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较观──读《日本茶道文化概论》《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有感江苏省茶叶学会李荣林一、茶道文化的源流利发展日本原本没有茶,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茶约在九世纪初。那时正是中国的盛唐时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日本派遣大...  相似文献   

2.
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丁以寿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礼法来源于禅门寺院清规中的茶礼。可以说,日本茶道出自禅宗。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入的,日本的茶文化也是由中日佛教徒从中国传入的。日...  相似文献   

3.
陈元赟与日本茶文化佛山大学戢斗勇荣西禅师(1141-1215年)是南宋时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他将中国饮茶习俗引入日本,首创日本茶道,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在日本茶道史上,有一个明末清初流寓东瀛的中国人叫陈元,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4.
千里万里同风──日本茶道表演侧记1997年3月14日下午,15日上午,在安徽省博物馆二楼会议室内,作为“97安徽日本文化周”内容之一的茶道表演,吸引了众多的中国客人。虽然春雨霏霏,春寒料峭,但来客兴趣盎然,将整个会议室挤得满满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文字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早已是世界闻名的两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且众所周知,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文化,但日本茶道却又已大大不同于中国茶文化,根本的不同何在?这种不同又是如何形成?本文试图作些解读.  相似文献   

6.
刘朴兵 《农业考古》2012,(2):282-289
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语中的茶就是直接用中国汉语中的茶音(cha)。在日本茶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茶道。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产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茶道已是日本人的心灵归宿和日本文化的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十分悠久,并对东亚乃至世界的饮茶文化影响深远。日本茶道便源自中国,其中来自中国的茶道具被统称为“唐物道具”。在日本中世,唐物道具随着中国宋代的点茶法一起传入了日本。本文通过考察饮茶空间结构、样式分类、茶人鉴赏能力、和物道具等形成及演变过程中唐物道具的影响力,认为其具体发挥了以下作用:促进了饮茶空间结构的革新;为日本茶道提供了各种分类的依据;培养了日本茶人们的审美能力;为和物道具提供了规范和模板。唐物道具在日本茶道形成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深刻印证了日本茶道以中国茶道为母体而形成的事实,亦是彰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8.
郑雯嫣 《农业考古》2004,(4):110-110
很早就知道日本茶道闻名世界,可是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去了解它,也许是耳边的评论使我心生偏见,日本茶道烦琐复杂,格式严谨僵化,离道甚远。在研习中国茶艺多年后,我想应该了解一下日本茶道,亲自体会一下她的僵化古板,或许也有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选择小笠原流是听说该门派先人曾是皇室礼仪官,一定更能体现其茶道之烦琐吧。于是带着挑剔和批评的目的,我走进了煎茶道的教室。  相似文献   

9.
中国宁红茶茶道表演解说词江西省修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徐盛文[音乐起,在解说时伴入。[导言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的光临!我们为您奉献的是中国宁红茶茶道表演,希望您能喜欢。茶道,中国的学者解释为:是古代文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创造出来的饮茶方式。日本...  相似文献   

10.
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邀请,日本国琦玉县山西文化交流使节团于1999年6月初来到山西太原进行文化交流。1999年6月6日下午3时,由琦玉县茶道协会副理事长梅田宗京等八位茶道女士,在太原愉园大酒店为三晋茶友做了精采的日本里千家茶道演示。现由山西省茶人联谊会杨力先生将其演示过程实录介绍给中国茶友。 前言(主持人解说): “茶道”的第一目的是以茶待客,并且其中还蕴函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的、艺术的含义。 公元8世纪,遣唐使将茶从中国带回日本,从而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公元9世纪,东渡宋朝的僧侣们继而普及了茶…  相似文献   

11.
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最早出自于我国唐朝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是唐朝茶学专家陸羽的字,他写了一本‘茶经’,是全世界能找得到的最早一本完整茶学著作,因为这本书的提倡,喝茶之道在唐宋大为盛行。日本于唐宋时代派了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求学,其中有名叫最澄、空海、荣西等的僧人把中国的种茶、制茶、享茶的方法带回了日本,又经珠光、千利休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今日闻名于世的‘茶道’。由于当时中国流行饮用磨成粉状的末茶,所以日本传统的茶道至今仍然使用末茶。饮用的方法则演变成非常讲究细  相似文献   

12.
蔡洞峰 《农业考古》2019,(2):239-245
中国禅宗的祖师禅推崇的"茶禅一味"影响日本茶道形式与内容,成为茶禅的终极精神追求。南宋时期,日本多名僧侣来径山寺参研佛学和茶道,从而形成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问世,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茶道中体现的是冷寂的审美境界。在"茶禅一味"中呈现的是清寂之美,品味东方流传数千年的优雅和文明。  相似文献   

13.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4,(4):97-102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是中国茶人的发明。中华茶道萌于晋,兴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近代。近现代,中华茶道幽而不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茶道重又走上复兴之路。然而目前茶文化界对中华茶道的理解是见仁见智,多有分歧。为进一步弘扬中华茶道,有必要对中华茶道的概念作出科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道的故乡。茶道起自中国,传至海外,与各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另外形成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茶道之“道”,有多种含意:一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二指事理的规律和准则;三指技艺与技术。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茶,原产自中国,后来被日本僧侣带回日本,并结合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通过考察日本茶道的内容可以发现,在茶礼、茶仪和茶精神当中,中国元素普遍存在。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能够充分体现东方哲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日本茶道与紫藤庐湖南医科大学史伟雄细雨断续的季节,仔细取出日本里千家交南井女士送来的一套末茶道茶具,心里是由衷的欣慰,只觉得,久来对日本茶道的抗拒在悄然隐去。回想起半年前茶与健康研究室的曹进先生让我学习日本茶道,当时是十二分的不愿意,大致是因为心存介...  相似文献   

17.
日本茶道与径山寺杭州市农机培训学校韩希贤日本茶道,源远流长,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有着近乎神圣的地位。探其根底,还是从中国传播去的,其发源地是浙江余杭径山寺。径山,天目山之支脉,山高六百米以上,山头云雾缭绕,山势雄伟峻拔。宋代诗人苏轼曾在《径山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2,(2):317-321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 ,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然而 ,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 ,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作些比较 ,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建立 《农业考古》2022,(5):187-192
专属饮茶空间的确立,是日本茶道有别于其他茶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从日本茶道专属饮茶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不仅在日本茶道形成初期曾深受中国茶道空间观影响,而且其饮茶空间面积的大小亦长时间取决于茶人拥有“唐物”茶器的多寡。比较而言,中国茶道更重视饮茶空间的境况,器随境转,因品茶场地变化会对茶器进行增减;日本茶道正相反,境因器变...  相似文献   

20.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它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联谊手段,不仅在日本国内久盛不衰,而且进一步发展为外交上的重要礼节,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一下构成茶道背景的日本饮茶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日本茶道与中国古代风行茶宴、茶会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为建立这种联系作出巨大贡献的,是中日两国的僧侣们,本文即企图从中日两国僧侣,其中尤其是两国禅僧的频繁交往中考察,中国饮茶习俗东渐日本的过程以及中国唐宋茶会形式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为日本茶道寻找其悠久的源泉。不当之处,请赐教。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日本九洲筑后、对马、丰后一带大量出土中国秦汉时期的钢剑、铜铎等古物可以看出远在2000多年以前,中日间就已经建立起了友好交往。但是这种交往常常是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