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日月山养鹿场围栏放牧的10只梅花鹿公鹿的7项血清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与祁连白唇鹿、祁连马鹿、祁连梅花鹿的某些生理指标作了比较。结果显示,日月山梅花鹿公鹿血清总蛋白极显著低于祁近白唇鹿、祁连马鹿及祁连梅花鹿(P<0.01);日月山梅花鹿公鹿血清无机磷极显著低于祁连白唇鹿(P<0.01),其它血清生理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大通鹿场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麓之南,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现有鹿种主要为梅花鹿、白唇鹿、马鹿等。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青海省的白唇鹿、马鹿和梅花鹿血红蛋白和运铁蛋白的多态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展:①白唇鹿的血红蛋白呈单一的HBFS型,而马鹿和梅花鹿全部为HBFF型;②白唇鹿的运铁蛋白存在TFAA、TFAB和TFBB三种表型,以TFAA为优势表型;③马鹿和梅花鹿的运铁蛋白呈单一的TFDD型。  相似文献   

4.
1.选择良种鹿:我国驯养的鹿主要是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等.人工饲养最多的是梅花鹿,其次是马鹿.梅花鹿和马鹿的经济价值基本相同,在鹿茸质量上,马鹿次于梅花鹿.养鹿首先要选择良种鹿,因为高产鹿和低产鹿相比,不但鹿茸产量差别较大,而且茸的质量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二者的经济效益悬殊.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不同海拔地区马鹿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试验根据马鹿生长的海拔高度将4个品种马鹿分为两组,分别为低海拔组(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和高海拔组(青海马鹿、甘肃马鹿),采集血液后,分别测定各组12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4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12项血液生理指标中,高海拔组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总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组(P<0.01),血小板总数显著高于低海拔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略高于低海拔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血小板压积极显著低于低海拔组(P<0.01)。在14项血液生化指标中,高海拔组的血尿素氮浓度、钙浓度、总蛋白浓度、白蛋白浓度、白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组(P<0.01),肌酐浓度、谷氨酰转移酶活性、总胆红素浓度、胆固醇浓度极显著低于低海拔组(P<0.01);磷离子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血糖浓度、球蛋白浓度在两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海拔地区马鹿的...  相似文献   

6.
圈养金钱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指标是反映动物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和掌握圈养金钱豹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了56头次金钱豹的40项血液生理生化值,并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血清磷(P)成体金钱豹雌雄间雌性LYMPH、ALB、P高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雌性MO GR、BUN低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金钱豹雌雄性之间,雌性CK、AST高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雌性P/O低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成体金钱豹雄性与亚成体雄性之间亚成体RBC、LYMPH、Ca、P/O、ALP、P高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WBC、PMN、GLB、ALT、TP、AST低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成体金钱豹雌性与亚成体雌性之间,亚成体ALB、VLDL、Ca、A/G、ALP、P/O、P高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TP、GLB、AST低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说明了建立金钱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梅花鹿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其与梅花鹿生长性能的相关性,试验测定了68头成年吉林梅花鹿(公鹿36头、母鹿32头)的生长性能,并采集血液样本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再应用双变量Pearson检验进行生长性能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母鹿的血红蛋白含量、白球比、钙含量极显著高于公鹿(P<0.01);母鹿的血小板数,碱性磷酸酶、淀粉酶活性,磷、总胆汁酸含量极显著低于公鹿(P<0.01)。公鹿的血小板数、总蛋白含量与体重、体高极显著正相关(P<0.01);母鹿的血小板数与体重显著极正相关(P<0.01);母鹿的总蛋白含量与胸深极显著正相关(P<0.01);公鹿的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与茸重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成年梅花鹿公鹿与母鹿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血小板数和总蛋白含量与体重、体尺正相关,白细胞数与茸重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鹿是珍贵的药用动物,全身是宝,尤以鹿茸、鹿角最为贵重。凡茸角有药用价值的鹿,都称为茸用鹿或茸鹿。茸用鹿种类多,分布广,野生资源丰富。现在已经驯养的茸用鹿有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等。我国驯养的茸鹿主要是梅花鹿和马鹿两种。在梅花鹿中,共有6个野生亚种,其中以东北梅花鹿与人工培育成功的双阳梅花鹿称著于世界。在马鹿的各亚种和类型群中,以天山马鹿和叶尔羌马鹿及东北马鹿的品质最好。1东北梅花鹿(梅花鹿或花鹿)1-1养殖地区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其中吉林省最多,约占2/3。1-2外貌形态特征:东北梅花…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区梅花鹿40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是反映动物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和掌握四川地区梅花鹿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了四川梅花鹿的40项血液生理生化值,并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显示,公、母梅花鹿间仅在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差异显著;与相关指标比较中发现,血清铁,血清磷,前白蛋白等多项指标差异较显著,充分说明测定梅花鹿血液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形式铜对雄性梅花鹿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进而筛选出在梅花鹿日粮中铜的最适宜添加形式.选取20头2年生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A组、B组、C组和D组),按照能量相近、营养物质一致、铜添加量均为10 mg/kg(铜离子)的基础下,研究硫酸铜(B组)、柠檬酸铜(C组)和蛋氨酸铜(D组)3种铜源对雄性梅花鹿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蛋氨酸螫合铜组对干物质、粗蛋白质及钙的消化率高于另外3组(P>0.05);蛋氨酸螯合铜组对磷的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和硫酸铜组(P<0.01);2)蛋氨酸铜组血清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1),毛中铜含量高于基础日粮组和硫酸铜组(P<0.05),粪中铜含量低于硫酸铜组和柠檬酸铜组(P<0.01);3)不同铜源影响总蛋白质、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血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蛋氨酸铜组铜蓝蛋白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基础日粮组(P<0.05).结果表明,梅花鹿饲粮中最适宜的添加铜源为蛋氨酸铜.  相似文献   

11.
选用8只雄性成年梅花鹿,6只雄性成年东北马鹿,在我国传统饲养模式下,每月采集鹿血液样品,进行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生长激素(GH)浓度年周期变化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梅花鹿血清IGF-1质量浓度4月份上升较高,5月份略有下降,到6月份达到一年周期变化的最高值,7月份开始逐渐下降,7~10月份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从11月至翌年3月,梅花鹿血清IGF-1质量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从翌年4月开始,IGF-1水平又开始回升。梅花鹿血清GH质量浓度在夏季的4~7月份相对处于较高状态,2月份梅花鹿血清GH质量浓度为一年中的最低水平。梅花鹿血清GH质量浓度相对比IGF-1质量浓度水平高,且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②马鹿血清IGF-1质量浓度4月份较高,5月份略有下降,到6月份达到一年周期变化的最高值,7月份开始逐渐下降,7~10月份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11月份略有上升,从12月至翌年3月,马鹿血清IGF-1质量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从翌年4月开始,IGF-1水平又开始回升,5月份同上一年的变化规律,又有一个下降的水平。马鹿血清GH质量浓度全年均较为平稳,但在夏季的4~8月份相对处于较高状态。③梅花鹿与马鹿血清IGF-1及GH质量浓度变化同步,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点,梅花鹿血清IGF-1及GH水平均高于马鹿血清IGF-1和GH水平,梅花鹿IG  相似文献   

12.
旨在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基因组的SNP特征进行分析。本试验采用GBS技术对梅花鹿(63个)、马鹿(12个)及其杂交后代(F1代112个,F2代38个,未知类型个体1个)共226个个体的血液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110只梅花鹿、197只马鹿和1只F1代杂交鹿的测序数据,以梅花鹿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226个个体共产生Clean data 322.683 Gb,平均每个样品1 427.802 Mb;将所有样本作为一个群体检测SNP变异,共检测出SNP位点23 943 582个,质控过滤后得到SNP位点31 630个。对31 630个SNPs使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显示,梅花鹿、马鹿、F1及F2代区分明显。对梅花鹿和马鹿的SNPs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可用于鉴别马鹿、梅花鹿、F1、F2的物种特异SNP位点1 032个(马鹿特异SNP位点474个,梅花鹿特异SNP位点558个),计算结果显示,F1代个体包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40%~60%之间,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10%~30%之间,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梅花鹿中55.49%的个体不含马鹿特异SNPs,17.34%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低于1%,13.29%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在1%~10%之间,其余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10%~20%(其中有一个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33.3%)。该研究为花马杂交鹿后代的鉴定提供了可靠标记,并定量估计了F1和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这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研究吉林梅花鹿不同生长阶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情况,旨在为梅花鹿的健康检测、疾病防治、育种等提供依据和参考。选取吉林省左家、双阳、东丰地区哺乳仔鹿93头(公37头,母56头)、育成鹿135头(公40头,母95头)、成年鹿130头(公42头,母88头),共358头,进行13项血液生理指标、1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哺乳公鹿与哺乳母鹿各项指标总体上差异不大,仅红细胞系统指标、血糖、肌酸激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在不同性别的育成鹿与成年鹿中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生长阶段公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血糖等差异显著(P<0.05),红细胞系统、肌酸激酶、钙、无机磷、肌酐等差异极显著(P<0.01),白蛋白、淀粉酶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生长阶段的母鹿淋巴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差异显著(P<0.05),白细胞总数、红细胞系统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钙、无机磷等差异极显著(P<0.01),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白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性别的梅花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存在较大变异,部分指标的差异可能与梅花鹿生茸、性别等生物学特性有关。对上述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获得了不同性别的梅花鹿在不同生长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参考范围,可为梅花鹿选种育种、疾病诊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为野生东北梅花鹿资源保护和健康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侯帅君  王迎新 《草业学报》2020,29(10):206-210
祁连山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素有“高原冰原水库”和“生命之源”之称,同时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江河源”、河西走廊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基地。祁连山北坡高寒灌丛作为这个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马鹿是祁连山草原重要的特色放牧家畜,目前关于马鹿放牧对高寒灌丛群落学过程的影响研究缺乏。本研究在祁连山中段北麓以甘肃马鹿-高寒灌丛放牧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夏季马鹿的放牧强度和地形对高寒灌丛β和γ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阴坡和谷地放牧强度之间β多样性差异显著,谷地β多样性嵌套现象显著;2) 中度放牧促进γ多样性,地形间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讲,马鹿适度放牧显著提高了高寒灌丛草地的γ多样性。研究结果以期为祁连山草原的可持续放牧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对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筛选出的马鹿特异性SNPs位点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为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别提供可靠的分子遗传标记。随机选取30个马鹿特异性SNPs位点,根据SNPs位点前后各200 bp的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6.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随机选取的验证样本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进行Sanger测序,对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软件进行峰图的观察,利用Mega 6.0软件对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观察每个特异性SNP位点在不同验证群体中的基因型,对每一个马鹿特异性位点的峰图和比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个马鹿特异性位点中有28个和前期研究结果一致,其中1个SNP位点(SNP3)中G等位基因在梅花鹿中的基因频率为0.05,而G等位基因在马鹿中的基因频率为1,G等位基因在马鹿个体中的基因频率比在梅花鹿个体中高,同时,利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位点在马鹿和梅花鹿中基因型分布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1个SNP位点(SNP5)中T等位基因在梅花鹿的基因频率为0.15,而在马鹿中的基因频率为1,且这个SNP位点在梅花鹿和马鹿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所以这2个位点仍然可以作为马鹿的特异性SNPs位点。研究结果说明了GBS测序筛选出的马鹿特异性SNPs可以作为鉴定的分子标记,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别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对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头健康的梅花鹿仔鹿,随机分成3组(Ⅰ、Ⅱ、Ⅲ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16%的饲粮,Ⅱ组饲喂添加了0.16%蛋氨酸的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Ⅲ组饲喂添加了0.12%蛋氨酸的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饲养试验于2015年10月2日开始,至2015年10月24日结束。为了测定其生长性能,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对仔鹿进行称重;为了测定其血清生化指标,在试验结束时进行采血。结果表明:各组梅花鹿仔鹿的增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梅花鹿仔鹿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OB)、尿素氮(UN)、葡萄糖(GLU)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血清中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得出,与蛋白质水平为14.16%的饲粮相比,在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16%蛋氨酸对梅花鹿仔鹿的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说明在本试验范围内利用低蛋白质饲粮添加蛋氨酸代替高蛋白质饲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vasive of alien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work for nature reserv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lien species sika deer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rom October 2019 to June 2020, 3523 valid photos and videos of terrestrial animals were acquired from 130 camera traps, and sika deer were recorded in 21 photos from 13 traps. The survival of the sika deer pop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species 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 and species spatial association analysis. A total of 13 sika deer individuals were identified by camera trapping, including two kids and three subadults representing the re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Spatially, sika deer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ny local species and was outside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network of terrestrial animals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dicating that the sika deer population has not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has failed to perform its ecological functi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reserve provides habitat suitable for sika deer and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adequate reproductive capacity. Due to the lack of large apex predators in the reserve, the population size of ungulates such as sika deer, red deer, and Siberian roe deer may expand and lead to population outbreaks and the associated problems for the ecosystem. To restor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arnivores and avoid the population outbreak of the species, the present challenges require immediate attention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18.
旨在从基因组层面揭示梅花鹿与欧洲马鹿的起源进化,找到与进化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并与表型进行关联.本试验以成年雌性梅花鹿与成年雄性欧洲马鹿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梅花鹿和欧洲马鹿基因组进行染色体共线性分析,获得两个物种间基因组序列的同源关系和基因组发生的染色体倒位现象,并对被倒位截断和在倒位内...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在保护区内布设61台红外相机并开展调查工作。结果共记录到兽类4目9科15种,鸟类4目18科42种,其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青鼬(Martes flavigula)、荒漠猫(Felis biet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最高的5种动物为狍(Capreolus pygargus)、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赤狐(Vulpes vulpe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兽类和鸟类物种数月变化均较为明显,2018年6月最多,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受冬眠和迁徙影响相对较低。本研究提供了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部分地栖兽类和鸟类资源的最新现状,同时丰富了祁连山鸟兽调查数据,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红外相机在调查大中型兽类、地栖性鸟类以及夜行性动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小型兽类和非地栖性鸟类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