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对15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研究表明,防治2代棉铃虫效果较好的农药,在晋南棉区临椅县有2.5%功夫菊酯、50%棉铃宝、25%广克威、40%北农931和40%久效磷;在晋中棉区祁县有35%硫丹、20%灭多威、50%辛溴乳油和2.5%功夫菊酯。防治临猗县3代棉铃虫效果较好的农药有2.5%功夫菊酯、35%顺丰二号和40%久效磷。同一农药在不同棉区和棉铃虫不同发生世代药效表现不一,因此在药剂选择上要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陕西棉铃虫大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分析综述了陕西省棉铃虫大发生的历史和原因,初次将陕西省棉铃虫的发生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指出棉铃虫的大发生是由于农业拼作栽培制度、人为防治技术、害虫自身、棉田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再次强调了“狠治2代,严控3代,挑治4代”这一适合于陕西实际的棉铃虫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4.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慈溪市年发生5代,第1代在棉田外发生;第2代在旱田发棉田上开始再现;第3代以早、中发棉田为主开始危害;第4代在棉田达发生危害盛期;第5代以危害迟发嫩绿棉田为主,发生量趋于回落。干旱高温和棉田种植结构复杂是东南沿海棉田棉铃虫持续在发生的主导因子。对东南沿海棉田棉铃虫的防治应在综合的方针下,突出抓好8月份第4代棉铃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枣龟蜡蚧的发生与防治枣龟蜡蚧是为害枣树的重要害虫,以若由和雌成虫固定在枝条上刺吸为害,被害枝条发育不良,甚至整枝死亡,如防治不力3~5年内全园毁灭。一般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固定在1、2年枝上越冬,若虫发生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中旬,若由爬出介壳后在...  相似文献   

6.
松片圆蚧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第三代受精雌成虫和第四代二龄若虫在罗汉松叶片上越冬,各代若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上旬-7月下旬,7月下旬-10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下旬;10月中旬-11月下旬。本文还提出了重点防治第一代松片圆蚧的建议,并分析了“敌蚧灵”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1995,23(2):45-48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亚洲玉米螟和粟灰螟的地理分布规律受寄主作物、海拔高度和无霜期的影响。海拔1500m,无霜期100天以下的内长城以北的高寒山区,为不发生区;海拔1000~1500m以上,无霜期120天左右的地区,为1代发生区;地处北纬38.5°~36°的平川盆地,无霜期150天左右,为1~2代和2代发生区;北纬36°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海拔较低,无霜期较长,一年两作区,为2~3代发生为害区;3代发生区极少,一般在北纬36°以南地区。防治对策是:抓好大同、晋中、晋南盆地玉米螟的防治和忻定、吕梁山区、上党盆地粟灰螟的防治。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之以农业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安庆棉区70年代以来棉铃虫发生的历史状况,较为详细地阐述了1992~1996年棉铃虫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生期早、发生量大、发生盛期长、发生范围广。分析自1992以来棉铃虫发生量回升,发生程度加重的原因,主要是农田生态条件改变,食料更加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天敌控制作用削弱,棉铃虫抗药性发展致使高繁殖力的棉铃虫种群数量急剧增长。根据当地棉铃虫发生的特点及发生原因分析,提出控制棉铃虫为害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综合治理,大力推行行之有效的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强化统的功能,策略上3代防治重点为早发棉田,兼治其他棉田,4代全面防治,5代以中、晚熟棉田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9.
豫北地区水稻二化暝一年发生2代,为“一代多发型”。越冬代蛾盛期在5月末至6月上旬,一代蛾盛期在8月中旬。一代幼虫防治适期在秧田期的6月9 ̄15日,二代幼虫防治适期在水稻抽穗前后的8月20 ̄25日。  相似文献   

10.
福建樟叶个木虱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叶个木虱是福建省樟树的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一代或2代,以若虫越冬,越冬若虫于翌年3月上旬开始羽化,3月下旬卵孵化,若虫共5龄,应用氧化乐果和辛硫磷等农药对若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南省新乡市1976-2005年的棉铃虫调查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影响2、3、4代棉铃虫发生的关键气象条件,得出了影响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指标,预测了2、3、4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同时,结合新乡市棉花生产现状的实地调查,介绍了影响棉花生产的7个关键问题。最后,从8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猖獗危害与虫源基数及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搜集和整理了河北省正定1972~1993年棉铃虫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并运用相关矩阵法对世代间卵量、幼虫密度、成虫始期、历期和蛾量间关系及2~4代卵量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找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原因。结果表明:(1)越冬蛹数量加大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基础,1~3代幼虫密度与越冬蛹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2)虫源积累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重要原因。2~4代累积卵量与上代累积卵量、幼虫密度、蛾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建立了幼虫密度与上代史源的关系式;(3)各代间成虫始蛾期里正相关,但发生期早晚与蛾量及下代卵量、幼虫密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4)二三代累积卵量与5月下旬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和0.9,而与相对湿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浙南地区甜菜夜蛾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年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在浙南地区大田一年发生5~6代,第6代为不完全代,越冬蛹在设施栽培蔬菜地越冬。4月下旬~5月初陆续羽化,6月上旬~7月上旬为大田第1代,7月上旬~8月上旬为大田第2代,8月上旬~8月底为大田第3代,9月初~9月下旬为大田第4代,10月初~10月下旬为大田第5代,11月上旬~翌年4月下旬为大田第6代,为不完全代。一年中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有明显发蛾高峰。研究还明确了甜菜夜蛾不同世代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并利用历期法对甜菜夜蛾发生期进行预测,利用黑光灯发蛾量对甜菜夜蛾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4.
烟青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1997年在云南省红河烟区弥勒县的烤烟大田设置尼龙纱网养虫室,自然条件下连续饲养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Guene),系统观察各虫态历期、幼虫龄期、取食量及体色变化,幼虫化蛹龄期及成虫羽化、产卵等.结果表明,烟青虫1年发生4~5代,各代均有5龄和6龄幼虫化蛹,5龄幼虫化蛹占60%以上;1龄幼虫历期比2龄历期长,3龄以后龄期增长,末龄(5龄或6龄)幼虫龄期最长;5龄化蛹的幼虫平均历期比6龄化蛹的短;无论5龄或6龄化蛹,3龄以后食量剧增,5~6龄的取食量为1~4龄取食量的1倍以上;幼虫体色多变,1龄幼虫均为红褐色,2~6龄体色变化无规律可循,第2代以后体色有随世代增加而加深的趋向;成虫产卵量与补充营养关系密切,补充营养充足时,每雌可产卵600~900粒,一般情况产400~500粒,未交配雌虫也会产卵,但卵不能孵化.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了防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棉大卷叶螟主要生物学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棉大卷叶螟生物学习性的研究观察,发现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当天或第二天晚上交配,交配时间多在夜间20:00~2:00,交配时雌雄个体附于攀附物上呈“一”字形,交配持续时间1~4h。交配后的成虫一般于第2天或第3天开始产卵,少数在第4天产卵。成虫不同世代、同世代不同雌虫产卵量差异大,从73~638粒不等。成虫性比随世代的不同有着一定变化,不同补充营养条件下的实验种群性比也有所不同。幼虫多在下午及夜间孵化,上午孵化量少,同一天产的卵孵化时间比较整齐。幼虫共有5龄,主要在夜晚蜕皮,5龄幼虫老熟后即觅地化蛹,预蛹持续期2—4d。  相似文献   

16.
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56-357,359
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各代次在玉米、棉花上的分布转移规律不受玉米栽培方式的影响 ,一致表现为 :1代基本上发生在玉米田 ;2代期有少量转入棉田为害 ,但仍以玉米田为主 ;3代期大多数转移到棉田为害 ,成为危害棉花的主害代次。从发生为害的数量来看 :1、2代亚洲玉米螟的差异不大 ,但在 3代期的棉田内发生了分化 ,春玉米直播类型区棉田的亚洲玉米螟百株虫量和铃害率分别为春玉米移栽类型区的 2 .12倍和 3 .2 0倍。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移栽玉米田内的亚洲玉米螟发育进度加快 ,收获期提前又与 2代亚洲玉米螟最易受损的化蛹高峰期吻合 ,加之玉米收获物提早离田带走部分虫体等因素起了压低棉田 3代虫源基数的作用所致。通过调查还发现 ,春玉米育苗移栽的栽培技术对玉米来说 ,兼有节约用种量 ,解决苗期鼠害 ,苗床占地面积小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 ,生育期提早 7d左右 ,最终产量增加一成以上等效应  相似文献   

17.
对武汉地区梨园天敌优势种群消长动态及影响因子的系统观察和调查表明,捕食性瓢虫类发生高峰期为6月上旬至中旬,塔六点蓟马6月中旬,食虫蝽类6月中旬至下旬,青翅隐翅虫6月中旬,草蛉类6月中旬至7月中旬,捕食性蜘蛛类6月中旬至7月下旬.农药、不同的间作作物、气候条件是影响天敌种群及其发生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冀南棉区五代棉铃虫大发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在河北省邯郸市1a通常发生4个完整世代。1994年5代棉铃虫在邯郸市严重发生,且多数幼虫能够入土化蛹,完成世代发育,历史罕见。本文简要报道了5代棉铃虫发生概况及特点,并以虫源基教、气候条件、食料因素及天敌因子等4个方面分析了5代棉铃虫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福州地区的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在牛体表终年均有寄生,以7、8、9、3个月为寄生高峰期。经人工饲养观察,每年发生4代。第一代需要63—88天,第二代42—56天,第三代44—62天,第四代90—152天。以第四代未吸血幼蜱或第三代未吸血幼蜱越冬。未吸血幼蜱最长能存活227天。雌蜱一生共产卵1589~4138粒(平均2986.3粒),产完卵后约0~14天死亡。饱血雄蜱一般存活不超过1个月。饱血雌蜱的体重与产卵量和产卵期呈相关[Y(产卵量)=00.945,P<0.01;r(产卵期)=0.490,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