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贵州山区的水稻螟虫以三化螟和二化螟为主,其次为大螟和褐边螟。三化螟在贵州山区每年发生3-4代,以第3或第4代幼虫在稻桩里越冬。螟蛾盛发期第1代为4月中旬,第2代为6月上、中旬,第3代为7月下-8月上旬,第4月代为9月上、中旬。以第3-、4代为害重,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水稻螟虫是龙岩市水稻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20世纪70年代重发时曾造成较大面积大减产,局部绝收。历年来龙岩市水稻螟虫以三化螟、二化螟为主,但其重要性正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主要以三化螟为主,进入21世纪后,二化螟的为害比三化螟更加突出,已成为优势种群。1水稻螟虫发生特点1·1两种螟虫的主害代不同龙岩市三化螟和二化螟年发生4代,三化螟是4代多发型,主要造成晚稻白穗;二化螟的主害代是第1代和第3代,主要造成早、晚稻枯鞘(心)。1·2近年来二化螟发生面积比例升高水稻螟虫在20世纪70、80年代几乎年年偏重发生,但随着…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组1956年在孝感朋兴乡开展大面积综合治螟工作的同时,结合试行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如后。 一 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 湖北省以二化螟为主,分布遍及全省,较三化螟广泛;但不同地区三化螟发生数量也相当多。二化螟一年一般发生3代,间有少数的第4代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螟虫,又名水稻钻心虫,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发生较为普遍的是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在豫南地区最为常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第1代为主害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始见,5月上中旬盛发,因越冬场所的不同,羽化很不整齐,可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第1代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害早栽早发的春稻,造成大量枯心、枯鞘,减产显著。二化螟2代幼虫在7月下旬发生,为害比较分  相似文献   

5.
三化螟在户撒乡1年发生4代,发生的早晚和发生程度的轻重,与气候、水稻耕作制度等因子密切相关。其中第3代是对产量影响最大的1代,在户撒乡5月中下旬的湿度大小,是越冬代三化螟死亡率的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狠抓1代争主动,普治2代压基数,决战3代保丰收。  相似文献   

6.
江鸿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279-279,281
药效试验表明 :防治水稻 3代三化螟 ,在 3代三化螟卵孵盛期内 ,水稻破口 2 %时喷药较水稻破口 5%时喷药 ,防效可提高0 .43~ 2 .53个百分点。防治 3代三化螟以三唑磷、二嗪农等有机磷的单剂或混剂防效较佳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和三化螟是芜湖县水稻上常发害虫 ,经过对近 40年历史资料统计分析 ,两虫基本上呈交替上升为害 ,尤其近 10年来周期变化明显。二化螟由 1代重发型转为 2代重发、多发型 ,三化螟以 3代为重发型。分析了稻螟发生特点和灾变原因 ,总结出以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9.
安庆地区水稻螟害,除部份大山区以二化螟为主外,絕大多數稻区均以三化螟为主,其全年发蛾量約占各种螟虫的80—90%以上。以往,因三化螟(主要是第三代)为害,每年損失的稻谷最少有四、五千万斤。最近几年,由于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視和正确領导,經过广大干部羣众的努力,逐步开展了大面积药剂治螟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1964年,三化螟特大发生,不仅发生量大,而且发生期早,全区治螟面积共达一百五十万亩以上,占应治面积的70%左右。經过防  相似文献   

10.
为了节省劳力和经济用药,一般确定防治螟虫的原则:在上一代螟虫集中为害而下一代分散的情况下,就狠治上一代,争取不治或少治下一代;在上一代造成枯心苗而下一代造成白穗的情况下,就狠治上一代的枯心苗,争取少治或不治下一代的白穗。 江苏省三化螟虫每年发生三代。水稻品种布局大致可分为以中稻为主的早、中、晚稻混栽地区,和以晚稻为主的中、晚稻并存地区。三化螟在这种情况下,全年的为害规律是:第一代高度集中,第二代高度分散,第三代又相对集中。第一代主要集中在部分早播秧田和最早栽插的大田中为害。一般  相似文献   

11.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和三化螟教师钻蛀水稻茎秆。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区一年发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虫在禾蔸、茭白遗株等处过冬。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主害代转变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明新余市蒙山山麓稻区水稻栽培制度不合理,虫源田、过渡桥梁田大量存在,是造成三化螟种群上升的重要原因。水稻生育期提前,二代过渡桥梁田由迟熟早稻改为一季晚稻和二季晚稻秧田为主,幼虫滞育时间较长,以及螟虫营养条件改善,是导致主害代由四代转变为三代的直接原因。三代转化率低使四代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为害减轻。同时,针对该地区三化螟发生规律,阐明了调整栽培制度,消灭越冬虫源,提高栽培技术,减轻螟害的措施,以及“兼治一代,挑治二代,狠治三代”的药剂防治策略。提出了第四代三化螟预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第1代水稻三化螟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恩施自治州植物保护站1965~1979年来凤、宣恩、恩施、建始4个地区植保站点15年的病虫测报资料,结合相应时段各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将恩施低山地区水稻作物分蘖至孕穗期主要病虫害1代三化螟全生育期间日平均灯诱数作为因变量,将病虫害发生发展前期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对第1代三化螟发生发展的轻重程度与气象条件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采用多级逐步判别方法,建立第1代水稻三化螟发生发展不同等级气象条件预报模式。结果表明:第1代三化螟的发生发展与5月上旬的温雨系数、5月下旬的降水、6月上旬的平均最高气温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4.
晚稻三化螟是安溪县湖上乡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多年来三化螟发生为害较轻,农民疏于防治.积累了一定的虫源,其发生为害有明显回升之势。三化螟年发生4代,湖上乡是以4代为主害代,单食性。成虫体长8—13毫米,具有趋绿性.白天静伏在稻株间,黄昏活动.晚上9时左右活动最盛;卯在苗期大多产于叶尖,分蘖期产于叶片上半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艺栽培方式改变,三化螟在我区的为害已由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水稻穗期的主要害虫.2001年三化螟在我区突发,是近年来螟害损失最重的一年.三代三化螟最高田块亩卵量达38万粒.白穗率3%以上发生的田块占单季晚稻种植面积的27.8%;白穗率20%以上占11.5%;个别田块几乎绝收.本地区以往三化螟防治均采用杀虫双或杀虫单在水稻破口期进行药剂防治,但大发生年不能有效控制螟虫为害.2002年我们开始探索采用越冬早翻耕、早上水等农业措施,有效减少越冬代虫源基数;同时采取推迟水稻播种时间,避开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并在蚁螟易入侵阶段,应用三唑磷及其为主的复配农药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 :2 0 %达斯奔EC与沙蚕毒素类药剂杀虫单复配防治 3代三化螟有良好的效果 ,在 3代三化螟中等以下发生时 ,于水稻破口初期用 2 0 %达斯奔EC90 0ml/hm2 +90 %杀虫单WP60 0g/hm2 混合液 ,对水 75 0kg/hm2 ,均匀喷雾 1次 ,即可有效控制其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7.
一、水稻螟虫(钻心虫)包括二化螟、大螟、三化螟,以二化螟为害为主。二化螟常年发生三代,以一、二代危害较重,第三代危害再生稻。我区常年防治时间一般是:一代螟虫5月上旬,二代螟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三代在8月初。防治适期要依据当年气候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具体防治时间以植保部门预报为准。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螟虫,压低发生基数;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前三化螟是我县水稻上主要害虫,随着一季中稻的全面推广,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发生逐渐衰落,发生面积逐年减小,到80年代末期几乎见不到三化螟.近年来三化螟在我县水稻上为害呈现回升趋势,特别是3代三化螟已成为我县迟熟中稻和瓜后稻上穗期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信阳稻区害虫种类及其危害情况,为害虫防治提供参考,对水稻生长季节的稻田害虫进行了调查。经鉴定,该区水稻害虫共187种,隶属于8目34科,优势害虫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大螟、中华稻蝗、褐飞虱、白背飞虱、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在粳稻上危害较籼稻重,褐飞虱和三化螟第3代在粳稻上危害较籼稻轻,“籼改粳”的推广使二化螟由原来的1 a2代变为3代。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近几年来的田间调查,三化螟在玉林市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在早稻第2代三化螟危害更重,对玉林市的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50%虎蛙乳油是南通同济化工有限公司新出品的杀虫剂。为了解该产品对三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等,特进行此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