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型脓病在中、晚秋蚕中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是桑蚕生产中最主要的致命病害之一。蚕患病到发病后期都表现出体色乳白、体躯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及流脓汁等典型症状,常爬行到蚕匾边缘,坠地后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在眠前发病多呈不眠蚕,体壁紧张发亮,在蚕匾中来回爬动,4—5龄发病多为高节腹足乳白、中间环节肿胀拱起、血乳白。本病的病原是细胞核多角体病毒,以食下传染为主,但创伤传染发病率极高。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01,(7)
1.病症诊断家蚕病毒病根据病原及病症表现可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三种。其中血液型脓病的症状较易识别,病蚕的体躯或节间膜处明显肿胀,体色乳白,常爬伏在蚕匾边缘,体皮易破常流出乳白色混浊血液。中肠型脓病发病后群体发育不齐,病蚕个体小,胸部呈  相似文献   

3.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慢性病.还是一种可由母体经卵传到下一代的病害。我国有的养蚕重点省份.曾因该病的发生而导致蚕业生产遭到重大损失.因此对该病不可掉以轻心。蚕、蛹、蛾、卵都会遭到微粒子病原的侵染而表现出特有的病症。病蚕体躯瘦小.发育缓慢。经卵传染的蚁蚕.重的一龄中死亡.轻的可活至二、三龄。蚁蚕期感染的.出现迟眠蚕和不眠蚕。大蚕期病蚕表现出体壁发皱、体呈锈色.有的体壁上出现黑褐色病斑.还有的呈半蜕皮和不蜕皮蚕。病蚕不结茧或仅吐少量丝.做个薄皮茧。病蛹表皮无光泽.环节松弛.脂肪上有黑褐色渣点。不羽化或羽化较迟。病蛾翅膀不伸展成拳翅.鳞毛不丰满.蛾肚松弛.卵少且小。病卵孵化率低.孵化不齐.孵化的蚁蚕常在小蚕期死亡。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核型多角体病(即血液型脓病)在我县春、秋大蚕期频频暴发,并且发病面积大、速度快、蚕农损失重,有部分蚕农绝收,影响到蚕茧茧质,给我县蚕桑生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核型多角体病是病毒病,该病毒对不良环境包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存活2~3年.蚕儿感病一般表现为皮肤紧张发亮,环节肿胀,常爬行于蚕匾四周,狂躁爬行,血液混浊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00,(4)
在蚕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时发现异态蚕、病蚕、弱蚕、小蚕是避免蚕病爆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区别病蚕和健康蚕,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看发育健蚕孵化、疏毛、发育整齐。虚弱或病蚕则孵化、疏毛、发育眠起不齐,大小不匀等。 2.看体色健康蚕每龄体色变化一般由锈色至青色到青白色, 最后成饴糖色就眠;虚弱蚕或病蚕体失去固有色,有的出现形状、大小各异的病斑。 3.看体态健康蚕体一般较结实,体态均匀,大小一致,眠起齐一;虚弱或病蚕则体瘦小或肥大,出现  相似文献   

6.
家蚕血液型脓病主要是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属于亚急性传染性蚕病,又常常被称为细胞核型多角体病、脓病等,好发于3龄后,特别是在5龄中后期至熟蚕期前后,一旦发病,会导致家蚕数量和质量下降,给蚕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徐光 《云南农业》2005,(6):13-13
白僵病是危害较大的传染性蚕病,在各蚕区、各蚕期都有发生危害,多湿地区、多湿季节发生更为严重。一、病症蚕体感染白僵菌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明显差异,随着病程的进展,病蚕皮肤上出现油渍状暗褐色病斑。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部位不定。病斑出现后不久,病蚕的食欲急剧下降乃至停食,病蚕死亡前体液呈现乳白色,死亡后1 ̄2天从气门、口器、节间膜等处长出白色气生菌丝。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或不蜕皮蚕。家蚕感染白僵菌后一般3 ̄7天死亡,小蚕的潜伏期短,死亡快,大蚕则死亡慢。二、病原菌及传播途径病原菌属真菌门、半知菌类、丛梗孢科…  相似文献   

8.
<正>该品种孵化齐一,蚁蚕体色黑褐色,有趋光性和逸散性;稚蚕行动话泼,各龄眠起齐一,眠性快;壮蚕体色青白,有普通斑纹,第5龄蚕体大而结实,食桑快,蚕体强健,饲育容易;熟蚕老熟齐蛹,结上层茧,茧型大,茧层厚,茧层率25%~26%,  相似文献   

9.
万飞 《湖南农业》2009,(7):21-21
1.血液型脓病各季节的各龄蚕和蛹都有发生.外观症状;小蚕发病,初期无病症表现,病重的在当龄不能就眠,皮肤张紧发亮,举动不安,继而死亡腐烂.壮蚕发病,举动狂躁,爬行于蚕座四周;无静止时间,最后皮破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亡.传染途径:游离态病毒经口或创伤传染,主要是食下传染,脓病病毒附着在桑叶上,随蚕食桑进入体内而发病,或从蚕皮肤伤口侵入而致病.脓病的病原存在于病蚕的血液、脂肪和体皮等各种敏感组织细胞核内寄生增殖,故血液呈混浊的乳白色.由于皮肤真皮细胞被破坏,所以蚕的皮肤易破裂,流出白色脓汁.因此,若发现病蚕,在皮破流脓前拣出,可杜绝再次感染.  相似文献   

10.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最外层是致密层,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内部是病毒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为DNA,经限制性内切酶PstI,HindⅢ,BamH,XhoI,SalI,EcoR I和EcoR I BamH I酶解后,电泳分别形成31,25,6,15,24,5,7条谱带。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通过食下和体壁创伤途径感染柞蚕幼虫,不同病毒株对柞蚕的致病性存在着差异。柞蚕幼虫消化液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溶解、灭活作用;柞蚕幼虫中肠围食膜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在自然条件下有自然裂解现象,游离的病毒粒子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失活。目前已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并在分别在体内、体外表达了报告基因.  相似文献   

11.
<正>1、病毒病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浓核病等。1)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  相似文献   

12.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污染桑叶被蚕食下或由体表创伤进入体内而引发的一种亚急性传染病.家蚕血液型脓病在各龄蚕均有发生,一般小蚕感染病毒后3~4 d、大蚕感染病毒后4~6 d发病死亡,感染严重的当龄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3.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是彝良县蚕区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蚕病.在阐述该病的病症、病变、病程和病原的基础上,分析出该病的发生危害是蚕体蚕座消毒不严、病蚕及带病蚕沙处理不当等5种原因,并结合彝良县实际提出了建立健全消毒制度、隔离饲养加药物防治等4项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血液型脓病是危害蚕桑生产较为常见又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又称核型多角体病,农民常称之为脓病或脓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为减少血液型脓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洪丽 《新农业》2010,(4):50-50
<正>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和柞蚕细菌病是目前危害较重的病害。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又称脓病,半蜕皮、黄烂病、水眠子、老虎病、里倒山、  相似文献   

16.
马积彪  李健男 《新农业》2004,(10):47-47
眠起不齐时要把眠蚕和青蚕分开,方法是在蚕就眠后.1~3龄8~12小时.4龄不超过15小时加提青网.将网上青蚕提起适当拼匾后放在蚕架上层温度较高处饲育。  相似文献   

17.
五龄期4 ~12日龄柞蚕经0.1~0.18 g/L环丙氨嗪药液喷蚕喷叶处理:4~6日龄柞蚕取食4d药叶后,体压升高、体躯伸长、节间膜膨起,导致6.1% ~46.4%畸形蛹产生,雌蛾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0.16、0.18g/L药剂处理区,个别雌蛾的腹部腹面体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体色的改变不影响雌蛾生理机能.药剂处理五龄期8日龄以上柞蚕对其生长发育、化蛹、产卵量以及子代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中以核型多角体病最为多见.核型多角体病病毒寄生在血细胞和体腔内各种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中,并在其中形成多角体,又称血液型脓病或脓病.以前血液型脓病多数为零星发病,危害不重,但近年来趋于多发,甚至达到地区性流行,造成部分蚕户颗粒无收.笔者通过对云南省蒙自、陆良、大姚3个县原蚕区的调查分析,总结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楂粉蝶的生物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莉 《北京农业》2008,(5):33-34
1 山楂粉蝶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利用山楂粉蝶幼虫被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初期行动迟缓。体色呈微黄褐色。死亡前以尾足或腹足攀住枝干,头部下垂或稍抬起。病死幼虫尸体薄脆,稍触即流出红褐色液体。感病幼虫1-3天食量下降16%。4~6天下降46.8%。7~9天下降82-4%,田间自然感病率37%~42%。每株喷15升病毒液。或每株用病毒死亡虫尸3~4龄幼虫12~13头,  相似文献   

20.
<正>一、秋蚕僵病发生的症状秋蚕感染僵病后食欲减退,行动不活泼,蚕体出现各种病斑,有的不出现病斑,刚死时蚕体柔软,可以任意绕折,皮肤不易破,后蚕体逐渐僵硬,白僵呈桃红色,2天后,蚕体遍布白毛和白粉。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感染白僵菌后7天内死亡,对于小蚕潜伏期短,死亡的比较快。二、秋蚕僵病发生原因分析秋蚕僵病的传统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