发育,参与维持宿主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的增殖和入侵。反过来,宿主肠道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如对正常共生菌表现为免疫耐受,对病原菌表现为免疫排斥。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单胃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并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对其可能的互作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动物肠道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对动物肠道发育和免疫功能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肠道疾病有关。粪菌移植(FMT)是一种将健康供体粪便菌群移植到患病受体肠道内,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治疗肠道疾病的方法,是改善肠道菌群最直接、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近期的研究表明,FMT对畜禽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有积极作用,可调节肠道菌群、维护肠道机械屏障、改善肠道黏液环境、提高肠道免疫力,对于维护肠道健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FMT对猪肠道屏障的影响,探讨了FMT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以期为FMT技术在猪生产上更加安全规范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ECs) are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of animal organism, which ar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ucosal mechanical barrier, immune barrier and chemical barrier, they have absorption and barrier double function. In the intestine,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microorganisms. According to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st,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commensal bacteria,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stinal barrier. Firstly, IECs identify the intestinal microbes by direct or indirect ways, and distinguish their own and non-self, it is immune tolerance to their own substances (such as, commensal bacteria), and produce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to non-self-substances (pathogenic bacteria). Both of IECs and intestinal commensal bacteria together against pathogens maintain intestinal health. When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vade the intestine, IECs defens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mainly through extracellular secretions and cell surface mucus layer, and the former largely include mucin, antibacterial molecular and antimicrobial immunoglobulin. The intestinal symbiotic bacteria can resist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maintain the normal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function through the competitive identification sites, the secretion of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the increase of mucus secretion, the induction of IECs renewal, proliferation and repair. In the process of resisting invasion of gut microbe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through their own movement, secretion of toxins and enzymes to destroy the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and directly contact with IECs to damage them. S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ECs and intestinal bacteria maintain the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n this paper, a review is made of the IECs and intestinal microb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adaptations, and hope to elaborate the mechanism of intestinal microbial-epithelial cell barrier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9.
肠道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是动物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是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和屏障双层功能。肠道中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根据其与宿主的关系,主要分为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3类,在肠道屏障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IECs首先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肠道微生物进行识别,区别自身与非自身,对自身物质(即共生菌)免疫耐受,对非自身物质(即病原菌)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IECs与肠道共生菌共同抵御肠道病原微生物,维持肠道健康,病原微生物侵入肠道,IECs主要通过胞外分泌物和细胞表面黏液层双重屏障发挥作用,其中胞外分泌物主要包括黏蛋白、抗菌分子和抗微生物免疫球蛋白。肠道共生菌可以通过竞争识别位点,分泌抗菌物质,增加黏液分泌,诱导IECs更新、增殖和修复等方式抵御病原微生物,维护正常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在IECs抵御肠道病原微生物入侵过程中,病原微生物通过自身运动、分泌毒素和酶等破坏肠上皮屏障,直接接触IECs,对其进行损伤。因此IECs和肠道菌群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作者就IECs和肠道微生物结构、功能的适应性变化作一综述,以期阐述肠道微生物-上皮细胞屏障互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仔猪体内最大的黏膜免疫器官,在识别和清除有害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对营养物质和肠道益生菌形成免疫耐受,与仔猪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随着养殖业进入全面减抗、限抗的时代,养猪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仔猪肠道健康决定了猪场的生产效益,正确认识仔猪肠道免疫系统,科学调节肠道免疫,提高仔猪抗病能力,是决定养猪生产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such as maternal antibodies, host genes, intestinal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and various stresses (such as weaning stress). Intestinal microbes ma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st immune system.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such as probiotics ma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intestinal immunity by regulating the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of intestinal microbes. Moreover, probiotics 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host health in many ways; for instance, by improving digestion and the absorption of nutrients, immune response,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intestinal-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and inhibiting intestinal-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y participate in regulating intestinal diseases in various ways. Probiotics are widely used as additives in livestock and the poultry industry and bring health benefits to hosts by improving intestinal microbes and growth performance, which provides more choices for promoting strong and efficient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2.
动物的肠道内有复杂而动态的微生物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通过促进营养摄取、宿主防御、免疫调节等,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菌落的结构组成因母体、饲粮、环境、生理状态变化及自身菌种间互作等因素而不同。水禽(鸭和鹅)属于卵生动物,与哺乳动物相比,其肠道的微生物系统具有特殊性。作者介绍了水禽肠道微生物的建立、肠段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群结构组成特征及发育性变化,从肠道微生物对水禽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吸收的影响,以及与免疫系统的关系3个方面阐述了水禽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同时通过饲粮组成、动物体生理状态、外界环境因素、微生物自身因素及互作等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水禽肠道微生物的多重因素,并对水禽肠道微生物今后的研究思路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养殖中饲料配方设计、改善肠道健康、提高生产效益等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从肠道微生物这一崭新靶点精准调控水禽的营养、免疫和生长过程,以及水禽肠道微生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过去几十年来,由于饲用抗生素在畜牧养殖业中的滥用,导致畜禽正常的肠道菌群被破坏并引起肠道细菌耐药性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损害了畜禽的肠道健康。同时,近年来集约化养殖已经成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提高畜禽免疫力已然成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健康的肠道是保障畜禽健康生长的基础,保持健康的肠道菌群,能有效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甘露寡糖是一种绿色新型饲料添加剂,作为一类功能性寡糖,具有改善畜禽肠道健康和提高免疫应答等作用。在猪生产中,添加甘露寡糖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在家禽生产中,添加甘露寡糖能够改善家禽肠道菌群并提高生产性能和肉品质。作者主要介绍了甘露寡糖的结构及理化性质、改善肠道健康和免疫调控机制及其在断奶仔猪、育肥猪、蛋鸡和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重点总结了甘露寡糖对畜禽肠道健康和免疫的调控机制及免疫途径,旨在为甘露寡糖在肠道健康和免疫调控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其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动物的“隐藏免疫器官”,不仅能参与宿主代谢还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主要介绍了培养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时各自的优、缺点。培养组学是基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培养条件进行微生物培养,再辅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建立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点融为一体。该方法在挖掘“新微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发现、找到并获得的优势;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可定制分离目标菌株进行验证,并能通过丰富注释清楚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此外,分析了培养组学分别在家禽肠道、猪肠道、反刍动物肠道等动物肠道的研究应用现状,提出了环境条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如人类接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物种不同性别肠道菌群的差异,以期为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运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动物肠道共生着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菌群,而肠壁内存在着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黏膜淋巴细胞。肠道菌群具有促进肠黏膜免疫系统生长与发育和调控肠黏膜屏障与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本文主要从动物肠道菌群的定植与特性、肠黏膜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肠道菌群对肠黏膜屏障与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益生菌在健康硬骨鱼肠道中不仅起到抑制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益生菌能够刺激和增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肠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硬骨鱼黏膜免疫因其多样性及其不明确的定义,已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硬骨鱼与水生环境直接接触,使肠道黏膜表面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免疫调节是硬骨鱼中有效的预防性措施,而益生菌能够提高肠道黏膜表面固有的免疫活性细胞和因子,对病原体起颉颃作用。益生菌主要通过口服方式进入鱼体,而肠道作为其主要靶器官,对鱼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关于益生菌影响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值得关注。相比于哺乳动物,硬骨鱼具有更加弥散的肠淋巴系统。局部免疫应答所必需的免疫细胞大量存在于肠道黏膜中,并且可以在免疫后的鱼体肠道中监测到局部免疫应答。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硬骨鱼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以及益生菌对硬骨鱼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并对鱼类益生菌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益生菌与硬骨鱼之间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道是肉鸡重要的消化、内分泌及免疫器官,肠道健康主要依赖于营养物质、微生物菌群和肠道黏膜之间的动态平衡。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完整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丁酸钠作为能量来源,可刺激肉鸡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并改善肠道黏膜形态,促进绒毛生长和肠道组织发育。丁酸钠通过肠道游离脂肪酸受体FFAR2和FFAR3介导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激素,促进胃肠黏膜的发育,刺激胃和胰腺分泌消化酶,促进养分消化吸收。丁酸钠是肠道稳态的重要调节因子,可刺激黏蛋白的产生,增加黏液层厚度,降低结肠上皮的通透性,维持肠道完整性和黏膜屏障功能。丁酸钠促进宿主防御肽(HPDs)的合成,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增殖,降低内毒素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丁酸钠通过抑制NF-κB激酶(IKK)下调促炎症途径,抑制NF-κB的活化,预防肠黏膜炎症发生,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和保护肠道健康。综上,丁酸钠具有肠道保护和抗菌作用,可增强肠道完整性,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在饲料工业禁抗的背景下,对抗生素替代品丁酸钠的研究和应用非常重要,作者就丁酸钠对肠道功能的作用机制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其在肉鸡饲料中替代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短链脂肪酸介导的宿主肠道免疫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是营养素、微生物群和宿主进行免疫反应的共享场所。肠道稳态失衡、免疫功能失调、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引发疾病,肠道微生物群是控制机体健康肠道内环境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短链脂肪酸(SCFAs)主要由细菌发酵产生,是肠道微生物群及宿主肠上皮细胞(IECs)的重要能量来源,能够维持肠道酸碱平衡,抑制有害病原菌生长,调节宿主肠道免疫,降低炎症反应。SCFAs不仅在共生细菌聚居的肠道内起局部作用,而且还影响肠道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反应。本文主要概述了SCFAs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激活途径、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抑制作用改变代谢状态,并将代谢途径与表观遗传修饰联系起来引起宿主免疫应答,降低肠道炎症反应并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反刍动物胃肠道中存在着众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原虫和古细菌等。胃肠道微生物对于动物的能量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动物的中枢神经正常功能的发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道微生物可以与肠道细胞直接接触,不仅产生激活内源性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机制的代谢物,还可以独立地产生或促成许多神经活性分子的产生。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神经活性分子通过神经信号通路、胃肠道内分泌信号通路、免疫系统等关键途径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反射网络,即胃肠道微生物与代谢产物通过传入神经元将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通过主要的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影响机体胃肠道屏障、营养代谢、免疫应答等生理机能和摄食行为。作者主要从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通过肠道-脑轴的"自下而上"的传导途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道-脑轴对宿主疾病和行为起到的作用、胃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浅析,并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肠黏膜免疫研究进展和仔猪营养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奶仔猪的营养是养猪业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较系统的综述了肠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肠黏膜免疫应答过程、断奶对仔猪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活性物质对断奶仔猪肠黏膜免疫调控的影响。肠道黏膜免疫机理的充分研究对断奶仔猪的营养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