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棉铃虫具有暴食性,发生危害重,同时对农药具有较强的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为了控制棉铃虫危害,降低生产成本,在防治上必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跟踪推广应用“六五”以来所形成的综防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进关键技术、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组建综防技术体系。在1992、1993年棉铃虫猖獗发生的情况下,于河南省新乡棉花病虫害综防示范区0.67万hm#+2棉田上实施后,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这套控制棉铃虫猖獗危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主要是:研究改进了棉铃虫中期预报方法;提出“一代监测、二代保顶、三代保蕾、四代保铃”为主的防治策略;制定推广适用于不同世代、不同水肥条件的科学防治指标;协调应用多种配套措施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害;系统监测和治理害虫抗药性;利用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的抗病虫性;诱杀成虫;组建大面积综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常用化学药剂防治棉铃虫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防治棉铃虫的常用药剂50%辛硫磷乳油,50%甲基对硫磷乳油,5%高效氯氰菊48乳油,混配剂40%久敌乳油,40%辛·甲·高氯乳油在淮北二代棉铃虫上进行了药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辛·甲·高氯乳油亩用50~60ml防效达90%以上,残效期5天,可以在我省淮北棉区推广使用;40%久敌乳油亩用50ml,5%高效氯氰菊酯亩用40ml,防治棉铃虫效果70%~85%,可根据虫情选择使用;50%辛硫磷乳油和50%甲基对硫磷乳油亩施50ml单用效果不理想。氯氰菊酯在我省淮北棉区的抗药性水平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我国棉虫防治中的突出难题,对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威胁极大。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我棉铃虫抗药性的发生与现状及其测定与监测;在分析抗药性超因与机制的基础上,从南,北棉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生物生态技术“压两头”,科学用药技术控“中间”的抗药性棉铃虫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1 994~ 2 0 0 1年对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 ,明确了棉铃虫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主要品种的抗药性动态规律和抗性水平。目前 ,棉铃虫对久效磷、灭多威尚未表现明显的抗药性 ,而对氯氰菊酯的抗药性产生比较快 (2~ 3年 ) ,现已达极高的抗药性 ;生产上仍可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主导产品 ,而要限用或禁用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 ;对棉铃虫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 ,坚持交换、轮换、混配等科学用药技术 ,可以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棉铃虫具有暴食性,发生危害重,同时对农药具有较强的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为了控制棉铃虫危害,降低生产成本,在防治上必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对速灭杀丁的抗药性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初报李巧丝(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王沫(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植保站)棉铃虫是我省棉花上的一大害虫。80年代以来,由于大面积连续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使其抗药性急剧增强,严重威胁棉花生产。本...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棉麦菜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山西省棉麦菜主要害虫抗药性及防治技术研究(1993~1995)协作组3年来的研究结果。通过用点滴法对棉铃虫对氰戊菊酯、功夫菊酯、氯氰菊酯、久效磷和对硫磷,棉蚜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久效磷、呋哺丹、灭多威,小莱蛾对氰戊菊酯、马拉硫磷、敌敌畏,麦蚜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甲氰菊酯、乐果、氧化乐果、辛硫磷、马拉硫磷、敌敌畏的敏感性的测试,明确了山西省上述害虫抗药性水平,划定了抗药性水平区域。针对山西省主要害虫抗药性现状,提出了包括轮换用药、科学使用方法和生物、农业、物理防治在内的害虫抗药性治理技术措施,并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取得明显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棉铃虫在加工番茄上的危害,选用高效、无污染、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对害虫天敌安全的植物源类新农药防治,其目的是了解0.3%绿晶印楝乳油在加工番茄上防治棉铃虫的效果,从而为应用无公害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阳谷县棉铃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三龄幼虫点滴法,于1990-1993年年对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抗性中心区的山东省阳谷县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该县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对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顺式氰戊萝酯和灭多威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久效磷为低水平抗性。文中还讨论了该县棉铃虫抗药性发生、发展的特点,并就中国棉铃虫抗药性治理策略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棉蚜对常用五种农药抗药性普查与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微量毛细管点滴法,对山西省3个棉区棉蚜进行了抗药性普查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对氰戊菊酯、氧化乐果、久效磷、呋喃丹和灭多威,临猗县棉蚜抗药性分别属于极高等水平、低等水平、敏感水平、中等水平和低等水平;襄汾县棉蚜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处于高-极高等水平外,对其他4种农药的抗性与临猗县棉蚜相同;平遥县棉蚜除对氰戊菊酯和灭多威抗性分别处于中-高等水平和低等水平外,对其他3种农药均处于敏感水平。山西省棉蚜抗药性在近10年中均有增长,尤其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增加很快。目前南部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大于中部棉区棉蚜抗药性水平,这与南部棉区用药水平高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棉铃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4~1995年,用点滴法测定了山西省不同棉区棉铃虫对常用5种农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临猗县处于中-高抗水平,襄汾县和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对功夫菊酯,临猗县和襄汾县处于中-高抗水平,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3个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久效磷和对硫磷的抗性分别处于低-中抗水平、中抗水平和敏感水平。抗性水平有逐年上升趋势,尤以对功夫菊酯和氯氰菊酯抗性上升最为突出。3个棉区棉铃虫抗性顺序是临猗县>襄汾县>平遥县,抗药性的大小与用药历史和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诊断剂量监测结果表明,抗性个体频率随抗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3个监测棉区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个体频率均在58%以上,敏感个体只占棉铃虫群体的42%以下,如继续大量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可预测棉铃虫对该类农药抗药性将会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3.
新农药防治抗性棉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5年在太原、临猗等地进行了咪蚜胺、硫丹和丁硫克百威防治棉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新农药对棉花苗期蚜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以咪蚜胺和丁硫克百威的防效最为突出。在棉蚜发生盛期,25%咪蚜胺可湿性粉剂以2000倍液喷雾防治,2~14天的防效可达95%~100%,持效期在14大以上;20%丁硫克百威乳油以1000~2000倍液喷雾,1~5天的防效可达92%~100%。试验充分说明咪蚜胺的防效和持效,明显好于对照农药40%久效磷水剂,是理想的防治抗性棉蚜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是第一个国产转基因抗虫棉诞生的省份。转基因抗虫棉从无到有,从单价到双价、多价,从抗棉铃虫到抗蚜虫、多抗。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技术在不断完善。转基因抗虫棉的产量水平、产量因素、纤维品质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应加快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评价审报程序;注重选育的品种质量;良种良法配套;研究与开发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用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ud)在我省三个不同类型的棉区,对棉苗立枯病进行了占地150亩的大田防治示范,防治效果可达70—80%之间,基本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之处下仅在于防治效果好,有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此类病害的防治开创了一条富有很强生命力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6.
棉蚜,棉铃虫对氰戊菊酯农药田间抗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1993年在新乡、镇平、西华不同棉区进行了棉蚜和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蚜在新乡、镇平两地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极高抗水平;棉铃虫在新乡、西华两棉区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高抗水平,而在镇平棉区则处于低抗水平。两虫的抗药性随用药年数的增加而提高,对棉蚜连续使用氰戊菊酯3~5a、棉铃虫6~7a即显示抗性;对棉蚜连续使用该药5~6a棉铃虫9~lla时,抗性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突增,抗性倍数可呈数百倍增加。  相似文献   

17.
棉花主要害虫抗药性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山西省棉花主要害虫抗药性现状、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和影响害虫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提出了山西省棉花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温室大棚数量增多,使烟粉虱得以周年繁殖,繁殖世代由露地年发生7~8代,增加到12代,加上温室拆棚前未进行彻底防治,大量虫源转移露地,尤其是棉田内虫口百叶高达万头以上,严重影响棉花生长。根据近年对该虫防治实践,提出晚上采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喷洒叶背,防效比白天喷施约可提高60%。  相似文献   

19.
2000-2001年在新疆喀什叶城县研究了转Bt基因棉MD-80不同发育阶段对棉铃虫的抗性表达和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棉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2个抗性高峰期5月中下旬和7月底,抗虫性分别为94.5%和83.3%,8月份抗性最低(22.7%),而河南的研究表明8月份正是第2个抗性高峰,抗虫效果高达93.8%;2)7月上旬棉株不同器官抗棉铃虫的强弱依次为:棉苞叶(96.7%),棉蕾(74.2%),花瓣(60%),棉叶(50.2%),棉铃(30%),花蕊(26.8%);3)转Bt基因棉对不同龄期棉铃虫抗性随着龄期的增大而降低;4)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顺序依次为普通棉对照田(不进行任何防治,0.7706和0.1883),Bt棉药防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0.3968和0.0931),Bt棉自控田(仅依靠自然天敌控制害虫,0.2211和0.0549),优势集中性依次为Bt棉自控田(0.9264),Bt棉药防田(0.8625),普通棉对照田(0.6881),表明普通棉对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最稳定,Bt棉药防田次之,Bt棉田自控田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