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渔获样品,对带鱼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带鱼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I=7034.95),出现率达65.34%,尾数所占比例为13.68%,重量占93.99%;其次为甲壳类(IRI=1527.99),出现率为18.41%,尾数所占比例为80.11%,重量占2.87%;头足类(IRI=39.42)的出现率为7.58%,尾数所占比例为2.13%,重量占3.07%。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2种,其中,鱼类的种类数最多,达38种;其次为甲壳类,14种;头足类为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带鱼、磷虾、糠虾、刺鲳和七星底灯鱼等。  相似文献   

2.
大型水母(沙海蛰、海月水母)暴发作为海洋生态灾害现象,已经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大型水母暴发对海水浴场、滨海电厂的安全运行、海洋渔业造成严重危害。2013年7-8月对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进行调查,发现大型水母种类主要为海月水母、沙海蛰、海蜇;随着气温升高,密度急剧增加,沙海蜇密度达到3×104 inds/km2、最大伞径达100 cm ;海月水母密度达到1500×104 inds/km2、最大直径30 cm ,较大密度区域与沙海蜇高度重合;而海蜇数量极少,仅在个别航次监测到零星个体。通过研究分析,造成秦皇岛大型水母暴发的原因主要有温室效应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特殊的地理和海洋生态环境提供适合水母生长繁殖的空间、螅状体集体萌发、随外海洋流漂移。针对现状以及造成的危害,我们认为应加强秦皇岛海域大型水母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沙海蜇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利用,加强应急处置措施(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科普宣传、增设防护网具、完善蛰伤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2年4月和10月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鱼类区系特点、资源结构、密度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96种,其中鱼类64种、虾类11种、蟹类10种、头足类6种、口足类5种;春季游泳动物种类比秋季少。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有13种,秋季15种;春、秋季渔获的重量组成和数量组成均以鱼类为主,春季分别占64.91%和74.71%,秋季分别占79.98%和70.41%;两季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密度为796.78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2 127 ind./km~2;春季重量密度高于秋季,而尾数密度低于秋季;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春季均显著低于秋季。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包括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鱼山渔场及舟山渔场近岸区和长江口渔场离岸区群落多样性较高,舟山渔场离岸区和大沙渔场南部多样性较低。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3组:20 m等深线附近的近岸区、20~50 m水深的长江口渔场外部和大沙渔场南部、以及50~75 m水深的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中外部。渔业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组间差异主要由小黄鱼、鳀、带鱼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引起。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广东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于2016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拖网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江门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32种,隶属17目60科,其中鱼类94种,甲壳类31种,头足类7种。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差异较小,渔获物中以鱼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全年的平均资源密度为291.61 kg·km~(–2),其中秋季最高(484.67 kg·km~(–2)),夏季最低(76.76 kg·km~(–2))。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凤鲚(Coilia mystus)和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等(IRI1 000),其中康氏小公鱼为全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325~3.02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00~0.708,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201~3.032。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鱼类为主,个体小型化明显,甲壳类优势种类单一,与周边海域对比,江门海域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6~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海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开展的定点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海域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沙海蜇幼体首先出现在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弱的江苏省中南部近岸和长江口北部外海水域;随着水温回升,逐渐向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强的海域和黄海冷水团控制的南黄海中央深水海域扩散,吕四近岸的出现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外海出现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7月下旬,随着沙海蜇伞径达到高峰值,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呈现全面暴发的趋势。根据生长速度和出现率,把沙海蜇的生长分为3个阶段:发生初期,时间为6月上旬,出现率较低,个体较小;快速生长期,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现率逐渐升高,生长速度前期较快,后期略有降低;暴发期,时间为7月中旬至7月下旬,出现率和伞径均达到最大值,生长速度呈现持续降低趋势。监测夏季长江口近海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对于预测当年伏季休渔后东黄海的沙海蜇暴发和对渔业生产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洲湾北部海域春季渔业资源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2年5月(春季)在海洲湾北部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51种(鱼类33种、甲壳类14种、头足类4种),平均渔获量为24.59 kg/h。优势种类主要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D在1.400–3.255之间,平均为2.471;多样性指数H′在0.492–2.309之间,平均为1.857;均匀度指数J′在0.182–0.713之间,平均为0.596。本次调查出现鱼类种数比20世纪80年代记载的鱼类150种大幅降低;甲壳类、头足类比相关调查显示甲壳类19种、头足类6种的结果也有所降低。主要经济鱼类个体质量和数量减少,小型低价值鱼类及戴氏赤虾逐渐成为优势种,且未发现经济鱼类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或其他人为活动扰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依据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监测数据,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两种大型食用水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海蜇的年间数量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期为海蜇的产量高峰期,1998年产量最高达43×104t,21世纪以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的年产量在20×104t左右。随着近年来沙海蜇的持续爆发,该种类也成为主要的食用水母。根据近5年的监测结果,沙海蜇的年捕捞产量波动范围(11.03~55.22)×104t,年平均产量28.63×104t,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东海区的年产量维持在10×104t左右;黄渤海的年产量持续增加,2013年已达40×104t以上。评估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海域的沙海蜇资源量为266.75×104t。目前,大型食用水母利用的主体已经由海蜇转变为沙海蜇,沙海蜇的利用水平为其资源量的1/5左右,有加大开发利用的潜力。针对海蜇资源衰退和沙海蜇资源量较大的现实,今后应该继续加强海蜇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大捕捞外海沙海蜇的强度,继续加强食用水母的资源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湛江港邻近水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湛江港邻近水域秋冬2季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该水域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其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游泳生物131种,分隶于16目60科,其中鱼类89种,甲壳类34种,头足类8种,大多属于印度-太平洋区系。鱼类以暖水性种类为主(91.01%),暖温性种类少(8.99%),没有出现冷水性种类。甲壳类和头足类以暖水性的种类为绝对优势,广温性的种类相对较少,暖温性的种类最少,也没有出现冷水性种类。游泳生物渔获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渔获率(16.91 kg·h~(-1))高于冬季(10.82 kg·h~(-1))。2季调查渔获率鱼类最多,其后依次为甲壳类、头足类。秋季和冬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为528.44和338.13 kg·km~(-2)。文章并提出了渔业资源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3):230-235
根据2012年在龙海市东南部海域进行的两个航次的单拖网调查,着重研究了该海域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游泳生物155种,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为96种;蟹类次之,有29种;虾类22种;头足类8种。2012年8—9月的渔获物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别为868.00 kg/km~2和134.51×10~3ind/km~2,远远大于2012年4月的资源密度176.12 kg/km~2和22.12×10~3ind/km~2。渔获物重量和尾数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3.30和3.26,处于较高水平。两个航次均出现的优势种有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比较九龙江口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本调查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较多、尾数密度均值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1.
渤、黄、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官文江 《水产学报》2005,29(3):367-372
通过对多年的东海、黄海南部实测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环境数据的分析,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得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模型。利用从2000年1月-12月的SeaWiFS数据反演得到的叶绿素a浓度、透明度、辐照度数据,以及同期的NOAA数据反演得到的海表水温数据,通过该模型,提取出我国海区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在东海、黄海和渤海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明显,在东海,最大初级生产力的月份为5月,最小月份为2月。而在黄海和渤海,最大初级生产力的月份为8月,最小月份为2月。在大洋区,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与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渤、黄、东海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信息及其变化情况。由于我国海区大部分是二类水体,水光学、水文特性比较复杂,叶绿素浓度等遥感产品的精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叶绿素浓度及其剖面分布估算不准,对整个模式的精度影响很大。同时由于所用的实测数据及其分布区域、时间的限制,以及没有同步数据,对该模型的结果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东、黄渤海带鱼的洄游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5,39(6):824-835
为了研究带鱼的洄游路线,根据我国10余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先绘制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图,据此进一步研究东、黄渤海近海带鱼的洄游路线图。结果显示,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沿途分别汇合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的越冬鱼群,到了34°00'N后折向东南,分批于12月到达越冬场。南方带鱼群体越冬场主要位于浙江中南部禁渔线外侧,其次是济州岛西南海域。每年3—4月起,南部越冬的带鱼鱼群大致以每2个月1个纬度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5—7月,产卵洄游的鱼群到达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产卵;7—8月,产卵后的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大沙渔场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5°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南部群体带鱼向南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海域。其中小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大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进退和消长是影响带鱼越冬洄游路线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1996年、1997年浙江温岭渔7515、754两艘单拖渔轮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26°30′~30°00′N122°~126°30′E、20~150m水深海区的头足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调查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29055.84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353.36t,剑尖枪乌贼为10734.10t,乌贼类为12384.9t,章鱼为5583.45t;1997年为35004.52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176.04t,剑尖枪乌贼为20511.30t,乌贼类为9658.50t,章鱼为3658.69t。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131747.81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602.24t,剑尖枪乌贼为48671.60t,乌贼类为56157.00t,章鱼为25317.02t;1997年为189441.07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6364.61t,剑尖枪乌贼为111005.17t,乌贼类为52270.87t,章鱼为19800.48t。  相似文献   

14.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世界海参渔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世界海参资源的种群,分布,主要生产国以及香港,新加坡两大世界海洋参中心市场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ea lice, Lepeophtheirus salmonis, mobile stages were caught using a light trap, in cages holding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and their abundance determined through calculation. Seasonal changes were shown with an increase in abundance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toward the end of the season. Analysis of manual lice-count data indicated variations in lice abundance between cages with and without deployed light trap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se variations were in larval presence (P = 0.006) and presence of gravid females (P = 0.015), but not in abundance of in pre-adults (P = 0.172). Cage net condition also affected the abundance and infection intensity of sea lice on Atlantic salmon within aquaculture cages. Abundance of larvae were affected by net condition (P = 0.01), as were abundance of pre-adults on salmon (P = 0.04). The infection intensity of gravid females, however, did not vary with net condition (P = 0.74). Other species of zooplankton such as, American lobster, Homarus americanus, larvae and various Brachi-pod larvae, were also collected with the light trap. The light trap, as presented in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n alternate method of lice control in aquaculture cages.  相似文献   

17.
18.
韩国远洋渔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叙说韩国远洋渔业的概况,着重介绍了韩国远洋金枪鱼渔业、拖网渔业、鱿鱼渔业、秋刀鱼渔业以及韩国在海外的渔业基地分布和国际渔业合作的运作,仅供远洋渔业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9.
臭氧对海水的消毒及其在海胆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不同的实验,证明臭氧对海水的消毒作用是高效和彻底的,处理后的海水完全能达到海胆育苗用水要求,可安全用于单胞藻的培养和稚海胆的培育,在冬季回收水的利用可极大地降低能耗,使海胆育苗成本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20.
2012年4-8月对环黄渤海三省一市沿海一线的拖网渔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调查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型式、渔场、渔获物组成、渔具结构、渔船数量及分布等现状。结果表明:黄渤海区三省一市在册拖网渔船12 358艘,其中110.3kW(150马力)以下渔船约占70%,而110.3kW以上渔船只占30%,拖网渔船数量随渔船功率增大而减少。网具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型式:单船桁杆型拖网、双船有翼单囊浮拖网、单船有翼单囊底拖网。黄渤海区拖网总船数量巨大,严重破坏近海渔业资源,渔具选择性差,渔具标准缺失较多,科研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