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鼻子”病貉患有低色素小细胞贫血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貉"白鼻子"病的发病原因,对患"白鼻子"病的貉和正常貉进行了血常规检查,用Mann-whinney法进行了组间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与正常貉相比,"白鼻子"病患貉淋巴细胞百分比(P=0.04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31)降低(或减少)且差异显著(P0.05),淋巴细胞计数(P=0.004)、中间细胞计数(P=0.004)、中间细胞百分比(P=0.004)、红细胞计数(P=0.000)、红细胞压积(P=0.000)、平均红细胞体积(P=0.001)、血红蛋白含量(P=0.00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0.001)降低(或减少)且差异极显著(P0.01),白细胞计数(P=0.130)、中性粒细胞计数(P=0.47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P=0.9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0.831)、血小板计数(P=0.915)、血小板压积(P=0.852)、平均血小板体积(P=0.20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0.749)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对"白鼻子"病患貉血色指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分析,确定"白鼻子"病貉患有低色素小细胞贫血。  相似文献   

2.
貉"白鼻子"病是貉的一种新发疾病,多数学者认为其为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病可能和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关,但现在没有得到证实.本研究在尝试建立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吸收光谱法测定貉血清、被毛中铜、锌、铁、硒的方法的基础上,测定了患"白鼻子"病貉及健康貉血清、被毛中铜、锌、铁、硒的含量."白鼻子"病貉血清铜、锌、铁、硒的含量分别为(592.78±110,37)μg/L、(2.019±0.177)mg/L、(28.410±2.826)mg/L、(166.771±38.661)ng/L,和正常貉相比((709.84±76.56)μg/L、(4.759±1.925)mg/L、(42.352±23.197)mg/L、(303.92±59.527)ng/L),其血清铜、锌、铁、硒含量降低且存在显著差异(P=0.002、P=0.00,P=0.0495、P=0.00)."白鼻子"病貉被毛铜、锌、铁、硒的含量分别为(17.66±3.61)μg/g、201.43μg/g、(227.59±143.279)μg/g、(797.429±384.43)ng/g,和正常貉相比((16.93±2.86)μg/g、(158.10±31.5)μg/g、(179.613±90.683)μg/g、(612.67±272.410)ng/g),其被毛锌、硒含量降低且存在显著差异(P=0.049 5,P=0.045),铜、铁含量降低但显著不差异(P=0.395,P=0.236).试验结果表明貉"白鼻子"病的发病和其铜、锌、铁、硒的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经济毛皮动物“白鼻子病”发病原因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鼻子病”在毛皮动物间的广泛流行已经影响到了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营养代谢病,但是到现在还没有确定该病的具体发病原因。在综合分析了近年基层兽医对“白鼻子病”的治疗体会和国外曾发生过的毛皮动物代谢病的情况后,对它们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白鼻子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白鼻子病在2003年以前,毛皮动物养殖户都没有听说过,查阅资料和书籍,也没有关于白鼻子病的任何信息。白鼻子病首先是在2001年东北地区发现的,毛皮动物养殖户发现狐狸、貂、貉的鼻子头由黑色渐渐出现红点,然后面积逐渐增大,随后就出现白点,最后鼻子头全都便白了,这就是俗称的白鼻子症。以后爪子逐渐变长了,变白、脚垫(指枕)也变白增厚,这就是白鼻长爪病。  相似文献   

5.
<正>貉属食肉目、犬科、貉属,属杂食动物,由于貉子抗病力强、耐粗饲、对养殖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普遍受到养殖户的欢迎,在我国东三省、山东、河北等地广泛饲养。但自2000年前后,白鼻子病在貉子养殖区域普遍发生,该病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多见于饲料单一、饲养环境条件差的小型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发病较少。该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分窝后开始发病,到冬毛期大面积发生,白鼻子、白爪子的症状逐渐明显,造成貉子生长发育迟缓、繁殖力降低、毛皮质量下降,甚至死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仔、幼狐貉发生瘫软症进行了诊治,并对病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诊治与研究发现,狐、貉瘫软症的发生,不合理使用商品配合料是主要原因之一,不但与VB1、VB2等水溶性维生素缺乏有密切关系,而且还与为使仔、幼兽快速生长发育而日粮蛋白质、脂肪水平过高,碳水化合物不足有关,与天气炎热、饮水不足有关。诊疗过程与疗效证明,仔、幼狐貉瘫软症是一种低血糖症与酮体症同时发生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  相似文献   

7.
狐白鼻子病也称为干爪病,属于一种营养代谢病,主要是由于饲喂单一饲料、过少的动物性饲料、饲料品质低劣,以及摄取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不足引起,典型特征是毛皮质量变差、鼻子变白、爪部变干,并出现繁殖障碍,因此该病的发生与狐饲养环境和饲养管理水平紧密相关。现主要对狐白鼻子病的发生原因及其对繁殖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介绍其临床症状、类症鉴别,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份以来,我站陆续接诊了几例狐狸、貉子白鼻子、干爪子,狐貉越长越小的病例。经查阅资料,结合实际病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白鼻子病"是2001年才在我县开始发现的。开始的时候,养殖户发现自家饲养的狐狸,水貂,貉子的黑色的鼻子头上出现了红点,然后面积逐渐扩大,整个鼻子头都变红了,再之后,逐渐出现白点,最后鼻子头全部变白。接着又发现这些动物的爪子逐渐变长,变白,脚垫也发白、增厚。开始养殖户认为这种情况不影  相似文献   

9.
作者针对目前对貉的健康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对貉主要产品 毛皮质量影响巨大的秃毛癣病病原特性、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进行了总结,对貉秃毛癣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出了秃毛癣病与B族维生素VH、VB2、泛酸、尼可酸缺乏症,以及疥螨病等鉴别诊断方法,提出了秃毛癣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笔者认为,加强日常环境卫生管理与消毒制度,对窝箱采用火焰消毒,勤晒垫草,对场区要最大限度地做好灭鼠和杀灭吸血昆虫工作,对病兽要及时进行治疗并进行隔离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对病兽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治疗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狐貉“白鼻子”病的病因,现在国内报道趋于认为,由于营养代谢失衡而引起综合性的营养代谢障碍疾病。主要由于毛皮动物日粮中,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氨基酸的缺乏或者是比例不平衡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是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慢性病,长期消耗动物体内的营养,造成毛皮动物的营养不良引起的。在兽医临床中单纯应用营养补充剂可以治好,但即使在全价饲养情况下终止给予后不久还患。而同时投与驱虫剂的治疗效果良好,很少重患。可见病因除了日粮的营养不平衡外,寄生虫也是一大病因,全价饲养情况下,狐、貉感染了寄生虫也会患该病。1临床症状由于营养不良表现…  相似文献   

11.
1初生仔貉的检查护理 一般母貉在产后4-6小时排出黑膏状粪便,此此时可对仔貉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主要是听、看、查。耳贴小室壁静听仔貉的叫声,吃饱的仔貉一般不叫唤,当轻叩小室壁时,若仔貉发出短促有力的‘吱吱”叫声,一会又停止,为健康仔貉。如仔貉叫声嘶哑无力,或发出细长的“吱一吱”叫声,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提高仔貉的成活率,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我们对某养貉场的历年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弄清了仔貉的死亡原因.一、仔貉死亡原因分析从调查结果看,仔貉5日龄内死亡率占月龄死亡率的70%~80%;占育成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正> 母貉叼仔是产仔哺乳期造成仔貉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母貉的分娩产仔期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会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约有40%的母貉在产仔哺乳期出现叼仔的现象。笔者结合自身养殖经验,汇集如下几点,供养殖户参考:1 发病原因母貉叼仔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的。1.1 饲料中缺少某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常导致母貉叼仔、食仔的恶癖,这种情况多发于初产母貉。1.2 母貉带仔过多或过少由于母貉带仔过多,而母乳又严重不足,当仔貉吃奶时,母貉有痛感而导致母貉咬伤或食掉仔貉,相反当母貉带仔过少,母乳过剩,造成胀奶,也会使母貉疼痛难忍而引起叼仔。  相似文献   

14.
僵貉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僵貉,是指仔貉从分窝断乳后至育成期不能育成商品貉。其特点是生长缓慢、个体小、瘦骨嶙峋、被毛蓬乱,到育成期体重只能达2.5 ̄3.5千克,到出栏时只能取残次皮,商品价值极低。1形成原因饲料搭配不合理,营养不全价,是形成僵貉的主要原因。饲养者图节省,只喂玉米面或搭配极少其他饲料,由于饲料严重缺乏营养,不能满足貉生长的需要,造成貉发育停滞,形成僵貉。母貉奶水不足是造成僵貉另一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一是遗传因素,先天奶水不足;二是饲喂母貉的饲料质量差,使母貉不能产生足够的奶水;三是母貉在哺乳期生病,奶水不足。由于母貉奶水不足,仔貉…  相似文献   

15.
提高母貉繁殖率的技术措施向天浩,邵明鉴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貉的繁殖率高低是影响养貉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据调查,目前,母貉的空怀率平均为20-30%,高者达50%以上,制约着饲养者的生产效益,造成空怀的原因除少数由疾病引起外,主要是饲...  相似文献   

16.
硒和维生素缺乏症,是一种骨骼肌及心肌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而引起运动障碍和急性心脏机能紊乱为特征的幼貂代谢病,家庭养貉常发生本病,并且发病率较高,直接影响养貉户的经济效益。笔者近年来对136只幼貉缺硒和维生素E症进行了综合诊治,治愈134只,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发病情况及诊治方法介绍如下。1 发病情况及病因 幼貉缺硒和维生素E症,多发生在5~9月份,2~4月龄的离乳幼貉,尤其在夏季多雨、高温阶段或营养不良时发病率较高,而成貉发病率较低。对发病原因的分析认为:是硒和维生素E缺乏。发生这种病症的主要原因是饲料单一,长期缺乏…  相似文献   

17.
问:初生仔貉早期死亡多的原因是什么? 答:(1)死胎、烂胎的出现是由于母貉妊娠期吃了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饲料单一、营养不足造成的,当然也有疾病原因。 (2)饿死是由于母乳不足造成的,母乳不足根源是妊娠期饲料单一或不新鲜。还有就是个别母貉产前没有拔掉乳房周围的毛被,仔貉找不到乳头吃上不奶造成的。 (4)仔貉发生红爪病死亡是母貉妊娠期饲料中维生素C缺少造成的。 (5)压死、咬死主要原因是母貉受到惊吓不敢走出产箱或搬弄仔貉造成的,当然也有因饮水不足,奶水不足造成的。 (6)母貉产仔速度快,来不及断脐带,接二连三地产出仔…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秦皇岛某养殖场母貉死亡的原因,笔者无菌采集死亡貉的心血、肝脏、肠内容物等病料组织,采用胶体金试纸条法、PCR法、细菌分离鉴定、K-B纸片法等分别检测细小病毒、病原菌感染情况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死亡貉细小病毒阳性,病原菌为沙门氏杆菌;分离到的沙门氏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拉啶、环丙沙星等5种药物敏感,对其他药物存在不同的耐药性。说明貉源细小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是引起母貉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对细小病毒无特效治疗药物,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母貉难产的原因1、胎位不正:主要是由于母貉在分娩前剧烈腹痛,狂燥不安,四处奔走,起卧无常或在分娩中受惊等原因,造成胎位异常发生难产。2、胎儿过大:主要是在母貉妊娠期间,不合理的喂给大量的高蛋白动物性饲料,造成胎儿  相似文献   

20.
<正> 貉是一种珍贵的野生毛皮动物,提高仔貉的成活率,是养貉者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但因母貉叼咬,无奶饿死仔貉等原因,使仔貉成活率多年来一直在40%上下浮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人工哺育仔貉的方法。1987年产仔期,对我场17窝共84只仔貉,采用人工哺育的方法后,成活77只,成活率达91.7%。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