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波 《动物营养学报》2019,31(4):1897-1903
本试验旨在研究紫苏籽提取物对育肥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内脂肪(IMF)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20头西杂阉公育肥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3%紫苏籽提取物(干物质基础),即添加0.04‰紫苏籽提取物活性成分(干物质基础)。试验期为12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育肥牛初重、末重、平均日增重、日均干物质采食量、料重比、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胴体产肉率、背最长肌pH和背最长肌系水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育肥牛背最长肌IMF含量(P <0.05),显著降低了背最长肌剪切力(P <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育肥牛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酶(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活力(P<0.05),显著降低了背最长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和肉碱转移酶-1(CPT-1)的活力(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育肥牛背最长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FAS、ACC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背最长肌HSL和C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可上调育肥牛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SREBP-1、FAS、ACC和PPARγ)的表达,下调脂肪酸分解相关基因(HSL和CPT-1)的表达,提高脂肪酸合成关键酶(FAS和ACC)的活力,并降低脂肪酸分解关键酶(HSL和CPT-1)的活力,从而促进IMF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比较舍饲牦牛与犏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内脂肪(IMF)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选用10头体重相近、年龄(4岁)相近的健康麦洼公牦牛和公犏牛(藏黄牛×麦洼牦牛),分为牦牛组和犏牛组,每组5头牛。2个组均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期153d。结果表明:1)犏牛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及背最长肌熟肉率、IMF含量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犏牛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牦牛组(P<0.05)。2)牦牛组背最长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和肉碱转移酶-1(CPT-1)的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犏牛组(P<0.05)。3)犏牛组与牦牛组之间的初重、末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背最长肌pH1h、pH24h及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及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FAS和ACC)相对表达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与牦牛相比,犏牛主要通过抑制HSL和CPT-1基因表达及降低其酶活性,抑制脂肪分解,促进IMF沉积,提高牛肉嫩度,改善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究FAM134B、PPARγ、FAS和HSL基因在绵羊肌肉发育过程中的组织表达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关系,以期为研究绵羊IMF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试验选取2、4、5、6和12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羊各5只,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测定其IMF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γ、FAM134B、FAS和HSL基因在肌肉不同发育时期的mRNA表达量,并对基因表达量之间及表达量与IMF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5月龄时,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IMF含量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而5~12月龄时则基本保持不变;同月龄背最长肌IMF含量极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1)。(2)背最长肌中FAM134B表达量呈上升-下降趋势,6月龄最高(P0.01);股二头肌中FAM134B表达量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FAS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PPARγ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下降-上升趋势。HSL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同月龄目的基因表达量在两部位肌肉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关联分析显示,两部位肌肉中FAM134B与FAS表达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PARγ、HSL表达量呈不同程度负相关。背最长肌中,FAM134B、FAS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PPARγ表达量与IMF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股二头肌中,FAM134B表达量与IMF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FAM134B、FAS可能会促进IMF的沉积,而PPARγ、HSL对IMF的沉积可能具有抑制作用;FAM134B可能通过刺激脂肪合成基因的表达,而抑制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来调控IMF的含量。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IMF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旨在研究牦牛不同肌肉组织的肉品质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肌内脂肪(IMF)含量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选用4岁健康麦洼牦牛10头,屠宰后采集小黄瓜条、辣椒条和外脊测定IMF含量、剪切力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IMF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脊的IMF含量显著高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小黄瓜条的剪切力显著高于辣椒条,且二者均显著高于外脊;外脊的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脂肪酸合成酶(FAS)、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辣椒条的SCD1、SREBP-1、FAS、PPARγ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小黄瓜条,外脊的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和肉碱转移酶1(CPT-1)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小黄瓜条,外脊的CPT-1基因表达显著低于辣椒条,辣椒条的HSL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小黄瓜条;小黄瓜条的SCD1基因表达与IM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辣椒条和外脊的SCD1基因表达与IM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黄瓜条、辣椒条和外脊的HSL、CPT-1基因表达与IM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相比,外脊通过促进脂肪合成相关基因(SCD1、SREBP-1、FAS和PPARγ)的表达以及抑制脂肪分解相关基因(HSL和CPT-1)的表达,促进IMF沉积,提高牛肉嫩度,改善牦牛肉品质;并且SCD1、HSL和CPT-1基因可作为调控牦牛肌肉IMF形成的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揭示IMF沉积机制及优化牦牛肉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1):20-25
比较分析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HSL和PPARγ基因与湘西黄牛脂肪酸代谢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SL和PPARγ基因在6,18,30月龄湘西黄牛的肝脏、肌肉组织(背最长肌)、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HSL基因在湘西黄牛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的4个部位中的表达量随月龄增长依次极显著减少(P0.01),而PPARγ基因正好相反。6月龄时,肝脏中HS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织(P0.05),PPARγ基因皮下脂肪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P0.05); 18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皮下脂肪肝脏≈腹腔脂肪背最长肌; 30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间的表达呈现两两差异显著(P0.05),其表达量依次为肝脏皮下脂肪腹腔脂肪背最长肌。30月龄的粗脂肪(EE)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和18月龄的(P0.05),18月龄和30月龄湘西黄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的(P0.05); 30月龄时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较高,但显著低于18月龄的(P0.05)。由此可见,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随月龄与部位的不同表达不同,存在月龄和组织差异性,且二者的表达规律呈负相关。在动物生产应用中,建议湘西黄牛在30月龄左右再屠宰食用,口感及营养价值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活性促进剂(罗格列酮)和抑制剂(梧桐子油)对绵羊背最长肌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以及SCD活性的影响,试验将18只美利奴×小尾寒羊杂交公羊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梧桐子油组饲喂基础日粮+15 g/d梧桐子油,罗格列酮组饲喂基础日粮+8 mg/d罗格列酮,试验期为50d,其中过渡期10 d、预饲期5 d、正试期35 d,测定绵羊背最长肌中的FAS、LPL、ACC及SCD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梧桐子油组绵羊背最长肌中ACC和SCD酶活性显著受到抑制(P0.05),罗格列酮组绵羊背最长肌中LPL和SCD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肌内脂肪与脂类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关系,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8头乌金猪和6头长白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索氏提取法检测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金猪FAS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虽然高于长白猪,但差异不显著(P0.05)。乌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长白猪,且差异显著(P0.05)。乌金猪和长白猪的FAS和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都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乌金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白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乌金猪和长白猪间存在品种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肌内脂肪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该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萨湖F1代羔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2月龄左右、健康、体重为20.45±1.52 kg白萨福克×湖羊F1代羔羊36只,随机分3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分别饲喂消化能为8.67 MJ/kg (LE)、10.38 MJ/kg(CON)和12.31 MJ/kg(HE),蛋白水平均为14.36%的试验饲粮,预试期8 d,正试期70 d。试验期间测定羔羊生长性能,饲养试验结束后所有羊颈静脉采血,并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羔羊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低饲粮能量水平(8.67 MJ/kg)可显著降低羔羊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宰前活重,并显著升高料肉比(P0.05);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HE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LE组(P0.05)。HE组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LE组(P0.05);饲粮能量水平增加会显著提高皮下脂中ACC、HSL,尾脂中ACC、FASN和背最长肌中FABP4基因mRNA的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尾脂中HSL和背最长肌中ACC、PPARγ、HSL基因mRNA的表达量(P0.05)。饲粮能量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皮下脂和尾脂的FABP4与背最长肌中FASN mRNA的表达,CON组表达水平最高(P0.05)。综合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脂肪代谢基因的表达得出,饲粮消化能水平为12.31 MJ/kg时更适用于2~4月龄白萨湖F1代羔羊的生长发育和体脂沉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高脂饲粮诱导肝脏脂肪积累的预防机制。[方法] 将32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均分为4组,对照组(Con)饲喂普通饲粮,模型组(Model)饲喂高脂饲粮,DHA组分别在高脂饲粮中添加0.2 g DHA(DHAL)和1.0 g DHA(DHAH),饲喂周期为20周。饲喂期间每天称量体重及食物重量,计算摄食量;饲喂结束,采集肝脏和血液,ELISA法检测肝脏脂联素和血清甘油三酯(TG)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脂肪合成关键酶(SREBP-1c、FAS)、脂肪酸氧化关键基因(PPARα、PPARγ、CPT-1A和ACOX)、线粒体基因(PGC-1α)、褐色脂肪化基因(Prdm16、UCP1)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脏磷酸化ACC、AMPK和AKT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Con组相比,Model组终体重、体脂重量和TG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肝脏脂联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Model组相比,DHAL和DHAH组终体重、体脂重量和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脂联素水平显著增加(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Model组SREBP-1c和FAS 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PPARα、CPT-1A、ACOX、PGC-1α和UCP1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Model组相比,DHAL和DHAH组SREBP-1c和FAS 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DHAH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DHAL组(P<0.05),DHAL和DHAH组PPARα、CPT-1A、ACOX、PGC-1α、Prdm16和UCP1 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DHAH组CPT-1A和ACOX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DHAL组(P<0.05),PPARγ的mRNA表达量在4组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Model组p-ACC显著高于Con和DHAH组,但显著低于DHAL组;Model组p-AMPK/AMPK和pAKT/AKT比值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DHAH组p-AMPK/AMPK和pAKT/AKT比值均显著高于Model和DHAL组(P<0.05)。[结论] DHA可降低高脂饲粮导致的C57BL/6小鼠终体重、体脂和TG含量的升高,增加肝脏脂联素的水平,促进脂肪酸氧化和白色脂肪细胞褐色化,从而预防肝脏的脂肪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筛选对贵州地方猪脂肪沉积具有影响的相关酶基因,本实验以雄性野猪和雌性柯乐猪的F1代杂交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方法检测猪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PPARγ、LPL、ACC、ATGL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Pearson方法分析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4个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胴体及肉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的为ACC和PPARγ基因。关联分析得出,背最长肌组织中LPL与PPARγ、ACC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皮下脂肪组织中PPARγ与ACC基因间呈显著正相关;在野柯F1代猪背最长肌组织中PPARγ、LPL基因表达量均与肌肉水分呈显著负相关;在皮下脂肪组织中LPL基因表达量与皮厚间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印证脂肪沉积相关酶基因LPL在柯乐猪×野猪F1代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金针菇菌渣水平对山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28只体重为(23.35±2.45)kg的波杂羊(波尔山羊×徐淮山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分别饲喂含0(A组,作为对照组)、15%(B组)、25%(C组)、40%金针菇菌渣(D组)的试验饲粮。试验羊单独饲喂,在试验结束时(饲喂45 d后)进行屠宰,分别测定山羊的屠宰率、眼肌面积以及背最长肌的pH、色度、剪切力、蒸煮损失率和滴水损失率。结果表明:1)C组的屠宰率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A和D组(P0.05);C组的屠宰率分别比A、B和D组提高了2.46%、1.35%和8.32%。B和C组的眼肌面积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D组(P0.05)。2)C组山羊的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率与B和D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A组(P0.05);与A、B和D组相比,C组山羊的背最长肌的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B、C和D组的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A组(P0.05)。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金针菇菌渣对山羊背最长肌宰后45 min pH(pH_(45 min))、宰后24 h pH(pH_(24 h))、红度(a~*)值和黄度(b~*)值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降低背最长肌亮度(L~*)值。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金针菇菌渣对山羊的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饲粮中金针菇菌渣水平为25%时对提高山羊的屠宰性能以及改善肉品质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添加半胱胺对生长猪肉质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取(42.18±0.70)kg左右的杜×长×梅阉公猪120头,随机分为4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日粮蛋白水平为16%和12%,半胱胺添加水平为0和100mg·kg-1。试验期为31d。结果表明,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显著降低了生长猪背最长肌的剪切力值(P0.05),显著增加了肌内脂肪的含量(P0.05),上调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S)、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SCD)、μ-钙蛋白酶的mRNA表达量(P0.05),下调了激素敏感脂酶(HSL)、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mRNA表达量(P0.05);半胱胺的添加下调了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mRNA表达量(P0.05)。日粮蛋白水平与半胱胺添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果提示,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可能通过上调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脂质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进而改善生长猪背最长肌嫩度,半胱胺的添加对生长猪肉品质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在不同肉质性状延边黄牛血液中的差异,试验选择20头延边黄牛按照高档牛肉生产模式统一饲养管理,根据它们的大理石花纹等级高低分为H组和L组。应用RT-PCR方法测定延边黄牛血液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和过氧化氢酶体激活增殖受体γ(PPARγ)基因的表达丰度,另外分析了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和三酰甘油(TG)含量。结果表明:H组IMF和TG含量极显著和显著高于L组(P0.01和P0.05),H组个体血液中SCD和PPARγ表达丰度呈现出高于L组的趋势。IMF和TG含量随着大理石花纹等级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SCD和PPARγ基因均可在血液中表达,并且延边黄牛血液中SCD和PPARγ基因表达水平随背最长肌IMF和TG含量的升高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乌金猪肝脏组织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约15 kg的乌金猪5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头,为低、中和高蛋白质组,其在15~30、30~60及60~100 kg生长阶段的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4%、12%、10%,16%、14%、12%和18%、16%、14%。猪在体重为30、60和100 kg时屠宰,取其肝脏组织,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30、60和100 kg时,乌金猪肝脏组织中ACC、FAS、SREBP-1C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降低;CPT-Ⅰ和PPARα基因的表达水平则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由此表明,日粮高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肝脏脂肪酸合成代谢基因(ACC、FAS和SREBP-1C)的表达(P<0.05),提高脂肪酸分解代谢基因(CPT-Ⅰ和PPARα)的表达水平(P<0.05);脂肪酸合成减少,且被氧化的量增加,两者共同作用导致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的脂肪酸含量降低,从而减少了从肝脏组织被运输到各个组织的TG含量,使机体沉积TG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努比亚山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将36只2月龄左右、健康且体重[(17.06±0.65) kg]相近的努比亚山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试验A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B组(饲喂基础日粮+0.5‰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C组(饲喂基础日粮+1.0‰复合益生菌制剂),每组12只。各组山羊每天在07:00和18:00各饲喂1次,试验期为70 d。在饲养试验结束当天09:00,每组随机选取4只体重相近的羊只称重后进行屠宰,取背最长肌,检测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试验C组山羊背最长肌中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试验A组(P<0.05);试验B、C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低于试验A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山羊背最长肌中检测到7种必需氨基酸和9种非必需氨基酸,其中试验B、C组组氨酸含量高于试验A组,其余氨基酸(除赖氨酸、天冬氨酸外)含量均低于试验A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山羊背最长肌中检测到14种脂肪酸,其中除试验B组的二十碳三烯酸(C20∶3n6)含量显著低于试验A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脂肪酸含量均...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水平对育肥前期锦江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清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50头初始体重为(301.7±30.1) kg的锦江去势公牛,随机分成5个组,即A、B、C、D和E组,每组10头,分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2~3头牛。参照我国《肉牛饲养标准》配制基础饲粮,A组饲喂基础饲粮,B、C、D、E组饲粮的综合净能水平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依次提高6%、12%、18%、24%。5组饲粮的粗蛋白质水平保持一致,综合净能水平分别为6.02(A组)、6.38(B组)、6.74(C组)、7.10(D组)、7.46 MJ/kg(E组)。饲喂116 d后,禁饲12 h,每组选择3头体重接近于该组平均体重的牛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显示:1)随着饲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锦江牛背膘厚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C组锦江牛背膘厚度最低(2.01 cm),而眼肌面积则逐渐增大,以E组锦江牛眼肌面积最高(81.04 cm~2)。2)随着饲粮综合净能水平的提高,背最长肌pH_(45)min逐渐下降,D、E组显著低于A组(P0.05); C、D、E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A、B组(P0.05)。饲粮能量水平对背最长肌pH_(24h)、肉色(亮度、红度、黄度值)、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均无显著影响(P0.05)。3) C组锦江牛背最长肌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而背最长肌水分、粗灰分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 E组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显著高于A、B、C组(P 0. 05); C组血清瘦素含量显著低于A、B、D组(P0.05),血清脂联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 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清内源激素含量等指标得出,C组饲粮的能量水平(综合净能水平为6.74 MJ/kg)比较适于育肥前期舍饲锦江黄牛生产优质牛肉所需的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用48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高脂饲料饲喂8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模型验证后,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埋线A组、空白埋线B组、模型组、模型埋线A组、模型埋线B组,每组6只。埋线组进行穴位埋线,A组:肝俞、胆俞、后海;B组:肝俞、胆俞、后海、后三里。2周后检测血清TG、TC、FFA、LDL-C、HDL-C、ADPN含量及肝脏TG、TC、FFA、ACC、FAS含量;RT-PCR检测肝脏AdipoR2、PPARα、CPT-1a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模型埋线A、B组血清HDL-C、ADPN含量显著升高,TC/HDL-C、TG/HDL-C比值显著降低;模型埋线A、B组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模型埋线B组肝脏FFA、FAS含量显著降低;模型埋线A、B组肝脏PPARα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脂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有效降低肝脏TG、FAS含量,调节肝脏脂质的合成,其机理可能与其参与PPAR通路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育肥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根据体重相近的原则,将75头17月龄左右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头牛。对照组(C0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YC; 2个试验组分别在试验后期(第61~120天)基础饲粮中添加100(L100组)和150 g/d(L150组) YC,另外2个试验组分别在试验全期(第1~120天)基础饲粮中添加100(W100组)和150 g/d(W150组) YC。预试期14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 W150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为1.02 kg/d,分别比C0、L150和W100组提高了10.8%、8.5%和12.1%(P0.05),比L100组提高了7.4%(P0.05); W150组肉牛的料重比显著低于C0和W100组(P0.05)。2) L150组肉牛的背膘厚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W100和W150组肉牛的背膘厚度显著高于C0组(P 0. 05); W100组肉牛的大理石纹等级为2.81,显著高于C0组(P0.05)。3) L150组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显著低于C0和W150组(P 0.05),C0组背最长肌的蒸煮损失显著高于L150和W150组(P 0.05)。4) W150组背最长肌的油酸比例显著高于L100组(P0.05),亚麻酸比例显著低于W100组(P0.05); C0组背最长肌的二十碳一烯酸比例显著高于L100组(P0.05)。各组间背最长肌的各氨基酸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试验全期(第1~120天)添加150 g/d YC对提高肉牛生长性能和改善牛肉品质都有促进作用;试验后期(第61~120天)添加150 g/d YC对改善牛肉品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犬脂肪沉积及脂质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雄性成年泰迪型贵宾犬30只,等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CD)、高脂饲粮组(HFD)、低剂量银杏叶提取物组(LGL)、中剂量银杏叶提取物组(MGL)和高剂量银杏叶提取物组(HGL)。CD组饲喂普通饲粮,HFD组饲喂高脂饲料,各银杏叶提取物饮食组分别饲喂含1%、3%和5%银杏叶提取物的高脂饲料,试验为期8周。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MGL组和HGL组体重和体脂率显著降低(P<0.05)|MGL组和HGL组血清TG、LDL-C含量降低,HDL-C升高(P<0.05)|MGL组和HGL组脂肪细胞面积变小(P<0.05)|MGL组和HGL组AMPK α1的mRNA表达量上调,SREBP-1、FAS及PPARγ的mRNA表达量下调|LGL组CTP-1蛋白表达量升高,FAS蛋白表达量降低,MGL组和HGL组AMPK α1及CPT-1蛋白表达量升高,ACC1、SREBP-1、FAS及PPARγ蛋白表达量降低。综上所述,银杏叶提取物具有促进肥胖犬脂质代谢,抑制脂肪沉积作用。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高脂饮食|肥胖犬|脂肪沉积|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20.
t10,c12-CLA对猪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组织脂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首先建立了30日龄猪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组织块体外培养体系,共设2个处理,处理1为阴性对照(添加0.1mmol/l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2添加100μmol/l的t10,c12-CLA,每个处理设6个平行,接种时即加入BSA与t10,c12-CLA进行处理至第10d,试验结束后收集细胞保存备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试剂盒检测研究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背最长肌脂肪代谢关键酶(FAS、ME、LPL、HSL)和激素(INSR、GHR)及甘油三酯(TG)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μmol/lt10,c12-CLA显著降低了猪皮下脂肪TG含量并提高了猪背最长肌的TG含量(P0.05);(2)100μmol/lt10,c12-CLA显著抑制了猪皮下脂肪FAS、INSR与背最长肌HSL和LPL的基因表达,促进了猪皮下脂肪HSL和背最长肌INSR的基因表达(P0.05);(3)本研究结果从脂肪代谢关键酶类与调控激素方面揭示了t10,c12-CLA对猪皮下和背最长肌组织脂肪代谢与沉积的差异性调控机制,进一步证实了t10,c12-CLA抑制猪皮下脂肪沉积同时提高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