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头雌蜂3d更换寄主卵、不更换寄主卵、更换寄主卵第1d喂蜜等方法,对供试赤眼蜂进行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试验。结果表明:寄生亚洲玉米螟的优势赤眼蜂种依次为T.evanescens(广赤眼蜂)、T.ostriniae(玉米螟赤眼蜂)和T.dendrolimi(松毛虫赤眼蜂),而T.chilonis(螟黄赤眼蜂)、法国T.maidis、美国T.nubilale、古巴T.pinloi和T.preti  相似文献   

2.
1979年至1986年在许昌、郑州两地采集的卵、幼虫和成虫,经过生殖隔离、室内生物测定,最后将部分雌、雄蛾制成针插标本,部分雌、雄蛾的尾部制成雄外生殖器和雌蛾交配囊的装片和中足的装片,结果确定河南郑州和许昌两地区杆野螟属的近缘种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farnacalis(Guen(?)e)、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豆螟(O.scarulalis(Walker))、刺菜螟(O.zealis(Guenee))、苍耳螟(O.orienlalis Mutuura & Munroe)、杂草蛀螟(O.obumbralalis(Lederer))和O.dorsirittala(Moore)共7种,其中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后3种国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张宪玲 《新农业》2005,(11):40-40
玉米螟在旅顺口区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一种具有巨大为害潜力的世界性大害虫,也是旅顺口区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如不防治.一般年份将减产玉米10%左右.大发生年份损失3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甜荞单产水平,参照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路线,育成了甜荞‘矮B近交系’和‘野生自交系Ⅰ’‘、野生自交系Ⅱ’3个亲本系,配制成2个组合进行杂交制种及生产利用。对田间花朵雌蕊花粉载量、正交、反交杂种率进行了观察统计,其结果是:在盛花期午后2点采样,显微镜观察,每朵花三列柱头载花粉粒量15~55粒不等,平均23粒;正交(矮B系×野生系),杂交率60%~65%;反交(野生系×矮B系),杂交率30%;生产表现:在穴播生产田中,一穴中既有F1植株,也有亲本植株,二者差别明显,F1植株强壮、繁茂,产量是亲本3倍以上,表明F1代杂种优势强,区试结果比亲本增产11.7%,比其他品种平均增产29%。本研究认为,野生近缘种是珍贵的种质资源;甜荞与野生近缘种杂种优势强,有望提高甜荞的单产水平;还存在花期不遇等原因,造成杂交率远未达到2/3的理论数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Ostrinia属5种近缘种4种酶的同工酶分析后发现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宁夏苍耳螟和豆螟的同工酶均具多态现象。根据酶谱的差异,绘出了Os-trinia属5种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图,并利用Nei,M的遗传距离计算公式求得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之间的遗传距离是1.219,亚洲玉米螟与宁夏苍耳螟间的遗传距离为1.046,欧洲玉米螟与宁夏苍耳螟间为0.216。根据亚种间遗传距离在0.23左右的意见,作者首次认为宁夏苍耳螟是欧洲玉米螟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6.
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云南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怒江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 Cohen Stuart)及其变种云南野山茶(Camellia pitarii var. yunnanica Sealy)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特征对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对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进行了分类学探讨。  相似文献   

7.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菊花及其近缘种的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基本关系就是在DNA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以生物大分子的信息推断生物进化的历史 ,重建系统谱系关系。该文分析了几个在菊花及其近缘种起源与亲缘关系研究中有代表性的CHS基因、CDS基因和核糖体nrITS基因等的分子进化和以其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进化差异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 ,概述了前人基于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的以基因组DNA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构建的菊花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展。作者比较了基于分子特征和表征特征研究菊花及其近缘种及品种起源与亲缘关系的异同点 ,认为只有将分子进化的系统发育研究与传统的基于形态、细胞和生理学研究的表征特征结合起来 ,才能最终澄清物种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1 新疆棉铃虫及其近缘种种类 棉铃虫原属于实夜蛾属(Heliothis).1965年Hardwick根据外生殖器将实夜蛾属中的一些种划入他所建立的新属Helicoverpa,其中包括分布于我国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ee)] 和西藏棉铃虫(Helicoverpa tibetensis Hardwick)[1,2].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7个抗茄子主要病虫害的近缘种质,并与栽培茄进行了初步的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近缘种在南京地区均能健壮生长并开花结果,但部分植物学性状特别是果实性状多为劣质性状。茄子与其近缘种质间存在着严重的种间杂交障碍,基因型和正反交差异是影响杂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通过选用不同的基因型进行正反交共获得种间杂种12个,为近缘种中优良基因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颗粒体病毒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分离出一株“OFGV—01”病毒,该病毒颗粒体卵圆形,大小为295~356nm×250~305nm,平均为325.5nm×277.5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不弯曲或稍弯曲,大小为200~256nm×185~196nm,平均为228nm×190.5nm。该病毒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致病力较强,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73%~78%条件下,对3日龄、6日龄幼虫感病4~6天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8.3%,9日龄、10日龄幼虫第8~9天死亡率分别为85.5%和83.5%。利用该病毒于山西省太谷县、祁县、榆次市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幼虫,防治效果一般为80%~85%.高的可达90%。该病毒对天敌无杀伤作用,对小白鼠(昆明种)、大白鼠(Wismr 种)、家免和豚鼠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组建了斯氏线虫不同施用方法的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得出撒施线虫颗粒剂的种群趋势指数为0.4303,喷施线虫悬浮液的种群趋势指数为0.9778。撒施线虫颗粒剂优于喷施线虫悬浮液。撒施线虫颗粒剂是组建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大发生的因素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亚洲玉米螟分布在东亚、大洋洲,公认为世界性的玉米主要害虫。笔者综合国内外资料同时结合多年研究工作,对玉米螟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如越冬种群质量特性和环境条件、越冬幼虫化蛹前的气候条件、玉米螟发生期田间气象条件及寄主植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巴彦淖尔市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巴彦淖尔市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危害规律。[方法]调查巴彦淖尔市亚洲玉米螟成虫和幼虫的危害情况。[结果]成虫活动从6月21日开始,8月20日结束,在8月5日前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8月5日以后逐渐下降,其活动高峰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虫发生规律是在田间从南至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试验结果为巴彦淖尔市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甜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评价甜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性 ,结果得出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甜玉米品种的抗性大小依次为 :穗甜 2号 >奥甜 2号 >华 1>奥甜 1号 >超甜 2 0。从抗虫性的角度考虑 ,在生产上栽培穗甜 2号将有利于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保定市郊土蝗的优势种并提出防治方法。[方法]2005~2006年9月在保定市郊通过网捕的方法,记载田间蝗虫的种类和数量,对不能确定的种类,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描述和鉴定,并归纳其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方法。[结果]除东亚飞蝗和稻蝗外,土蝗主要有7个优势种,即短星翅蝗、长翅素木蝗、短额负蝗、中华剑角蝗、大垫尖翅蝗、花胫绿纹蝗和黄胫小车蝗。土蝗的食物范围广,以卵块在土中越冬。可采用耕翻土地,修埂培土,灭草开荒等农事操作压低虫口密度,结合药剂喷雾或毒饵诱杀防治。[结论]该研究为保定市郊土蝗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接卵的方法对20个自交系和44个杂交组合做了对一、二代玉米螟抗、感程度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的自交系间和杂交种间,按9级食叶级别评定,植株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感程度有显著的差异。本文利用综合指数法把每株虫孔数、每株幼虫数、茎秆虫折率和果穗受害率等受害状归纳起来,反映不同自交系间和杂交种间对二代玉米螟抗、感程度的差异、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植株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感程度,FI代与相对抗螟亲本、相对感螟亲本、父本、母本及中亲值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F_1代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性受父本的影响更大些。而F_1代对二代玉米螟的抗性受母本的影响更大些。  相似文献   

19.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摸清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种类、数量及消长规律,为荔枝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年4~11月在荔枝园中选取4株样树,采用抽样调查法和网捕法对广州市从化区太平中学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调查,平均每月调查3~4次,共27次。[结果]荔枝园内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为植食性、寄生性、捕食性、中性4个营养集团类群,它们的第一优势度种依次为:摇蚊科,52.3%;蠓科,15.3%;蜘蛛目,57.8%;缘腹细蜂科,20.6%。不同营养集团的优势种在施用农药期间和之后的变化规律差异较大。[结论]建议在荔枝园害虫治理时,根据不同种类的农药耐受性来确定农药品种、类型和施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